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 宿州市禪堂鄉的人文故事,一起聽聽吧

在宿州市有這樣一個地方,在宿州市靈璧縣禪堂鄉黃橋村有一個叫做滾橋莊的地方,滾橋莊的橋墩是用十三個直徑一米多的大石磙子壘起來的,這些石磙從何而來不得知,有的傳說是不知哪一年發大水從上游衝過來的。

大約是清朝康熙初年,具體哪一年記不清,劉姓人有十支人搬遷而來居住,就把這裡起名為磙橋莊,後來寫成“滾橋”,現在滾橋劉姓有1400多人,還有十座祖墳在。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在這十座墳上還能看到有石頭雕刻成的香爐,香爐有七八十公分高,圓形上口有四個眼,不知什麼時候失存了。滾橋也是禪堂湖範圍,多次洪水衝擊,致使這裡的地貌發生了變化。據說,滾橋莊汪裡有深井,原本還能在汪裡洗澡,在十座祖墳附近的汪裡扎猛子,發現有圓形井,摸到厚磚頭,磚頭上有不知道什麼意思的花紋,很好看。

宿州市禪堂鄉的人文故事,一起聽聽吧

滾橋莊能人:劉全秀劉全現弟兄

1、先說劉全秀,外號“大白龍”

他有“日行一千,夜行八百”之功,一米八個頭,會武功,身穿燈籠褲,腳蹬雲頭鞋,頭扎三憒辮子。跑起路來如同騰雲一般,深至腰窩的辮子隨風抖起煞是威風凌凌。

據說有一年,劉全秀在澮塘溝賭錢(開寶)輸了,雞叫時分,眼看天快亮,莊家和另外兩門說要接地(即是收了回去)。劉全秀輸錢得給人家。便起身打躬作揖說:各位稍安勿躁,我去朋友那裡借幾兩銀子速速就來。說罷,只見劉全秀閃身出門,忽的不見了。眾人納悶,有的說:算了吧!這傢伙耍滑頭了,俺們收了回去吧?有的說:他劉全秀不是說一會就來嗎,俺等袋煙功夫再看,他能有什麼鬼八卦?說著講著,雞打鳴了。眼看天就要亮了。又見一道電閃似的,進來一個白影子,眾人閃目一看,是劉全秀回來了。只見劉全秀,全身刷白,身後衣服上有雪,辮子凍得像跟銀棍,眼毛上還有霜。

劉全秀站定坐穩,說:各位來來來,屬誰的錢快報數字,我借來了。大家驚奇不定,說:“乖乖 ,你這黃子到哪裡去了,還弄得一身白?”劉全秀擺擺手,說:莫急,還了你們的錢再說。

等到把少誰誰誰的錢都還清了。只見劉全秀慢聲拉語地說:不遠,芒碭山那裡!

眾人一聽,再次驚愕,都不由自主地嘆道:哎吆!我的乖乖……

2、劉全現,外號“小白龍”

且不說“大白龍”如何如何,再說“小白龍”劉全現。哥哥武功高強,弟弟也不遜色。這劉全現也是一身好武藝,他佩戴一口重十八斤六兩的大刀,刀不離身,哪怕是睡覺也是枕在頭底,一有風吹草動,立馬揮刀而至,所向披靡。

平時劉全現性情暴躁,專好打抱不平,對窮苦人有憐憫之心,專與惡霸作對。有一年,他帶人去北五區一惡霸家搶東西,被告到縣衙。縣衙差人來帶劉全現“過堂”(即是審訊)。審訊方式特別,縣衙用大油鍋燒開,上面放著六個架子,每個架子上放著一個大鼓,讓劉全現“過天橋”。只見劉全現面不改色心不跳,腳傳釘子鞋。一個稍縱身飛上第一隻油鍋上的鼓面,像走梅花樁一樣,飛也似的走了三四圈,縱身跳下,紋絲不動,也沒有聽見鼓面有一點點響聲。縣衙無奈,只是象徵性地吼了聲:膽大刁民,下不為例,要是再被本官逮到了,定斬不饒!

人最怕的是被內部人陷害,劉全現也不例外。話說有一年,婁莊街逢會,有人傳帖給劉全現,三月十五赴會。殊不知,這一回他再也回不來了。當他到了會場,見到酒席已經擺好,友人見面互相寒暄不及述表,猜拳行令也不用細說。酒後表演時便有人出了劉全現的“洋相”——打擂會友,本不該失敗的的他也因為貪杯而敗。這時的朋友露出真相,招呼手下把劉全現捆綁個結結實實,放在一個“特製”的木籠子裡。這木籠子只比劉全現高一點點,上下左右有安裝利刃。這好打抱不平的漢子被自己的徒弟出賣了.

這劉全秀被囚禁在不籠子裡,站不能站做不能坐,轉不能轉,只要一動便有利刃刺肉。可是劉全現依然是不屈不撓,時而嬉笑怒罵,時而吼幾嗓子高邦子……一連七天七夜,錚錚鐵漢就此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

這正是:一命嗚呼留青史,險自身邊笑面人;交朋識友當謹慎,死到臨頭後悔遲。

宿州市禪堂鄉的人文故事,一起聽聽吧

在安徽省現在很多地方有一種小吃叫撒湯,可能很多人都吃過,在宿州大大小小的巷子裡也有很多賣撒湯的,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偶嘗此湯,大加讚賞,從此撒湯聲名遠播。現在撒湯已經成為安徽省的著名小吃。

碭山人是酷愛潵湯的,湯館一般無剩湯,鍋底始終文火,邊熬邊喝,喝熱不喝涼。喝湯時佐以香油、醋、胡椒粉少許。喝潵湯多以煎包、燒餅為主食,也有搭配油條、饊子、蒸包之類的。

碭山潵湯的獨特首先是因其名,或者說是因其不名。縣城的回民潵湯館大多掛回文招牌,其意為清真小吃。只有許家和馬家掛有左"食"旁右"它"字筆劃的招牌,查中國漢字字庫,無其字。

在碭山,民間廣為流傳著這樣的段子,"文革"期間,一東北人到碭山搞外調,在"工農兵"飯店要了碗湯,用竹筷攪動後提起,分明可見微紅的肉絲掛於其上。品了品,覺得味道很獨特,便問身邊老者:"同志,啥湯?"。

"嗯,潵湯(音灑,一聲)。"老者答曰。

"啥湯?",又問。

"潵湯!",老者提高了聲音。

東北人坐不住了,指著碗:"我問這是什麼湯?"。

老者笑了,"它就叫潵湯啊!"。 此乃傳為佳話。

宿州市禪堂鄉的人文故事,一起聽聽吧

的確,那湯因了它獨特的味道,在碭山一帶衍生了數百年,碭山人對它情有獨鍾。或家有客人,問:"咋吃?",答曰"端潵 "。於是操起器皿上街買了端回家。即便炎炎盛夏,碭山人也愛喝它,理由是"發發汗,心裡自兒(暢快的意思)"。碭山潵湯是快市的,但凡湯館門前總也門庭若市,一家湯館一清晨能賣600~800碗,上午8點多鐘便早早收攤,生意十分的穩定。

因碭山潵湯聲名在外,故仿傳甚廣。如今在蘇魯豫皖的城城鎮鎮到處可見潵湯,遺憾的是,那都不過是掛了潵湯招牌的清湯而已。小攤主們根本就不知潵湯為何物,聽音就以為是蛇(蕭縣、碭山農村念蛇為啥),而蛇大約就是鱔類,於是擇黃鱔泥鰍為料。更離譜的是以肉雞架或豬骨為料,匆匆燒製而成,一般都不勾芡。那種湯,不衝個蛋花是要"清澈見底"的。就在距碭山近在咫尺的淮北市,有次筆者在原城南派出所對面喝了一回所謂的潵湯,過後對攤主建議"加些麥仁,再勾些芡便好些",攤主眼一瞪:"正宗的蕭縣潵湯,都這樣!"。如此的"舶來",如此的走樣,不禁教人啞然失笑。

宿州市禪堂鄉的人文故事,一起聽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