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民間的官窯瓷器是怎麼從官方的手裡流出來的

清代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瓷器是皇家專用的,按理說,所有官窯瓷器都要送到皇宮。可是,一直以來,民間確實留存著大量的官窯瓷器,這是為什麼?透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的《清宮瓷器檔案全集》,或許可以解開這個謎。皇家檔案告訴我們,民間的官窯瓷器大約有這樣幾種來源:

民間的官窯瓷器是怎麼從官方的手裡流出來的

唐英 石像

一是御窯廠次色瓷器的處理。次色瓷器變價是清代御窯廠特有的一種瓷器處理辦法。官窯中的次色瓷器,是與正品中的上色對應而言的。變價就是將次色瓷器出賣以換取現銀。瓷器作為手工業產品,在燒造過程中必然有正品、次品及破損之分。乾隆時期有個著名的督陶官叫唐英,他在乾隆八年(1743 年)二月二十日的奏摺中曾說:“所造之器,出自窯火之中,不能保其件件全美,每歲每窯均有選落之件。”這選落之件就是次色瓷器。官窯中的次色瓷器,在雍正六年(1728年)之前是散貯在御窯廠的庫房裡,雍正七年(1729 年)至乾隆七年(1742 年)這段時間是解送京城。到了乾隆七年(1742 年)以後,就奉旨將次色瓷器在景德鎮就地變價了。道光以前的黃釉瓷和祭祀用瓷,即便是次色,也是不能變價的。道光以後,所有次色瓷器都在景德鎮變價處理了。所以,在民間見到的有些瑕疵但卻印有清代皇家落款的官窯瓷器,大多應該是景德鎮御窯廠變價處理的次色瓷器。

民間的官窯瓷器是怎麼從官方的手裡流出來的

二是皇宮庫儲瓷器的變賣。宮中的瓷器為什麼會變賣?這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緣由。據檔案記載,在乾隆早期,曾將庫儲康、雍、乾三朝有款瓷器中破損的或釉水不全的 14 萬餘件變賣。乾隆中期,又將康、雍、乾三朝無款瓷器 8000 餘件變賣。乾隆還將存量過多並無用項,或釉水淺薄,或花紋不全,或式樣平常的 11 萬餘件瓷器也拿出皇宮變賣了。嘉慶皇帝倡行節儉,將皇宮六庫存貯的物件全面清理,除了必須留用的,其餘久貯庫內並無用項以及用少存多者全部變賣。在嘉慶時期,共變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的瓷器多達 44 萬餘件。按理說,官窯瓷器只有破損或久存不用,才作變價處理,但是到溥儀退位後的小朝廷時代,由於經費不敷,竟然也打起了變價的主意,只不過與老祖宗不同的是,這時變價的不是什麼破損和平常之器,而是專門挑皇宮值錢的物件變賣,不但變賣清代御窯的瓷器,還有明代的官窯瓷器,甚至還變賣了元代青花白地瓷葫蘆瓶。讓人驚愕的是,在當時還採用了投書競買的方式。

民間的官窯瓷器是怎麼從官方的手裡流出來的

三是皇帝賞賜出去的瓷器。官窯瓷器是皇帝常常用來賞賜的物件,賞賜的對象既有王公大臣、封疆大吏,也有皇子公主、貴族命婦和身邊的侍衛,此外還有蒙古王公和西藏喇嘛等。每次賞賜瓷器的數量多寡不一,少則一兩件,多達數千件。清宮檔案反映,皇帝賞賜瓷器的品種有很多,如雍正時期既賞瓶、盤、碗,也賞琺琅彩等瓷器。乾隆時期賞賜的瓷器,除了瓶、尊、盤、碗外,還有小件的如鼻菸壺、瓷扳指、瓷帶鉤、瓷翎管等。晚清時期賞賜的瓶、罐等大件瓷器,也就是通常說的琢器,其品種較為固定,主要有哥釉四方杏元雙管瓶、鈞釉四方杏元雙管瓶、哥釉四方八卦瓶、霽紅玉壺春瓶、青花起線玉堂春瓶、青花芭蕉欄杆玉壺春瓶、花廠官釉太極紙槌瓶、天青釉四方太平有象瓶。光緒朝還增加了五彩百蝶玉堂春瓶、五彩紅百蝠玉堂春瓶、天青釉描金皮球花玉堂春瓶、紅雲蝠太極紙槌瓶等。清代晚期賞賜用的碗、盤、盅、碟等小件瓷器,也就是通常說的圓器都有哪些?舉個例子,在光緒八年(1882 年)賞賜用的圓器共有 14 種,分別為白地紅雲龍尺六大盤、五彩八吉祥串花尺二大盤、青雙龍尺四大盤、五彩白地裡外紅百蝠尺六大盤、裡外霽紅七寸盤、裡外霽青七寸盤、裡外霽紅五寸碟、裡外霽青五寸碟、裡外霽紅大碗、裡外霽青大碗、五彩八吉祥中碗、青雲鶴八卦中碗、裡外霽青墩式中碗、紅龍酒盅等。可見,清朝皇帝賞賜出去的瓷器是花樣繁多的。

民間的官窯瓷器是怎麼從官方的手裡流出來的

四是洋人搶掠走的皇家瓷器。晚清時期,清王朝國勢衰敗,西方列強先後兩次攻入北京,第一次是 1860 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二次是 1900 年八國聯軍的入侵。列強兩次進京大肆搶掠,皇家瓷器自然也是在劫難逃。然而,遺憾的是歷史文獻中少有這方面的專門記載。以圓明園為例,咸豐十年(1860 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和野蠻的焚燒,歷朝精心製作的陶瓷器皿更不能倖免。對於圓明園在這場浩劫中究竟損毀了多少瓷器,100 多年來始終是個謎。現在,根據景德鎮官窯的進貢清單,對劃撥到圓明園的御用瓷器數量作了個統計:乾隆時期督陶官進貢陳設在圓明園的瓷器有 1746 件,嘉慶時期進貢瓷器陳設在圓明園的有 2015 件,道光時期進貢瓷器陳設在圓明園的有 2452 件,咸豐時期進貢瓷器陳設在圓明園的有 152 件。所有這些瓷器,都隨著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一併遭劫,或被砸碎再也見不到了,或被劫掠而流散到世界各地。

五是從皇宮盜出的瓷器。皇家大院表面來看戒備森嚴,但是家賊難防。尤其是清朝晚期,宮裡偷盜之事屢有發生,作為存放瓷器的廣儲司瓷庫也不安全。宮中太監雜役等家賊裡外勾結,作案手段不一,或挖牆行竊,或揭瓦偷盜,或順手牽羊。清宮檔案留下這樣的記錄:光緒三年(1877年),紫禁城內廣儲司瓷庫的西牆被挖了一個窟窿,發現丟失瓷器 101 件;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廣儲司瓷庫的西牆又被挖一大洞,盜走盤、碗、盅、碟及小瓶多達 1000 餘件;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八國聯軍入京時,宮中瓷庫又被盜,丟失了雍正年間製作的瓷器 40 多件,甚至連被人們稱為庫神的馗瓶也一起被盜;到光緒三十年(1904 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以至宣統朝,瓷庫被盜事件更是屢屢發生。

這樣說來,不論是官窯中次色瓷器的處理,還是皇家庫房所存瓷器的變賣,也不管是皇帝賞賜出去的瓷器,還是洋人搶掠、宮中偷盜的,這成千上萬的清朝皇家瓷器終究是流落民間乃至世界各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