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翻山越嶺接200餘位烈士回家

藍天、白雲,映襯著巍峨的雪山。

蒼穹下,矗立著雕刻有鋼槍、鐵軌、浮雕的人民烈士紀念碑。

這就是和靜烈士陵園,長眠著200餘位烈士,其中200位是當年修建南疆鐵路犧牲的鐵道兵烈士。

“這些烈士原來散葬在260公里的荒山溝裡……”3月24日,和靜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亢昱人接受採訪時,說起長眠的烈士們,一臉肅穆,早春的清風,讓漸漸遠去的故事又清晰起來……

1974年,為改變新疆南疆地區落後的交通面貌,萬餘鐵道兵將士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揮師進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歷時10年,修通了縱貫天山的南疆鐵路吐魯番至庫爾勒段,全長470公里,先後有200餘名官兵犧牲,長眠在260公里的狹長山溝裡,形成了12處散葬烈士墓,由於無人看管、年久失修,烈士墓破損嚴重、滿目淒涼……

清冽的漠風吹過烈士陵園裡的松柏,發出陣陣嗚咽,那是對烈士無盡的哀思。

不能讓烈士生前流血,犧牲後讓家屬流淚!

2014年,和靜縣啟動了“接烈士回家——慰烈工程”。

“當時成立了接烈士回家工作組……”亢昱人回憶道,當年抽調民政、殯葬工作人員組成工作組,3月份開始對散葬的烈士進行一一普查、登記。普查的過程中,常常沒有路,車也上不去,他們就步行前去查看、確認。

那年3月下旬,時任和靜縣民政局擁軍優撫科負責人的亢昱人,得知該縣阿拉溝鄉夏爾溝村有28座散葬烈士墓。她當即帶著工作組隊員趕到阿拉溝鄉,到時天已黑了,來不及休息的他們,在嚮導的帶領下,步行翻山穿灌木叢涉水蹚過開化的冰河,找到烈士墓地時,已是深夜11點了。

漆黑的夜空中下起了小雨,他們一人撐開衣服擋雨,一人打開手電筒抄寫烈士墓碑上的銘文,雨水汗水淚水交織在一起,滴落紙上洇溼開來,這是對烈士們默默地致哀。

一個小時後,墓誌銘抄寫完了。

當他們趕回鄉政府時,已是凌晨兩點了,嚮導敲開一家牧民的氈房,純樸的牧民給他們做了羊肉麵條充飢。隨後,他們連夜趕回縣城時,天已經亮了,稍適休息後,又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

是烈士們的精神激勵著他們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

郭戀月、程海金、龔冬保、保輝志……

步入和靜烈士陵園,烈士們的英名一一展現在祭奠者、緬懷者的面前,這是亢昱人和她的夥伴們把烈士們一個個接回來的。

散葬烈士墓登記完了,當年6月,開始接烈士回家了。

民政幹部陳錦花、殯葬工作人員劉靖都是工作組的成員。最讓他們難忘的是,搬遷奎先達坂上的48座烈士墓。海拔3500米的達坂上,高寒缺氧。他們帶了一臺小型挖掘機上山,操作手是一名小夥子,為烈士生前的事蹟所感動,操作機械手輕輕地打開墓體,颳去覆土,棺木露出來了,劉靖等工作人員跳入墓坑,用手拂去浮土,推開棺蓋,露出烈士的遺體,軍大衣、帽微、領章、水壺、鋼筆、筆記本一一畢現。

工作人員虔誠地將烈士的遺體、遺物裝入事先編號的袋中,背下山來,裝上靈車,運回烈士陵園重新安葬。

謝謝,是你們讓烈士回家了……

翻開和靜烈士陵園祭奠者登記簿,留言中,寫滿了感謝的話語。

“每年來祭奠緬懷烈士的有上萬人…… ”和靜烈士陵園管理員韓新敢指著辦公桌上的登記簿說,烈士們的家屬、遺孀來自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有的人是40年來第一次見到親人的墓地,保輝志的弟弟抱著哥哥的墓碑整整哭了兩個小時,在場者無不為之動容。

2017年清明節前,原鐵道兵89327部隊的戰士郭士雄帶著一家人來到烈士陵園,祭奠當年的戰友,並送上了一副錦旗,“守護英靈,功高蓋世”,錦旗上的文字是對接烈士回家者和守護者的褒獎。

和靜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鍾天輔接受採訪時說,和靜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烈士陵園的建設和烈士集中入園工作,多次到現場指導安排,提出具體要求,建成了佔地50畝的烈士陵園。鍾天輔說,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和烈士陵園將整理烈士生前使用過的遺物、圖片、資料,以及相關的歷史文物,藉助多媒體再現當年烈士們的壯舉,為前來祭掃的烈士親屬提供便利服務。現在,和靜烈士陵園已成為該縣黨員幹部培訓示範(實訓)基地、社區矯正公益勞動基地。

天山高聳,白雲低垂,那是蒼天在向長眠的烈士們默哀致敬。(鄒焰忠 陳彥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