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古道大字典CQ001-黄桷古道: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古道大字典CQ001-黄桷古道: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编号

CQ001

黄桷古道

黄桷古道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北面,从上新街到黄桷垭。是一条被称为"老君坡"的古籍板古道,为当地一景。古道的下端起于两处,一是位于上新街前驱路的左侧,是一条顺坡蜿蜒的青石板铺垫的中大路,是重庆城连接龙门浩渡口的通道,也是通往川黔的主干道;一处起于海棠溪,紧邻老君洞的一条石磴盘曲的天梯云栈。两条路在黄桷垭口前汇合。

古道大字典

地理位置

古道大字典CQ001-黄桷古道: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人文历史

古道大字典CQ001-黄桷古道: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据考证,该路始于唐宋,自此人群熙攘,热闹非凡。黄桷古道的精彩段落,也是历代名人常经之地,曾留下丰富的题刻和诗词。抗战期间,入缅作战的部分军队也经此古道而过,足见其当年重要的交通作用。 在黄龙公路通车之前,也是重庆市区与黄桷垭的重要联系道路。漫步在青石板路上,青石板山径两侧一路数百年古老的黄桷树,虬枝粗干。树荫下青石径被往来人磨得水亮。春来绿意盎然,嫩芽拂黄遍身轻,夏来风清四散,行人如织好乘凉。秋日树果遍地,一径秋色随山转,冬日残叶枝苍,衰草枯意烟笼纱,意韵天成。其中,又有旧名为杨家山的山峰孤峰簇起,如巨大的刀刃斜倚南山脚下,登临此峰,回望南山数峰壁立如画,远眺江天一色,脚下是游丝般的川黔高速路。置身此处,心中顿感壮阔。黄桷古道复兴工程,是南岸区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实施重点开发的项目。修复中的黄桷古道,像一根蜿蜒的绳线,把散落在南山这一侧的黄桷浓荫、古朴民居、杨家山天生的观景台、白莎墓、老君洞、德国大使馆、文峰塔等美丽的珠子串连在一起,让它们相映成趣,相映生辉,共同构成了重庆近郊这一片新的富有吸引力的风景区。

南山石刻

古道大字典CQ001-黄桷古道: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南山石刻系道教人物造像。计有碑碣3道,雕像4窟,题记11则。宋淳十年,大足县令何光震所作之碑记,叙述了南宋末年川东一带由于合川钓鱼城被围,战乱兵灾,殃及庶民之情景。在诸多雕像中,要数"三清洞"、"龙洞"两洞雕像为著。所谓"三清",系指居于三清天、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即居于清微玉清境的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和居于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此三神主三清天三仙境,为三洞教主。

龙洞窟

古道大字典CQ001-黄桷古道: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龙洞"窟为正方,长宽皆3米许,刻有石龙一躯,龙无角,身躯矫健,昂视长天,前二爪向上急攀岩顶,后爪攫地,势欲凌空,刀法粗犷、线条苍劲。布局构图精巧,雕刻手法或浅浮雕,或深浮雕,或镂空,立体感强。

特色

重庆小面

古道大字典CQ001-黄桷古道: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重庆小面是一款发源于重庆的汉族特色小吃,属于渝菜。品种丰富,一般按有没有臊子来分,没有臊子的小面调味料也很丰富。一碗面条全凭调料来提味儿,先调好调料,再放入面条。麻辣当先,面条劲道,汤鲜而厚味。

重庆火锅

古道大字典CQ001-黄桷古道: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 由于重庆火锅的影响,四川各地的火锅逐渐兴盛起来,使得四川火锅的源流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四川火锅以重庆火锅为主流,各地火锅为支流一起汇合成一条美食之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