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老街里的香火

给大家分享一篇朋友的文章,我觉得写得很好,供大家阅读。

“燃一炷香,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虔诚祈祷……

现在的安仁古镇游人来往如梭,小吃街上店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新修的建筑越来越西化,餐馆的装饰也是西洋特色的彩色玻璃。而有一些离主街并不算太远的街巷却是静悄悄的,如江河中的一片孤舟。没有了商业的繁华热闹,道路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倒是更能让人真正的感受到它的古韵气息。

老街里的香火

此次安仁古镇之行,我们有幸能拜访一户人家,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信仰,感受历史的变迁。在小店门口,我们说明了来意,主人家倒是并不意外,小店的地方不大却是小有名气,此前已不知有多少慕名而来的人。一家普普通通的小面馆,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走过食客所坐的地方再左转,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正在清理杂物。待明白了我们一行人的目的后,就热情的领我们到里间去了,微微上扬的语调透露出她对于自家城隍庙的爱与骄傲。

老街里的香火

厚重的大门后面是一个色调昏暗的屋子,阳光经过屋顶砖瓦的空隙透进来,给年代久远的木梁带来些许的生机。如同一个艾发衰容的老人因为小孩子打闹的欢声笑语而露出了一丝天真的笑容。年代感扑面而来,我们不由得在心中又增加了几分对这个地方的尊重与敬畏。老板此刻也是走了进来,略微兴奋地向我们介绍这顶上的木梁是于康熙二十二年修建的,木质的横梁上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刻着捐赠者的名字。主人家似乎极为在意那横梁上的字能否被人们看见,重复了好几遍这木梁的年份,并多次询问我们是否真的看见了梁上的文字。我想,这应该是他对于历史的执着,不愿意它被埋没于时间的砂砾中。主人家接着拿出两片楼顶的古瓦展示在我们面前,瓦片的边角长着青苔,虽已是个旧物了,上面的纹路和刻画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屋内正对大门的中间位置有一座小小的庙,中间立着几个菩萨。这几尊菩萨静静的在这间昏暗的屋子里保佑着人们的安康。菩萨像前有一个烧香的地方,蒲团前香炉里面堆满了的香灰显示着这儿的香火鼎盛。空气中漂浮的香灰粉尘在阳光下闪耀着点点白光,城隍菩萨浑身笼罩着一层柔和的光芒,显得有些神圣神。

老街里的香火

主人家对城隍菩萨很是信服,与我们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他们曾在外居住过一段时间,某日做饭时,无论怎样都生不燃火。然而在主妇心想一会饭做好了就给菩萨送一点去之后,火就立马生了起来。这个故事无疑使这家人对菩萨的敬畏之心又增加了几分。他们尊奉城隍菩萨,并以此为信仰燃香供奉,安居在古镇的一条僻静的街巷,与外来者一道供奉着菩萨的香火,初一十五摆上宴席,与菩萨同乐。不绝的香火为这个小镇营造了一种古朴祥和的气氛,外边是人来人往的街道,里边是宁静的小庙宇。踩在这片土地上,站在这间庙宇中,我曾试想,在这间庙宇刚刚建起来的康熙年间,是不是有人曾跪在这里虔诚祈祷?是不是有人曾在这用十足的诚意插上一炷香?是不是有人曾在这里让神灵抚慰自己无助的灵魂?

老街里的香火

信奉菩萨,并不能和封建迷信一概而论。虽然菩萨并没有通天的本领,不能够保佑每一个人平安喜乐,但在某一种程度上,信仰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一个无助孤独的人找到力量,也能够约束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教导人们要与人为善。就像信奉菩萨的人相信,你做的任何事情,菩萨都知道,他会用一双慧眼看着你的一举一动。因此信仰可以起到教育人们不要做违背道德和良知的事情的作用。

老街里的香火

然而,主人家也提到了他们的担忧。其一,这间庙本身保存得并不完善,已经年久失修,又因为周围地理条件的限制,不能大肆开发。因此,庙宇的保存问题成了他们忧心的一个问题;其二,他们坦言,随着年纪的渐长,很多事已经力不从心了。而年轻人也对信奉菩萨不甚关心,甚至将其与封建迷信混为一谈,主人家不由得对这件庙宇的将来感到些许的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庙宇越来越陈旧,会不会有一天这康熙二十二年造的横梁会与这座庙,与庙里的菩萨一道埋在黄土之下呢?还是会修缮一新,成为后人一个心灵的慰籍之地?没有人知道。

昏暗的屋子,静悄悄的,香还在燃,香灰还在空气中漂浮,城隍菩萨还在静静地观着世间百态。双手合十,跪于蒲团之上,虔诚祈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