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時期德軍的一個步兵師能對抗日軍的一個甲級師團嗎?

特逸安


對於這種問題首先要明確德軍的步兵師是什麼時候的,在1939年的德軍步兵師和1944年的德軍步兵師編制人數是不一樣的,日本的步兵師團也不一樣,早期那種4聯隊師團在1940年前後就都改編成了3個聯隊師團。而且如果單就編制人數也不合適,一般如果是步兵師獨立執行任務,還會給這個是加強一些部隊,日軍加強完的師團可以有4萬人,德軍的步兵師也會有2萬人以上。

1939年的德國步兵師有1.7萬人,而日軍人數最多的馱馬師團有2.8萬人,但是就這兩種師的火力情況來看,德軍的步兵師的火力要強過日軍,兩邊火炮的數量差不多,但是德軍的火炮口徑明顯大於日軍,日軍的火炮大部分是75毫米,少部分是105毫米,而德軍主要是105毫米,少量的150毫米,口徑就是道理,德軍的火炮射程普遍又要大於日軍,這樣在遠程炮戰中,日軍首先處於下風。而到了近距離的步兵作戰中,雙方的步兵武器基本上處於同一水平,德軍的自動武器多一些,日軍佔優勢的是擲彈筒,德軍的50毫米顯微鏡迫擊炮,性能不怎麼樣。

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陸軍,火力的主要骨幹在一戰後已經從槍過渡到了各種火炮,從這一點來說日軍是落後於德軍的,而且人數最多的馱馬師團多出來的那些人是由於師團中的馬多,用來照顧馬的,當然這些士兵如果前方步兵的傷亡太大,肯定是塞上一支步槍去當步兵的。

如果是德日的步兵師幹了起來,德軍肯定是憑藉著炮火的優勢,用優勢的炮火首先掃蕩日軍的步兵,就像日軍在抗戰初期乾的一樣,充分發揮自己火力優勢,至於什麼拼刺刀,三八大蓋打得遠什麼,人家先用炮彈把你給轟掉了,你和誰拼刺刀去?

再說,三八大蓋和漢陽造相處是有效射程遠,這個是由於三八大蓋使用的是改進型的流線型子彈,就是尖頭彈,而漢陽造還是用圓頭彈。但是這個對於使用毛瑟98K的德軍已經不是問題,德軍在一戰前就已經淘汰了圓頭彈,這個日軍也是差不多的時候淘汰了圓頭彈,所以三八大蓋沒有遠射的優勢。

到了1944年,雙方的步兵師都縮水了,德軍的步兵師編制縮小到了1.3萬人,日軍就算是裝備最好的師團也只剩下了2.1萬人,不過德軍在人員縮水的情況下,火力是大大加強了,而日軍的火力沒有怎麼變化,這樣子本來就處於劣勢的火力是更加明顯。不過如果是日軍處於防禦狀態,德軍處於進攻狀態,德軍步兵師由於人數少,還是比較吃力,很難攻破日軍的防禦陣地。


紅色手電筒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三個關鍵要素。一是攻防對象,二是戰鬥地點,三是給養配備。為了好聊,我們姑且認為德軍為攻方,相互給養配備都能滿足需要。

好吧,就剩下戰鬥地點了,這個要素決定了戰鬥模式,也成為決定勝敗的核心因素。下面,我們選擇兩個真實的地點來分析。



1.諾門坎。

真實的諾門坎戰役,蘇軍投入了一個裝甲集團軍,擁有坦克524輛,裝甲車385輛,壓制火炮542門,而且指揮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而日軍是第23師團,當時還是一個三流的邊境守備師團,他們的坦克只有蘇軍的七分之一,火炮是六分之一,兵員是三分之一。

根據後來解密的數據,此戰蘇軍陣亡9703人,受傷15251人,生病701人,共兩萬五千多人。日軍戰死7696人,失蹤1021人,負傷8647人,生病2350人,共一萬九千餘人。

很明顯,佔絕對優勢的蘇軍雖然算是打了勝仗,但也是人肉和鋼鐵堆出來的慘勝。

如果換成一個德國步兵師,結果會怎樣呢?就算這個步兵師是機械化師,可能火力和戰力也無法與一個蘇軍的裝甲集團軍相媲美。但是,德軍如果採用巴巴羅薩計劃的打法,可能會出奇制勝,如果拉開陣勢搞陣地戰,恐怕結果會比蘇軍還要慘。



2.硫磺島。

真實的硫磺島戰役,日軍駐守的陸軍是臨時整編的109師團,約1.5萬人,另有海軍7千多人。美軍投入了三個海軍陸戰師進行登陸作戰,配合作戰的海空軍佔據絕對優勢。

此戰結果,日軍守備部隊陣亡兩萬兩千餘人,被俘一千餘人。美軍陸戰師陣亡5324人,傷兩萬餘人,也是一場慘勝。

如果換一個德國陸戰師來打這個109師團,結果會有改觀嗎?顯然不會。美軍在歐洲戰場與德軍的戰鬥結果表明,他們的戰鬥力並不輸給對手。



需要說明的問題。

日軍在與蘇軍美軍的戰役中,能夠打成這個結果,有三個重要原因。一是訓練有素,單兵作戰能力比較強。二是受軍國主義毒害較深,力戰死戰的武士道精神提升了戰鬥意志。三是沒有任何底線,頻繁使用細菌戰和毒氣戰。

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就使用了731部隊,結果造成蘇軍和己方都出現重大傷亡傷病。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又使用毒氣,導致美軍眾多傷亡。從這個角度講,德軍與日軍交手,也可能吃大虧。


軍緣鑫播客



嚴格來說德日兩國的步兵師並不是一個建軍思路,德國的步兵師是為了應對機械化戰爭比較注重機動性個反裝甲作戰,而日軍的甲級師團雖然是絕對主力但是依然是為了傳統步兵對抗而建立的部隊,單兵作戰意志大差不差他們的裝備水平決定了戰鬥力,在這方面走在時代前面的德軍當然更勝一籌。

以二戰末期德國增強了機械化作戰能力的師級單位為例,第320步兵師(隸屬於莫德爾中央集團軍群)經過庫爾斯克戰火洗禮之後實力被削弱相當於德軍東線師級單位的中間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


根據德軍戰後資料該師1943年8月底僅剩9945人(滿員時接近20000人)、有32門榴彈炮(24門105毫米口徑、8門150毫米口徑)、21門75毫米重型反坦克炮、21門50毫米中型反坦克炮、14門步兵炮(75-150毫米口徑)、69門80毫米迫擊炮、495挺機槍、9858支步槍和320多支衝鋒槍。

德國師一般有2個或者更多的榴彈炮團。配備36-48門炮(24-36門105毫米中榴彈炮、8-12門150毫米重榴彈炮)。到1943年有新增了很多120毫米重迫擊炮,有些配備給步兵團,有些直接給步兵營,此時的德軍士兵還配備了大量半自動步槍和全自動突擊步槍,火力輸出遠在日軍之上了。

相比之下日軍步兵班缺乏衝鋒槍等自動火力掩護,在常規的陣地戰中會吃虧。德國步兵營有48挺機槍和20多鋌重機槍火焰噴射器等壓制火力遠在日軍之上,輔助6門80迫擊炮和9門50迫擊炮。到1943年每個營新增4門120重迫擊炮。戰前德國編制一個步兵營有800人左右,從1943年一個師平配備20-30門75毫米的重反坦克炮。


比較重要的步兵師還有一個連(10輛左右)的75毫米坦克殲擊車或者是III號強擊火炮連。東線還活躍著120多個獨立的炮兵營。1943年東線有177個德國師,除去預備役那個前線的師都可以配備一個獨立炮兵營peibeit30輛左右III號強擊火炮。幾乎每個師都會配備一個88毫米重型高炮營輔助防禦為例不用多說。

可見納粹德國國防軍的步兵師發展越來越重視防禦性和反裝甲作戰,而此時的日軍呢?受限於戰場規模他還是一支一戰時期的傳統型步兵師團,以關東軍的主力第8、12、14、20等甲等師團為例,他們在1942年之後的配備如下:

兵員28000人、步槍9000、輕機槍360、重機槍110、輕戰車30輛、輕裝甲車7輛、擲彈筒356門、步兵炮18門、自動炮18門、山炮12門、速射炮24門、95式野戰炮12門

比較大威力的火炮還有100毫米榴彈炮24門、4年式150榴彈炮12門,可見日軍的重炮在德軍之下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裝甲突擊力量也可以忽略不計,即便是甲等師團得到很多獨立裝甲、騎兵、炮兵單位的支持,他依然不可能德軍的對手。


兵器世界


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問題的焦點在於大家對日軍“甲級師團”的認知誤區,日軍的甲級師團包括但不限於傳說中的17個“常備師團”,比如特設第116師團就是甲級師團;同時日軍的甲級師團也經歷過一個縮編的過程,即從兩旅團四個步兵聯隊的“四單位”編制改為不設旅團的“三單位”師團,而並非是甲種師團就一直保持抗戰初期的25000人以上,因此它與德軍步兵師的戰力比較是個複雜的問題。



以始終在侵華日軍序列中的第3師團為例,這既是老牌常備師團也是標準的甲級師團,是唯一沒有調離中國戰場的常備師團,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時作戰序列為:步兵第5旅團(第6、第68聯隊)、步兵第29旅團(第18、第34聯隊)、以及騎兵第3聯隊、野戰炮兵第3聯隊、工兵第3聯隊和輜重兵第3聯隊,全師團滿編28000餘人。

該師團裝備有手槍和步騎槍9000多支、輕機槍288挺、重機槍96挺、擲彈筒288個、步兵炮72門、戰防炮16門、野炮36門、榴炮12門,機動和馱運的戰馬7600多匹,這個火力配備在彈藥充足的情況下還是很強的,網上流傳的武器配備中重機槍和步兵炮的數量都是不準確的。



1939年二戰爆發時的德國步兵師滿編17000人,作戰序列是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偵察營、一個通信營和一個工兵營,裝備手槍和步槍12000支、衝鋒槍320多支、輕機槍425挺、重機槍110挺、迫擊炮138門、戰防炮20門、榴彈炮48門,馬匹4000多,不過摩托車和汽車有800餘輛,是日軍師團的2倍。在雙方都沒有空軍和裝甲部隊支援的情況下單挑,結果是很難預料的。

比較德軍和日軍兩個基本戰役單位的戰鬥力,是不能用任何一場具體戰役來衡量的,沒有哪次戰役是純粹的步兵師單挑,第三方蘇軍或美軍的加強炮火、空軍優勢和裝甲力量都是非常強大的。比如在塞班島、硫磺島和沖繩的戰役中,若非美軍絕對的陸海空火力優勢,美軍步兵師傷亡會嚴重增加;蘇軍也是一樣,諾門坎戰役打贏主要依靠坦克和重炮的優勢,步兵傷亡甚至超過了日軍,所以千萬不能低估日軍步兵的戰鬥力,否則就是在侮辱八年抗戰的中國軍隊。



首先,德軍的步兵師是以輔助裝甲突擊為中心戰術思想,並不太強調精準射擊和近身肉搏,而一旦離開了閃電戰所必須的裝甲和空中掩護,德軍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和意志的瘋狂還真不如日本士兵,兩個師的對掐也不存在太多的戰術變化,雙方各有優劣。日軍強在人數多出三分之一,射擊和拼刺較好,戰術雖然呆板但作風狂熱;德軍的優勢在於輕重機槍的數量和質量高於日軍,自動速射火器佔優,摩托化機動能力強於日軍,日本鬼子的二楞子精神上來,德國兵還真含糊。

所以在1942年以前,德軍精銳步兵師對日軍甲級師團的綜合戰力比大約是6:4,德軍略優。



第3師團在1942年7月調整為三單位師團,第18聯隊調出,增設“步兵團長”這一層級指揮三個步兵聯隊,輕武器和步兵伴隨火炮減少四分之一,總兵力維持在21000人左右;而此時的德軍由於在東線戰損嚴重,步兵師每團僅下轄兩個營,每營所轄的步兵連人數也下降三分之一,總兵力大約在13000人左右。下降的份額不一樣,勢必造成剩餘戰鬥力的不同。

隨著優秀的基層指揮員的損失嚴重和士氣的低靡,1942年以後德軍精銳步兵師對日軍甲級師團的綜合戰力比大約是5:5,結果很難預料,說能夠對抗可以,如果完敗日軍是不客觀的。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德國士兵哪怕是黨衛軍的死硬性仍然不如日軍,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被俘90000多人,20幾個步兵師基本被全殲,這樣的情況很難發生在日軍師團身上。太平洋戰場守島日軍的甲級師團全軍覆滅是有的,但是想讓日軍整個師團全部投降或者俘虜成千上萬日軍士兵,從來沒有發生過。

美國人決定扔原子彈,也是因為日軍的頑抗與瘋狂,他們預計登陸和佔領日本本土,大約還要付出100萬人的傷亡,這個代價美國人承受不起。



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二戰德軍強大,是納粹德軍在裝備、訓練、戰術、素質的綜合優勢,尤其是空軍、裝甲部隊和榴炮的重火力發揚,但不能細化到一個普通的步兵師裡。如果說德軍裝甲師完全碾壓日軍的戰車師團,這個結論倒是成立的。

還看見個問題是德軍一個團能否對決日軍甲級師團,乾脆沒辦法回答了,扯淡。


度度狼gg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將德日固定在同一個時間位上才好計算,所以我們就以2戰前的德日人員裝備來計算,那時候基本都是德日戰鬥部隊的完備時期。當然要計算戰力我們就計算野戰能力,這樣比較公平。

2戰前1939——1940年,一個標準的德軍步兵師下轄3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約有3000人。一個炮兵營2900人,一個反坦克營550人,一個通訊營470人,一個偵查營600人,一個 工兵營600人。另有2800人左右的後勤人員,負責彈藥補給,醫療,伙食,獸醫,維修等,也就是說德軍一個標準步兵師擁有17000人的標配。



其中炮兵團擁有3個輕炮營一個重炮營。每個輕炮營擁有12門105mm野戰炮,重炮營擁有12門150mm野戰炮,共48門野戰炮。另外炮兵團擁有48門通用機槍作為防禦。另外每個師配備一個師屬反坦克營配備12門反坦克炮和4挺機槍。



另外每個步兵團下轄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擁有士兵850人,一個炮兵連180人裝備8門輕型野戰炮,一個反坦克連150人,一個通訊排30人,一個偵查排40人,一個工兵排70人。其中每個步兵營擁有12挺mg34輕機槍,6挺mg34或mg42重機槍。3只pak反坦克炮,3門50mm迫擊炮,一隻28mm的反坦克槍。基本每個班擁有一挺mg34機槍和2-3挺mp衝鋒槍。每個班13到18人。



日軍的甲種師團在2戰初期其實是一個軍。日軍一個班包括13人,一挺輕機槍4名編制,其餘8名步槍兵。3個班組成一個小隊,一個小隊配有一個擲彈筒班,攜帶3門擲彈筒。中隊180人包括3個小隊和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一個大隊的標準配備是1100人。除了4個步兵中隊以外另配有30人的大隊部,和一個174人的中隊機槍,總共12挺重機槍。另有55人的炮排裝備2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極少部隊還擁有122人的炮連,擁有4門步兵炮。極幸運者可裝備8挺20mm反坦克槍。最後是聯隊。日軍的一個標準聯隊3800人,下轄3個步兵大隊,一個122人炮兵中隊,裝備一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擁有364人的炮兵大隊裝備4門步兵炮,另有一個122人的反坦克中隊配備2挺反坦克炮。



師團的配備除了3個直屬聯隊,還陪有一個炮兵聯隊共36門75mm野戰炮。另有一個偵查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運輸聯隊,一個通訊隊。綜合一個師團擁有54門75mm野戰炮,少數擁有105mm野戰炮12門替換45mm野戰炮。



總之日軍一個師團擁有28200人。各種火炮54門,780多挺輕重機槍,324門迫擊炮。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裝備上德軍是遠勝日軍的。在綜合人員訓練方面德軍與日本不相上下,但在戰術指導上德軍明顯優於日軍。所以綜合比較下來,德軍一個師基本可以完勝一個日軍師團。


風凡886


日軍的一個甲種師團假如對陣一個德劇步兵師的結果就是:沒有還手之力的完敗!

為什麼呢?

第一、人數和質量

1、德軍的整編陸軍師人數是17200人

日軍的甲種師團的人數是28200人

人數上日軍有優勢,可是西方人和東方人的身體結構不同,德軍的參戰人員身高馬大,日軍都是倭猥瘦弱。

2、德軍單兵的裝備精良,毛瑟98K是二戰最好的步槍之一。

日軍單兵的裝備一般 ,三八步槍是二戰表現一般的步槍。

單從步槍的水平,日本就差了一代!

綜合以上兩點德日能打個平手!

第二、基層火力支援武器

1、德軍的步兵連(142人),步槍100支,手槍22支,衝鋒槍28支,輕機槍13挺,重機槍2挺。

2、日軍的步兵中隊(180人),步槍140支,手槍10支,輕機槍9挺,特殊情況下2挺重機槍平時沒有。

在人數基本相等的情況下,火力密度日軍明顯處於劣勢。那28支衝鋒槍相成的火力日軍根本不具備。

歪把子機槍和MG34機槍在火力、性能上完全不是一個檔次。92式重機槍和MG42通用機槍簡直不值得一比!

第三、師團一級的火力支援

1、德軍師、團一級火炮:81mm以下迫擊炮有210門以上,75mm火炮60門,105mm火炮46門,150mm火炮14門,還有75mm反坦克炮36門,20mm四聯裝防空炮12門(《大兵》中有表現)。

2、日軍師團、聯隊一級火炮:75mm的火炮54門,105mm火炮12門,迫擊炮60門,37mm反坦克炮10-20門。大量的擲彈筒有裝備。

德軍的火炮逐級配置,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第四、運輸力

1、德軍:輪式車輛將近1000輛,馬車1345輛,摩托車450輛,馬匹2000匹以上。

2、日軍:輪式車輛將近100-150輛,馬車和馬匹不多!

在運輸力的比較中日軍完敗。

第五、空中支援

這個不必多說,日軍完敗!

真要是這兩支軍隊單挑的話,都不用德軍的步兵衝鋒陷陣。德軍的火炮就可以完全覆蓋日軍戰線,即使殘存的日軍衝鋒,MG42通用機槍都會包圓的,可能都不用毛瑟98K開火!

那些卡車馬車會運來很多基數的彈藥,持續不斷的打擊日寇!一直耗死這群倭寇!

二戰初期面對德軍的衝擊,蘇聯人一擊即潰。可是被一擊即潰的蘇軍在諾門坎把日軍幾乎全殲。二戰末期和德軍殘兵勢均力敵的美軍,在和日軍的交手中因為久疏戰陣和經驗不足,雖然遭受損失,但是日軍都是以覆滅為結局的!

可惜德軍和日軍交手的場面只能想象了!


杜陵閒人


日軍雖然人多,但大概率被德軍吊打。

這本來是一個難以比較的問題,結果卻由於和共同的敵人交戰而可以對照。這共同的對手就是——蘇軍。


從枯燥的數據來說,二戰時期德軍普通步兵師理論上有15000——17000人,日軍42年之前的甲種師團人數達15000——28000。日軍人數明顯佔優。

各種輕武器雙方差異不大,德軍裝備稍好。

在重要的反坦克炮和支援火炮上,德軍都明顯好於日軍,這意味著面對強大對手時能否有抵抗能力。德軍PAK38/40系列反坦克炮精度好威力夠,是阻止蘇軍除了重型KV/IS系列坦克的利器。實在不行還可以用著名的88防空炮代勞。後期德國步兵師更裝備了突擊炮,可以部分替代坦克的用途。反觀日本關東軍面對蘇軍T34坦克海時表現出的無力就很說明問題,反坦克槍根本打不穿蘇軍裝甲,只能靠人肉炸彈,甚至把T34叫做“鬼戰車”。

最關鍵的在於,德軍運輸能力大大強於日軍。日軍還停留在步兵靠走,火炮靠拉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模式。德軍雖然騾馬也有不少,但眾多車輛保證了德軍快速機動部署轉移,也是“閃電戰”得以實施的必要前提。這意味著德軍想打的時候可以打,想包圍想突襲的時候可以突襲。而日軍機動力差,只能處於被動挨打地位。

(筆者做了對照簡表,超過對方顯示為紅色)


以實戰說話,

在蘇德戰爭中前期,非德軍突然襲擊的情況下,德軍可以做到一比三,一比五的比例對抗蘇軍。海王星行動,哈爾科夫都是如此。

在蘇日諾門坎衝突裡,蘇軍傷亡近2萬3千人,日軍死傷4萬5千人,還有3000人被俘。日軍聯隊旗都被蘇軍繳獲,要不是及時停戰,日軍損失會非常大。23師團完全失去戰鬥力,戰後憤怒的日本傷兵居然把參謀長岡本的雙腿斬斷。可見日軍士氣收到了巨大打擊。

朱可夫將軍對德軍國防軍和黨衛軍評價較高。他對日軍的評價很能說明問題。他表示日軍精銳部隊戰鬥意志頑強,但軍官素質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裝甲部隊和炮兵大大弱於蘇軍。比起日軍的威脅,這位名將反而更擔心自己的後勤跟不上,沒有足夠燃油圍殲對手。


文史小茶館


這是架空歷史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地形,氣候等影響戰鬥力水平發揮的問題。我們假設是在平原,氣候適宜,雙方都沒有天時地利的優勢的正面攻守戰爭,二戰時德軍一個步兵師完全可以對抗日軍一個甲級師團,並取得勝利。

這一結論是僅僅基於雙方的武器裝備的數據得出,與將領的指揮能力,兵員的軍事素質與戰鬥意志無關。

先說日本甲級師團,它的人數一般在22000~25000人左右。

日軍甲級師團,武器配備基本如下:

步騎槍14900支、

擲彈筒144個、

輕機槍288挺、

重機槍54挺、

山炮16門,野炮36門。

再說說德軍步兵師。它的人員,按編制表為16860人。比日本甲級師團人數要差不少。

德軍的步兵師的武器裝備基本如下:

手槍3681支;

步槍12609支;

衝鋒槍321支;

反坦克槍90支;

輕機槍425挺;

重機槍110挺;

50毫米迫擊炮84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 ,75毫米炮20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 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

火焰噴射器9具;

裝甲車2輛;

摩托車530輛;

汽車394輛;

馬車536輛;

自行車500輛。

各位,從上面數據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德國步兵師當然可以對抗日軍的甲級師團,但是能否吃掉對手得具體來看。

日軍的師團編制看起來有點不倫不類,說它是軍級作戰單位,又比軍要小一點;說它是師級作戰單位,又比師要大一點。按照日軍的劃分,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很顯然,日軍的甲等師團屬於主力部隊。

按照時間劃分,德軍的步兵師大致可以分為1939年型,1942年型,1944年型。不同的時期德軍步兵師的兵力和武器配備也大不一樣,1944年型步兵師兵力只有1.2萬人。



因此,我們就以日軍的甲等師團與德軍的1939年型步兵師進行多方面對比。

在兵力方面,日軍的甲等師團人員編制為2.8萬人,德軍步兵師兵力為1.7萬人;在武器裝備方面,日軍甲等師團擁有輕重機槍300多挺,大口徑火炮36門;德軍步兵師為400多挺,擁有48門榴彈炮。值得一提的是,德軍步兵師是二戰裝備火炮最多的師級作戰單位;在後勤運輸方面,日軍師團擁有運輸車輛150多輛,7000多運輸馬匹;德軍步兵師擁有運輸車輛900多輛,4000多運輸馬匹。

從以上可以很清楚看到,兵力方面日軍優於德軍,武器裝備和後勤方面德軍優於日軍。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是盟友,兩者之間沒有直接交過火,但依然可以進行假設比較。如果德軍步兵師和日軍甲等師團發生正面遭遇戰,日軍肯定會被德軍重創,甚至吃掉都完全有可能。

在諾門檻戰役中,蘇軍的戰術素養遠遠強於日軍,給予日軍重大殺傷。蘇軍是在名將朱可夫的指揮下,大量動用裝甲部隊參戰而不是純步兵作戰。而蘇德戰場上,德軍步兵師可以一抗三,甚至一抗五個蘇軍步兵師。

換句話說,放在亞洲戰場,德軍步兵師在野戰中完全打得贏日軍甲等師團。



然而如果是德軍步兵師攻擊,日軍甲等師團進行防守,德軍估計很難殲滅日軍,甚至會轉為雙方的持久戰。

在抗戰初期的淞滬戰役中,國軍為了攻克日軍海軍陸戰隊防守的據點,動員了第36、87、88三個德械師,甚至還調派了炮兵第十團(擁有24門150MM榴彈炮)以及裝甲團作為支援性部隊。然而令人尷尬的是,不僅沒有攻下日軍3000人防守的據點,而且德械師自身傷亡也不小。

德械師肯定比不上德軍步兵師,但三個德械師都無法幹掉日軍,這足以說明日軍非常善於防守作戰。以一個德軍步兵師就想拿下日軍一個師團據守的陣地,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參考文獻:

1.關河五十州:《當關東軍遇上蘇聯紅軍》

2.佚名:《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一、日軍什麼樣的部隊才能算得上是甲級師團。二、日軍甲級師團的人員編制和武器配備。三、德軍一個步兵師的人員編制和武器配備情況。四、實力對比。五、結論。只要搞清這幾個問題。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答這個問題也很容易了。

先說日軍。

一,什麼樣的部隊才能算得上是甲級師團。日軍的甲種師團,也叫挽馬師團。採用四四制配製。其兵員組成是由日俄戰爭及一戰未裁撤的部隊組成。故此實戰經驗與戰鬥素質均為日軍作戰主力。

甲級師團戰鬥人員加上非戰鬥人員:人數大約在28000人左右。但是也有一說。實際一個甲級師團的人數達不到這個數字。一般在22000~25000人左右。

日本有這樣的甲級師團17個:近衛軍團、第一師團、第二師團、第三師團、第四師團、第五師團、第六師團、第七師團、第八師團、第九師團、第十師團、第十一師團、第十二師團、第十四師團、第十六師團、第十九師團、第二十師團。

日軍一個甲級師團,武器配備基本如下:步騎槍14900支、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16門山炮、野炮36門。

裝備大至如下。有些師團裝備與此數據有些出入。

日軍兵員素質:選拔標準比較嚴格。兵員要求年輕、體力好。而且由於訓練採用法西斯的訓練模式,士兵包括後勤兵、輜重兵都能打能殺,作風較狠辣。但限於人種問題,兵員低矮。團隊配合之間尚有缺陷。

再說德軍。

德軍一個步兵師到底有多少兵員。咱們以1943年參加過庫爾斯克戰役的320步兵師為例。這裡的320師雖然損失嚴重,但尚且能戰的步兵師。1943年8月底320師防守東線時的兵力如下(這個師要正面防禦10公里的防線,阻擋俄軍的進攻):

全師9945人,32門榴彈炮(其中24門105mm口徑,8門150mm口徑)、21門75mm口徑重型反坦克炮、21門50mm口徑中型反坦克炮、14門步兵炮(70~150mm不等)、69門80mm中型迫擊炮、495挺機槍、9858支步槍和衝鋒槍。槍械方面德國不缺。有的師甚至槍支數要比兵員數多。

德軍兵員素質:身體高大強壯、忠誠,服從命令。訓練嚴格。高度的團隊配合和自願性。從單兵體能和技巧上不輸給任何國家的軍隊。

實力對比:

日軍:蘇日諾門罕戰役,日本當時的國力情況如下:

1938年,蘇聯的戰車總數已經超過了一萬輛,而日本的坦克裝甲車總數大約只在500輛左右。日本的八九式,九七式坦克裝備一門57mm炮和兩門7.7mm機槍,57mm炮的破壞力只有蘇聯坦克裝備的47mm炮的65%左右。蘇聯BT型坦克的車重對引擎馬力比為每噸32馬力,而日本的九五式只有17馬力。和蘇聯T34坦克相比,日軍的坦克好象是一隻活動的鐵皮棺材。

蘇聯僅動用了一些蒙古國的二流部隊。本國只動用了一個摩托化步兵師和一個裝甲旅。日本投入了三個包括甲種師團的師團。結果是俄軍只動用了相當三分之一裝甲軍的力量,就單方面的完虐日軍。

德軍:再說德軍,也拿相同對手蘇聯做對比。德軍的帝國師,阿道夫希特勒衛隊師這些精銳的SS部隊,在進攻時一個師可以對抗蘇軍一個裝甲軍,在這一點上,可以用哈爾科夫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的戰例來證明。而防守時德軍一個師幾乎可正面對抗十幾倍的蘇軍進攻,這在烏克蘭和波蘭的戰例中也可以證明。

結論:德軍一個普通的步兵師就可以輕鬆完虐一個日軍的甲種師團。如果是一個早期組建的SS裝甲師,基本上很輕鬆的能幹掉十個左右的日軍甲級師團。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恆實說"與您一同追尋歷史的真相。您的閱讀是對恆實的讚許!您的關注是對恆實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