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我們至今活躍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的文化,歷史,用漢字記錄著五千多年的故事和我們的起源。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靈魂、標誌與瑰寶。然而,漢字從被造開始迄今已逾四千多年,期間研究論說漢字字源的書籍汗牛充棟,只是漢字造字的原創性奧秘一直沒有被發現,掩藏封塵了四千多年。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華夏民族擁有一套其他國家看起來像謎一樣的漢字,自古一脈傳承至今而不滅。事實上甲骨文最早就是用來記錄向上帝獻祭、求問、禱告的卜辭記錄,是專門用來記載人神交通的隱秘工具,普通百姓根本無權涉及文字的瞭解,學習與使用。在事事不厭其煩求問上天的先祖時代,漢字的設計創造必定也是需要求問上天的指引,才得以依啟示造字。因此,漢字的被造和使用在表面上看具有“人文性”,但卻於內在裡面隱藏著“天啟性”。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說起漢字就不得不提一個名字,倉頡(公元前4666年---公元前4596年),男,姓風,(一說姓侯岡),名頡,因其稱帝時號倉帝,故而又稱倉頡。為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史皇倉頡氏政權的首任帝。他的父系為伏羲氏,母系為史皇氏。倉頡的母親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領,名侯岡,其祖為伏羲女媧後裔,其先祖為燧人葊茲氏。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倉頡史皇氏侯岡感天地之靈氣,生倉頡於洛水衙邑(今陝西渭南市白水縣東南)。倉頡從小聰明好學,母親對他十分疼愛,百般呵護。《通鑑外紀》中記載:“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史皇(倉頡的別稱)產而能書。”這些都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倉頡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發明了文字。其實,這只是古人對倉頡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的祖先和其它動物一樣沒有語言。相互間交流只是靠手和身體的動作來表示。人類最早的語言是單音嘆詞,如“咦”、“呀”、“哇”、“哈”等,繼而發展成雙音詞,後來又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距今約10萬年)才有了人類的初級語言。到了燧人氏時代,人類的語言已經相當豐富。但是這時候還沒有文字,如果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需要記住,只能用擺放石塊的方法來記事,我們稱它為“堆石記事”。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這種方法既麻煩又不便於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壞。後來,燧人葊茲氏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繼而又發明了“結繩記事”。結繩記事是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裡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織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由於“結繩記事”更方便,更易於保存,從而取代了“堆石記事”。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燧人氏晚期(約公元前一萬年),燧人氏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符號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個符號構成,它的發明源於“結繩記事”的大結和小結,最初有人嫌結繩記事麻煩,便把結繩記事的“結”用符號刻在石頭上,大結用“○”來表示,小結用“△”來表示,重疊結用“米”來表示。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記事比結繩記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結繩記事”容易被燒燬和腐爛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於是人們逐漸改用“符號刻記”來代替“結繩記事”,並且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號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遠古時代有專門記錄歷史的職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這些職官都是在黃帝政權以前。可見,中國的文明歷史並非如司馬遷所說的始於黃帝,司馬遷是繼承了孔子的“大一統”觀念,人為地改造了中國歷史。符號文字雖然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但它屬於密碼性質的文字,只能在少數人中間流傳,局外人根本無法破譯,因此很難普及。於是民間便發明了圖畫文字,用簡單的畫面來表現具體事物,如畫一個山形代表“山”,畫幾個水波代表“水”,畫一個圓形代表“太陽”,畫半個圓代表“月亮”等等,這種文字不用專門的學習和記憶便可掌握,深受大眾歡迎。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倉頡的功績就在於,他廣泛蒐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史書上說:“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倉頡所見之洛書應該是燧人葊茲氏所創造的原始洛書。其書完全由上古文字符號“○”、“●”構成。“○”代表天,為陽;“●”代表地,為陰。該書以簡單的符號熔天文、地理、數學、玄學為一體,內涵豐富,高深莫測。倉頡是一位極聰明的人,他根據洛書上的符號文字進行深入研究,吸納從民間蒐集來的部分圖畫文字,從而創立了獨特的象形文字,並以象形文字做為本族的正統文字。炎帝神農氏的四任帝姜明聽說後十分惱火,認為他違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軍隊征討。倉頡不服,親率本族迎戰,擊敗了炎帝神農氏的軍隊。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倉頡元年(甲辰年,公元前4637年),三十歲的倉頡繼而率族眾反擊,一路東征,攻佔了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今豫北地區),旋即以陽武(今河南新鄉市原陽縣東南)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倉頡死後又傳了四任帝。

炎帝神農氏榆罔十二年(癸巳,公元前4582年),北方的軒轅氏入侵倉頡氏的統治區域,倉頡五世被擊敗,率族人投降了軒轅氏。旋即去帝號,答應每年向軒轅氏進獻糧食和財物。軒轅氏建立黃帝政權後,封倉頡氏的後人為典史官,負責記錄和整理歷史。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北京國安諮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庫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筆畫最少的漢字只有一劃。有的字在書面上沒有,只在民間流傳“biang”是筆畫較多的漢字,有56筆,異體字共有45筆,繁體字共有59筆。“biangbiang面”是源於陝西的一種面,也是一家麵館的品牌,還在使用這個字,流傳不廣,近幾年方才流行,聲稱只能在康熙字典中查到“biang”字寫法。事實上,在康熙字典中查不到“biang”字的寫法。

漢字誕生比倉頡早上千年,漢字的溫度存在每一個國人體內!

關於biang,有一個字謎: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 。東一扭,西一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坐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打個勾勾掛麻糖,推個車車逛咸陽。

漢字不僅對我國影響深遠,也對周邊國家,日本、朝鮮、越南等影響深遠!這就是我泱泱大國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