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被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之感,對之頂禮膜拜。同時認為 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將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作為其源頭。但道教正式誕生,真正的教理、教義及儀軌等宗教因素完全具備,則應是東漢末年。道教造像作為道教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要了解道教造像,首先要了解道教的神祇。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所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主要有三清、四御、諸星辰之神等。

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是“道”的一體三位。

四御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即北極紫微大帝(總御萬星)、南極長生大帝(主掌人間福壽)、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統御萬雷)、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諸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 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鬥姆”。

還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道教認為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玉皇大帝,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靈,道教中玉皇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

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被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以上提及的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道教崇拜的神靈成千上萬,如正一派崇奉四大天師,全真派崇奉王重陽、丘處機,另外還有各類山神、土地、城隍均位列其中。總之,道教的神祇世界神靈眾多,遠超乎人們的想象。

道教造像同佛教造像相比,更注重寫實。道教為本土宗教,根植於中原文化,故更具傳統文化的內涵。其中金銅、木雕、石雕造像最具代表性。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真武大帝像在道教造像中常見,好比佛教的菩薩像。這與皇權不無關係。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了王位。傳說在燕王的整個行動中,真武大帝多次顯靈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後,即下詔特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大規模地修建武當山的宮觀廟堂,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的龐大道教建築群,使武當山成為舉世聞名的道教聖地,並在天柱峰頂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達到了鼎盛時期,宮廷內和民間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廟。現可見到傳世供奉的真武大帝造像,一般為披髮跣足,端坐於殿堂之上,旁邊塑有龜、蛇二將,或金童、玉女,是道教中鎮守北方之神。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孫思邈為唐代著名道士,也是醫藥學家,被稱作“藥王”。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其被追封為“妙應真人”。道教造像中孫思邈多為坐像,一手抓龍,一手拿針,坐於虎背,表現其“治龍醫虎”的高超醫術。當然也有不同形制的。

道教神像造像的分類與鑑賞

金銅造像鑄造材料主要是青銅、黃銅和紅銅。金銅造像整體鎏金者,乃為精品。道教的金銅造像涉及題材廣泛。如關聖帝君原在人間為三國大將關羽,因其忠義,道教將其納入神祇,奉關公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為“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武安尊王”等。關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尊 為神,更被歷代皇帝加封23次之多,由“侯”加封至“聖”。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關公長子關平為“竭忠王”,次子關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