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光伏電站,被忽略的理論最大安裝量

對於光伏行業尤其是光伏製造業而言,即便市場需求真的能夠有效釋放,其容納空間也將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反倒是圍繞著存量巨大的光伏電站市場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服務性需求,或有可能成為光伏行業未來最具想象力的發展空間。

在經歷嚴冬之後,光伏製造業已露出復甦跡象。

有數據顯示,隨著市場需求的放大以及生產成本的進一步降低,一些具有優勢的光伏製造企業的毛利率開始穩步提升,行業隱現企穩跡象。

但是,另一方面,隨著下游新增裝機容量每年以數十吉瓦的規模大幅增加的同時,一個新的問題或許將不得不需要引起重視,即對光伏電站市場而言,其理論上的最大裝機量到底有多少?

以中國的分佈式光伏市場為例,有數據顯示,全國建築物可安裝光伏發電約3億千瓦,其中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可安裝8000萬千瓦(80GW)。

對於中國現有的分佈式光伏項目而言,工業園區無疑是首選的安裝地。如以2014年預計8GW的安裝量來計算的話,上述市場理論容量,大概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全部用完。

當然,這一計算方法可能過於絕對和武斷,但藉此卻可以說明一個道理,對於光伏行業尤其是光伏製造業而言,即便市場需求真的能夠有效釋放,其容納空間也將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反倒是圍繞著存量巨大的光伏電站市場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服務性需求,或有可能成為光伏行業未來最具想象力的發展空間。基於此,也為行業相關方提供了新的課題。

對於政府層面而言,儘管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行業的政策,但目前僅僅停留在刺激製造業這一較低的層面。因為,對於中國現有的光伏應用終端市場而言,並不能稱之為理想的狀態,尤其是在退出環節,仍面臨著路徑過窄、長期無法解套的境地。

其破解之道,應是對一些創新的商業模式予以鼓勵和扶持。比如,可以借鑑美國市場以電力購買協議(PPA)/租賃為載體的第三方融資模式。

製造業的復甦

近期,不僅中國市場的需求出現一定的增長,包括美國、日本等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光伏電站安裝量也在增加,這進一步刺激全球光伏電站安裝量創出新高。

NPDSolarbuzz發佈的報告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太陽能光伏終端市場的需求量達到9GW的季度新紀錄,環比增長6%,比去年同期增長近20%。數據顯示,2013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太陽能光伏安裝量之和超過了17GW,這一數據創下了這兩個年中季度光伏需求量的新紀錄。今年年中激增的安裝量,比太陽能光伏行業在過去所取得成績高出近3GW。

除了安裝量創出新高外,價格也開始趨於穩定。報告顯示,三季度全球前20大太陽能光伏組件供應商的組件平均售價(ASP)為$0.74/W,與二季度的$0.75/W相比有小幅下降。

這主要是因為國內與國外供應商的激烈競爭導致日本市場售價下降。具體到中國企業而言,在2013年前三個季度中,中國一線供應商組件平均售價保持穩定在$0.63/W左右。

在市場需求增長以及企業成本進一步降低的情況下,行業毛利率也開始穩步回升。

報告顯示,2013年三季度前十大光伏組件供應商中九家公司將實現季度出貨量增長,其中六家創造季度出貨量的新記錄。中國一線供應商的三季度組件價格維持在$0.63/W左右。同時,隨著成本下降,全球前20大太陽能組件供應商2013年三季度的毛利率從二季度的11.3%增長到12.5%,最高者可達18%。

與一些一線企業相比,在國內上市的二三線企業更是開始扭虧為盈。統計顯示,18家A股上市光伏企業前3季度實現收入255.45億,同比增長22.65%;其中三季度實現收入98.00億,同比增長48.11%,增速較二季度的17.88%明顯擴大。而在盈利方面,三季度行業淨利潤為2.97億,其中除精功科技、天龍光電及中利科技外,其他企業三季度均實現盈利。

激進的挑戰

NPDSolarbuzz預測,2013年四季度太陽能光伏需求量預計將達到10~12GW。其中,一半的需求將來自中國和美國市場年末的季節性需求激增。

就2014來看,該機構認為,亞太地區的需求量將超過全球市場的50%,而新興市場的需求量將增至全球市場的10%左右。與2013下半年類似,2014年佔主要需求量的國家為中國和日本,全年預計將佔到40~45%。

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近日則通過《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2013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初步考慮,2015年分佈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

而近日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於徵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意見的函》中則提出,在不出現棄光限電的情況下,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將從原計劃的10GW上升至12GW,其中分佈式光伏項目將達到8GW。

在光伏電站裝機規模大躍進的同時,有一個問題或將開始顯現,即光伏電站理論上最大安裝量。畢竟,對於光伏電站市場的容量而言,首當其衝的是要受到可安裝的土地以及建築物的制約。

據測算,中國全國建築物可安裝光伏發電約3億千瓦,其中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可安裝8000萬千瓦(80GW)。如以2014年預計8GW的安裝量來計算的話,現有工業園區的建築物大概也就能滿足十年左右的市場安裝量。

儘管上述計算方法過於極端和武斷,但卻可以說明一個道理,對於光伏電站市場而言,即便不考慮併網等限制,其安裝量也並非可以無限大,而這直接關係到光伏製造業的前景。雖然光伏製造業也可以冀望於現有電站的更新換代等新的需求的爆發,但或許仍難以迴避行業出現大幅波動的衝擊。

此外,發電效率的提升,可能也是拯救製造業的一個機會。但前提是,新增加的發電量能夠完全覆蓋原有的電站設備被棄置後所造成的損失。

對於光伏的製造環節而言,行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可能已經是大概率事件了。而從整個行業來看,未來最具想象空間的應該是圍繞著存量巨大的光伏電站衍生的各種服務需求。這將為中國光伏行業相關方提供新的課題和發展空間。

就政府層面而言,儘管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光伏行業的政策,但仍然僅僅停留在刺激製造業這一較低的層面。中國現有的光伏應用終端環節並不能稱之為理想的狀態,尤其是在退出環節,仍面臨著路徑過窄、長期無法解套的境地。

而世界其他光伏電站發展較快的國家,例如美國等,則較中國的情況好得多,也更具有持續性。

據瞭解,美國通過電力購買協議(PPA)/租賃為載體的第三方融資模式,成功破解了光伏電站初始建設成本高、退出時間過長等難題。其大致模式是,由金融機構提供融資,光伏電站開發商(服務商)負責建設、運營電站,並與終端用戶簽訂10到20年的電力購買協議(PPA);項目建成發電,用戶按協議支付電費,從而產生現金流,開發商再按約定的回報率支付投資者。

在這種創新的商業模式中,太陽能開發商(服務商)是連接用戶、投資者和設備製造商及安裝商的中間環節,起到了核心的平臺性作用。

在國家能源局10月份召開的《推進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吳新雄表示,自發自用分佈式光伏發電需要合同能源管理企業向電力用戶直接供電,但現行電力體制和管理機制對這種方式支持不夠。因此,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各級能源主管部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允許、支持地方和企業先行先試,適時總結經驗,加以推廣,通過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分佈式光伏發電發展的道路。

更多光伏行業資訊請訪問https://www.solarbe.com/查看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