09.02 建築技藝和藝術價值,顯示著智慧和力量,江西吉安萬安城牆

萬安城牆,位於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縣城芙蓉鎮,始建於宋代,現保留明代古城牆約1000米,牆體厚實,城門古樸,瀕臨贛江,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顯示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是江西省保護最為完整的縣級古城牆之一。

建築技藝和藝術價值,顯示著智慧和力量,江西吉安萬安城牆


據史料記載,早在南唐保大元年(943),地處贛江中游十八灘頭的萬安縣,因"路當衝要,溯上則喉控交廣,順下則領帶江湖,水陸之險阻,漕運之會通"而設立萬安鎮。北宋熙寧四年(1071),新置萬安縣。

建築技藝和藝術價值,顯示著智慧和力量,江西吉安萬安城牆


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知縣朱儁民開始修築城牆。元豐六年(1083年),胡天民任知縣時築成,當時為土牆。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知縣趙成之增築城垣,置城門。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知縣彭九皋重築土城。使萬安城牆延周3裡,高1丈,寬8尺,置4個城門。4年後,都尉錢唐奴將城牆再加高三分之一,寬度也增加了一半。但這都是土牆,由於立在贛江邊,難擋歷年洪水,所以城牆經常部分倒塌,但塌了又再築。

建築技藝和藝術價值,顯示著智慧和力量,江西吉安萬安城牆


明正德七年(1512年),知縣桑翹以磚石重築城牆,周長714丈,高2丈2尺,垛口950個,連垛口牆上寬1丈,牆下寬1丈五尺。共有6個城門:除東南北向各1個城門分別取名為威遠門、表忠門、通都門外,由於萬安城西面臨贛江,客貨運輸繁忙,因此在臨贛江的正西、西偏南、西偏北置了3個城門,分別取名為觀瀾門、五雲門和芙蓉門,由此可見古代萬安之繁華。

建築技藝和藝術價值,顯示著智慧和力量,江西吉安萬安城牆


1927年冬,萬安城牆是萬安暴動的主戰場之一。萬安暴動即從五雲門攻入縣城,從而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

解放後,大部分城牆被拆除,現僅存臨贛江一段約1000米,保留有二門:觀瀾門和五雲門。1997年,重修了古城牆觀瀾門。

2006年至2010年進行過兩次較大的維修。現今古城牆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安城牆上有近十種明清時期的磚銘。磚銘記錄了歷史。最原始的標準青磚是明正德七年燒製的,規格為長35~39釐米,寬18~20 釐米。由於建有責任制,每個地方燒製的磚分別陰印有工頭、窯戶等姓名銘文,中間為" 正德七年萬安提調知縣桑翹",但也有的只印"吉安府萬安縣"幾個字,可見各窯使用印模是有區別的。清代磚規格普遍小於明代磚。"咸豐四年"的磚應是一兩個窯燒製的,因為從磚銘上可以辨認。

在一些磚銘上發現明正德年間已有"劉""肖"等類似今日簡化漢字的簡筆異體字,如多處有"窯匠劉通海"的名字。小小的磚坯上本來要印有近20個字,劉的繁體字筆畫又多,難刻更難印,於是刻字模者就用了簡筆的"劉"字。可見在490多年前,古人已在使用簡筆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