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判官老司机之---飞书企业微信钉钉对比

以Slack、Notion为代表的国外产品,很难满足IM+在线文档+团队日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且由于并非原生的中文产品,对国人友好度较差。钉钉、企业微信和后来者飞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崛起的。

理论上,SaaS + ISV(独立软件开发供应商)的模式,以及技术实力相当,会导致同类产品设计逐渐趋同。但现实中,三家企业的理念和战略侧重不同,最终还是使产品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

我本人在过去的一年,用钉钉和飞书比较多。总的来说,产品设计理念上,钉钉更关注过程,侧重管理;飞书更关注结果,强调协作。这也体现了阿里和字节跳动两家企业的不同文化。

我有个朋友,去年到今年,在两家企业先后深度使用了企业微信、钉钉、飞书三款产品。她认为,之前在使用钉钉时,主要是打卡+大文件传输的场景让她印象比较深。而飞书产品功能乍一看和钉钉差不多,但日历共享和文档协同编辑体验更流畅。

“之前一直用企业微信和钉钉,突然冒出一个飞书,期待不是很高,反而惊艳到了,觉得是个非常成熟的产品。”她说。

飞书是字节跳动为了满足自身办公需求,内部孵化的产品。并且,考虑到字节跳动本身是个国际化的公司,飞书提供对话、文档翻译和时区功能,利于跨时区跨语言协同。

在产品设计方面,飞书在移动端和电脑端,都把日历和文档这两个协作的高频应用放在一级菜单,界面也比较简洁清爽。而钉钉的功能更复杂,从主界面到对话框以及二级界面,充斥大量按钮和入口,5.0又推出了对标微信朋友圈的“圈子”,意图服务外部客户,进行企业私域流量运营。

在易用性方面,飞书是一站式办公套件,不同模块之间信息可以互联互通,比如在文档中直接 @ 同事,同事就可以在 IM 信息流中收到提醒。而钉钉的在线文档集成的是WPS,企业微信集成的是微文档,与IM信息流没有打通。

关于易用性还有一个细节差异。电脑上,使用钉钉从主界面到新建日程、以及使用企业微信从主界面到新建文档,一共需要打开三个窗口(包含产品本身),其余操作需要打开两个窗口。而飞书除了文档操作需要打开新的浏览器标签页(不单独占用浏览器之外的窗口),其余操作均在主界面内进行。

飞书这种自研模块之间的高耦合性优势,在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在日历中可以订阅和预约其他同事的时间安排,可一键拉会议群。群组中可以一键开启线上办公室,然后大家随时可以口头交流,模拟在办公室的场景。

在线文档方面,有Google Doc珠玉在前,三款产品选择走了不同的路线。钉钉的WPS文档和企业微信的微文档,在电脑端更强调排版能力,提供字体字号颜色等类似word的编辑器功能。而飞书的在线文档更加重视协作能力,支持插入多媒体内容、投票、任务列表等丰富内容。由于是完全的云端编辑,可以实时产生、聚合内容,官方也提供了大量模板供用户选用。

有趣的是,钉钉在学习飞书,例如表情快捷回复横向排列、IM thread(对话盖楼不丢信息)、对话翻译,在刚发布的钉钉5.0中都有体现。而飞书也在增强过程管理方面的能力,如审批、打卡等细节。

至于企业微信,在我与其他朋友的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它更侧重CRM(客户关系管理)而非协作办公平台。企业微信可以与微信协同,因为你无法强迫你的客户安装微信之外的app来与你交流,所以企业微信与微信的互通就成为一种优势,但这个优势也带来许多迷之困扰。

譬如,前段时间,企业微信开放了朋友圈和200人的外部客户微信群(前100名外部微信用户直接扫码可进入),却又施加了各种限制,需要申请和审核。作为一个企业产品,很难想象其功能开放的策略,竟然是不透明和不可预见的。

同时,企业微信一方面需要考虑保留微信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又需要考虑企业客户的需求,这种又要对齐又要有差异的拧巴,在功能设计上造成的挑战,会长期存在。

例如,与移动端不同,企业微信的电脑端群聊不显示成员头像;而其移动端和微信一样保留一个“我”的一级功能(在企业微信场景下几乎用不到),用“工作台”替代微信的“发现”位置,将日程、文档等常用功能收纳于二级界面。

在部署企业微信后,两种微信同时使用是常态,但是,混用时因为同时操作两个信息互通、逻辑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产品,经常会让人感到困扰。

究其原因,企业微信首先是一个防御性产品,还依赖于微信这个核心产品的拉动,在设计上和产品理念上,无法完全推翻重来。其次,企业微信更多注重的是企业的营销和客户维护需求,以及“员工离职别带走私人微信上的企业客户”,而非办公协同需求或者“效率工具”。


总之,如果你有大量的外部客户需要维护和运营,内部的协同要求较低,那么企业微信更适合你。

如果你强调企业内部管理与协同,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效率,钉钉和飞书都可以满足要求。当然,钉钉的“钉一下”可能更受到部分老板的欢迎。

如果你的企业和组织具备如下特点:

  1. 从办公协同到远程办公协同,比如国际化企业
  2. 采用小团队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平均产出
  3. 强调自下而上的效率驱动(少数优秀的人联合)而非自上而下的管理驱动,如工程师文化的企业

则字节跳动“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方法论具象化的飞书,更加适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