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剖析華為雲的技戰術:AI場景化與雲計算產業“黑土地”論

雷鋒網按:公有云這一頗具變革性的商業模式尚處於高速發展期,相比先行者,華為雲“消失”了數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行業領頭羊都認為,其在公有云市場的最大競爭者很大可能是華為雲而非其他廠商。我們從當下的時間節點向前回顧,剖析華為是如何發展公有云,並研究其未來方向更有參考意義。

在剛剛落幕的重慶智博會上,華為董事長梁華髮表主題演講表示,單純依靠機器提升人類社會生產效率的方式已經遇到了瓶頸,客戶服務體驗和企業運營效率的諸多問題也難以通過機器來解決。

“這就需要我們給機器賦予新的引擎:給機器以智能,讓機器擁有語言、視覺、邏輯分析、數據處理、身體運動等能力,通過智能機器來進一步釋放生產製造、特別是服務業領域的潛能。”

剖析华为云的技战术:AI场景化与云计算产业“黑土地”论

華為董事長梁華

首倡AI落地 強調場景化

梁華特別強調,作為前沿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紮紮實實打好基礎,需要長期重視基礎研究。不能為“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也不能“泡沫化”和“趕風口”,要針對實際業務場景,充分應用算法、算力、數據的積累,產生實際效果和收益。

而據雷鋒網瞭解,華為雲也是第一個提出AI要與應用場景相結合,並以落地為目標推進技術發展和行業研究的廠商。目前,華為雲2018中國行走過了深圳、西安、南京、北京、杭州、重慶和成都各站,都有一個統一的主題——AI上有信仰的雲,每場邀請的演講企業都是使用華為雲AI成就自身的各行各業典型案例。

華為雲看到的是人工智能帶來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變化,互聯網基礎設施由硬件採買向雲計算演進。雷鋒網早前也觀測到,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已經進入2.0時代。這也與華為副總裁、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在4月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的觀點不謀而合。

剖析华为云的技战术:AI场景化与云计算产业“黑土地”论

華為副總裁、雲BU總裁鄭葉來

AI有多熱門不必贅述,華為雲如今的AI打法不禁讓人想起了華為的IT發展史。華為起步於通信,2008年,華為意識到通訊核心網絡會被IT吃掉,未來通信和IT是融合的,所以堅定不移的投入IT。七年間華為的IT從無人看好做到全球領先,值得一提的是,鄭葉來此前負責的正是IT產品線。

世界正在變化,雲計算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商業模式。

那麼,華為雲的變現邏輯究竟在哪?“只不過是把原來的產品形式改用雲服務把我們的能力交付出來,也就是華為為了我們自己從芯片到硬件,到系統設計的全生命週期的方式換個方式變現。這也闡釋了我們的投資邏輯,我們為什麼投資雲服務?我們為什麼能做成功?這對我們來講很簡單,就是換個頻道來重新變現我們公司從芯片到硬件的投資而已”,鄭葉來提到。

關於怎麼看雲計算,早前雷鋒網與鄭葉來接觸時,後者就有著明確的論斷。他表示,華為這幾年掙點辛苦錢比較合適,掙快錢,我們公司掙不好、也掙不來,所以我們自己打造黑土地,讓各行各業在我們這兒生長。

2017年3月,華為公司宣佈成立專門負責公有云的Cloud BU,同年8月升級為一級部門,可以說舉全華為公司之力來做雲計算。2018年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同比增長7倍。截至目前,華為雲已發佈16大類120+雲服務,上線了包括製造、EI企業智能、電商、SAP等60多個解決方案,在用戶數、資源使用量方面實現300%的增長,雲服務夥伴超過2000家,已有9萬開發者基於華為雲實現開發。

+AI時代 優勢難擋趨勢

華為雲的AI是“+AI”,而非“AI+",這體現在華為雲堅持人工智能的關鍵是應用。

人工智能現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一是用不起;二是用不好。數學家懂算法不懂應用場景,行業專家則反之。華為雲的目標實際上讓人工智能變得用得起,用得好,讓數學家能解決問題,行業的專家能夠通曉人工智能的基礎算法。

華為最早投入AI領域研究要追溯到2012年的6月份,諾亞方舟實驗室正式投入AI的基礎研究、算法研究,相比這兩點,諾亞方舟實驗室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識別整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也是AI落地的關鍵。鄭葉來在今年貴州數博會上表示,華為雲的願景是實現普惠AI,讓AI高而不貴,打造“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人工智能平臺。

本著“自己的狗糧自己先吃,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的原則,華為已經將AI應用於自身的製造、物流、零售過程中。在製造領域,華為在生產PCB板的產線上,通過智能邊緣平臺可以實現圖像抓取、回傳或直接實現模型預測。讓工業生產實現無人值守,提升了製造過程的缺陷發現效率,使生產線的成品率從99.2%提升到99.55%,降低成本的同時,使人工的工作量減少48%。

物流環節中,華為對自身供應鏈流程進行優化,打通供貨一側到物流、運輸,各個環節,實現內部一個自動化的物流,優化最優的路徑和算法。同時,華為利用AI做出最佳裝箱方案, 通過陸運和海上的方式將貨物運到世界170多個國家,使裝車率提升15%。

在零售層面,通過AI技術應用,華為千萬級的銷售憑證審查準確率達到99.5%,同時實現了銷量的集合,還有AI的風控,根據各個賬號的登錄行為識別出意圖,基本杜絕了撞庫掃號攻擊。

剖析华为云的技战术:AI场景化与云计算产业“黑土地”论

作為對外輸出AI能力的窗口,華為雲在中國行深圳首站就發佈了EI智能體——智能體=行業智慧+智慧大腦+智能邊緣+端側感知。

華為AI能力的輸出來自三個部分,其一是華為2012實驗室,負責研究圖像視頻、語音交互、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芯片等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相當於華為的研究院;其二是華為雲EI服務產品部(ToB),研究產品能力、行業知識、算法、計算能力平臺(平臺能力+邊緣智能),面向政府、企業輸出全棧AI技術、雲上大腦+邊緣智能+(IoT);其三是HiAI(ToC),是一款消費級AI產品。

三者背後AI技術互通,形成外界對華為雲整體AI能力和佈局的認知。

華為雲劍指何處?

華為雲初期每次亮相幾乎言必講“三不”,何解?

“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其實觸及到了雲計算這種產業模式的核心關鍵點。

上不做應用意味著不與應用開發商爭利。雷鋒網瞭解到,用戶上雲後發現自家創新被剽竊供應商的事情並不是個例,華為雲只用純粹簡單的模式實現盈利。

下不碰數據,如今用合法手段獲取數據鍛鍊人工智能的模型算法代價非常昂貴,華為雲不碰數據也曾被其內部和外部人爭議,但事實證明,後來行業內普遍採用了不碰數據這一原則。華為雲的不碰數據是不用技術的手段非法獲取客戶的數據,不強迫任何客戶進行數據的交換,但華為雲會發揮自己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能力幫客戶處理數據。

不做股權投資,據說這點是鄭葉來向董事會提出的要求,並且得到了同意。其實公有云廠商做沿著上下游產業鏈做股權投資是一個較為普遍的事情,遠近都有。華為雲的思路是幫助客戶成就在不同行業領域的成功。

許下“三不”的華為雲已經成為雲產業生態的獨一家。關於生態構建,如鄭葉來所講,生態的本質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就是生態。華為雲通過技術變現的模式幫客戶建立自己的護城河,致力於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雲服務生態,這也是華為雲能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雷鋒網認為,華為也是罕見的2B和2C市場都能做成的公司。華為手機出貨量排在全球第二,而具備強互聯網基因的榮耀也已經成為第一互聯網手機品牌。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談到華為雲在內部的定位時就表示,就線上運營能力來說,華為雲就是另外一個榮耀”。“現在,所有客戶是點對點買我們的服務器、存儲、雲計算等等,都是籤合同線下買。而華為雲,就是相當於我們ToB業務,我們ICT基礎設施,但卻是用線上方式給客戶提供服務。”徐直軍表示。如果說榮耀是華為面向ToC客戶的橋頭堡,華為雲則是面向ToB客戶的點金石。

華為雲的Slogan今年更新為“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華為雲的技術是不讓人擔心的;有未來則指的是華為雲與客戶一起成長,幫助客戶贏得未來;而值得信賴就是讓客戶在選擇和使用華為雲時沒有顧慮,讓華為雲在“黑土地”的定位下越來越得到客戶的認可和信任,讓客戶在上雲時真正“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至於華為雲的未來,在行業來看,至少在雲計算的時代無虞擔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