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東北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是什麼?

天生的小才


自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北的經歷發展依然不是很景氣。東北經濟之所以發展緩慢,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

第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為了鞏固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出於當時國際國內社會實情的需要國家大力發展重工業,東北作為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在這個時候受到過度嚴重的開發,成為國內有名的重工業城市,經濟產值也是名列前茅的。當改革開放和九十年代到來,國家發展經濟的方式開始發生轉變,這個時候東北的資源也已經開發殆盡,加上傳統的重工業理念理想固化,這些東北的經濟發展開始慢慢脫軌。

第二、國家政策方面上的制定也一定程度上對東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影響。改革開放初,由於南方各城市都開始發展輕工業,但一個國家的國防和各方面建設都離不開重工業,相比較基礎和自然優勢東北是發展重工業最好的選擇。經濟的發展最離不開的就是人,相反東北相比較於南方人口基數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也受不到人口福利。加上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也是在南方各沿海城市,東北並沒有跟上改革開放的第一班車。

第三、經濟的發展永遠是離不開人的,離開了人也不用發展經濟了。就是因為人的需求在不斷改變和提高,所以在需要經濟不斷的發展。東北這個名風名俗比較濃厚的地方,自古以來東北這個地區就有著濃厚的土匪文化,山頭主義也是最為典型的表現。然而山頭主義也是最破壞凝聚力的,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會在東北首先大力度的展開打黑的緣由。

第四、東北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個人認為和東北人也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以來東北都被稱為是一個富饒的地方,這就使得東北人有種自給自足坐吃山空的心理。

第五、從建國初期開始,東北實行就是計劃經濟,然而計劃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發展計劃和投資方都是國家,這就使得東北養成了很強的依賴性,在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東北無法適應從而導致經濟落後。

第六、經濟的發展和地理位置是離不開的,東北地處邊防,位於中國的最北部,周邊相鄰的國家經濟發展也比較落後,這也就有了後來“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了。

以上是個人對東北經濟發展緩慢原因的分析,僅供參考。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生在東北,吃在東北,長在東北,馬上畢業找工作的我卻想離開東北🙂不是東北不好,這裡有我的家人,有我的朋友,有一切我熟悉的一切,但是我還是想出去發展,去南方謀生,也許我不想留在東北的原因,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一致的。


這張圖,是今天我坐上回學校的火車🚉後,媽媽發給我的話,你或許可以從一個普通母親的話語中,感受到東北人普遍的想法:“孩子 ,你不要走太遠 ,你只需要好好吃飯 ,好好上學 好好的考一個公務員 ,或者是當一個老師,永遠呆在我們的身邊就好,我們會保護你的!所以不要離開我們太遠, 平平安安的過一輩子就好了 ,只需要安安穩穩的。”

看到這段文字 ,你也許懂我的意思了,東北經濟的發現緩慢,也許跟以前的資源南送有關,也許跟這個國家的政策有關,我們東北人埋怨國家:“你怎麼就不把我們東北當親兒子呢?”那我想說了, 把你當親兒子可以 ,但是你自己給力嗎?那些躊躇滿志的青年人,想要大展宏圖的年輕人,想要報效國家的年青人,或許真的就這樣被父母慈愛的勸退了,永遠坐井觀天,一代一代這樣下去,孩子的孩子還是這樣下去,永遠沒有出頭日。差距一天天的增大!


或許我們可以看看,當南方人在不停的去經商時,去建立公司,去創新的時候,東北人在幹什麼?老婆孩子熱炕頭,每天拿著死工資,想著國家給的補貼,罵著國家的不公平,佔著國家的便宜,卻穿著貂兒,戴著大金鍊子,在廣場跳舞。醉生夢死的生活,麻痺自己,日復一日。

是,也許不是所有東北人都這樣。但是那些不這樣的有才華的東北人不是去南方了,就是出國了,那你覺得東北現在這樣,還感覺意外嗎?留不住人才的地方,可能有超越的一天嗎?或許我的想法偏激了一點,但是真心的希望東北能有振興的一天,加油,雄起只能靠個人,做點兒實業吧。


不一其人


從經濟結構上看,東北的經濟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以重工業為主。重工業以軍工或軍民兩用為主。

從產業投資上看,重工業的投資大,回收週期長。改革開放前,經濟產出都被分配到全國,企業自己沒有積累。如果進行技術改造,缺乏資金。八十年代保軍轉民,由於軍費縮減 造成企業發展停滯。國家不可能把有限的外匯拿來改造老舊的重工業基地。拖延輕工業快速發展。而且當時居民收入低,對於高價值的機械工業產品沒有消費能力。重工業和機械工業只能依賴國家定貨。

從產業市場上看,重工業的能耗比較高。中國的生產設備落後,生產工藝落後,缺乏高端產能。

改革到今天,東北很多優勢產業優勢不再。鋼鐵煤炭石油在國內佔比下降。

從管理上看,東北企業習慣計劃管理,喜歡依靠國家。缺乏現代企業意識。比較典型的是長春一汽和沈飛。

其餘的一些因素也有影響。企業歷史欠賬多,退休職工數量龐大,改制難度大。

重工業比重過大,與之配套的輕工電子業薄弱,對外部依賴嚴重。

社會風氣不好,關係人情習慣盛行。以權謀私現象普遍。國企制度僵化,待遇差,留不住人才。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東北經濟發展緩慢,我陳重山想說的是,關鍵在於人的思想。


1、東北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共和國的長子,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城市化水平很高。這就培養了一批計劃經濟下的東北人,整個社會的意識就這樣定下來了。雖然改開後,大家都喊解放思想,但東北國有企業扎堆,至今也沒有徹底解放思想,所以東北人至今仍以進入國企為榮耀,私人經濟很難發展。再加上全國人口可以自由流動,東北少量有市場經濟想法的人,就去了外地,沒必要固守在東北啦。東北越來越留下的都是滿腦子計劃經濟思想的人,所以,很難發展起來了。



2、東北人不笨,在張作霖時代、在偽滿洲國時代,東北的經濟發展得世界聞名。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東北人沒有經過計劃經濟改造,固守的是市場經濟思維,再加上東北人有組織性,他們在工廠裡創造了很多奇蹟。東北人再加點市場經濟思維,完全是可以與溫州人媲美的。



3、東北經濟發展緩慢的最好解決辦法是什麼?陳重山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改變人的思想,怎麼改變?加大國企改革,徹底打破國企鐵飯碗。然後加強東北人市場經濟的教育,最基本的就是加強契約思維。東北人歷史上是講究一個唾罵一顆釘的,但是到了契約社會,東北人卻不遵守了,為什麼?我看就可以把契約思維與一個唾罵一顆釘的傳統思想結合起來,進行宣傳教育。東北大連人的生意思維不錯,可以將其作為典型,全東北推廣。


(陳重山的一點個人淺見,大家批評指正。)


白虎創業志


原因很多。其中經濟結構改革滯後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這裡,以遼寧省經濟結構為例,講一講東北經濟是怎麼從共和國的長子變成全國經濟發展最緩慢的地區。

建國以後,通過幾個經濟“五年計劃”,國家把大量的工業項目先後佈局在東北,有能源、鋼鐵、汽車、機械、化工等各方面項目。著名的項目有大慶油田、第一汽車、鞍山鋼鐵。

到1978年,東北的工業中,重工業的產值佔了全部工業產值的80%左右。當年,遼寧省社會生產總值229億元,排名全國第三,僅次於上海和江蘇,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是6.3%。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減少了對東北的投資力度,對東部沿海省份加大了政策支持。要知道,重工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每年需要巨量的資金投入。國家減少投入後,重工業的增速馬上就下來了。同時,依靠民間投資的輕工業有沒有發展起來。因此,東北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名迅速下滑。



到1995年,遼寧省的GDP在全國的排名下滑到第5名,來自沿海的廣東和浙江超過了它。到2000年,遼寧的經濟排名進一步下滑到第8名,河南、河北超過了它。到2017年,遼寧省經濟排名下滑到第14名。

從1978年以來,從經濟增速的角度看,是一部東北的經濟地位下降的歷史。1978-2017年,遼寧省GDP從229億元增長到23942億元,佔全國比重從6.3%下滑到2.9%。

總結一下。東北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在國家減少財政資金投入後,重工業增速減速明顯,價值輕工業和民營經濟沒有發展起來,導致東北發動機突然減速,經濟發展慢於全國,尤其是南方地區。


財經知識局


第一印象,冷,冷啊!

東北的寒冷不是蓋的,差不多隻能有半年期的溫暖時節,其餘都是冰天雪地,除了沿海幾個不凍港外。

寒冷制約了人類活動,商業經濟的發達來自於人類經濟活動的活躍。

東北過去是全國的重工業區域,奈何重工業也不算是領先世界的重工業,所以發展滯後,產品滯銷,輕工業和新型產業都開設在沿海、南方大部分地區,所以形成了落差,為了發展,東北只能忍痛進行轉型。

重工業進行精簡,保留和著重發展挑選出來的部分,其餘差不多都關停了。

時間差造成東北經濟顯得比經濟發達的地區落後,緩慢。

雖有不凍港,但也屬於聯接南北的港口,開放海外的業務開展比南方沿海慢,沒辦法,牽一髮動全身,只有內功跟上才有更好的發展,天津港不就是如此嗎?

氣候和轉型應該就是緩慢的根由吧,但如今已經改變了很多,祝福東北。


鴻哥iouyh福小鋪


東北經濟發展緩慢嗎?

改革開發前,東北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也是最為倚重的地區,沒有之一。如果要說東北經濟發展緩慢,那就是同他自己歷史快速步伐比較,同現在沿海省市比較。

一是經濟發展進程:以前是重工業立國時代,東北有很好的重工業基礎,出於戰略需要,重工業基本上都在北方發展,還有就是東北有油田、煤礦,適合重工業發展。並且東北是大糧倉,從農業到工業體系完備,大一統的經濟時代,東北經濟發展很快,東北人民也確實經歷了很多快樂的日子。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經濟結構逐步調整,重工業逐步南遷,輕工業和第三產業

二是制度文化原因:東北人的商業文化比較低,大部分還處在比較濃厚的傳統氛圍中,哥們義氣濃厚,做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用白道規則解決問題,而是用哥們義氣。做事情憑衝動,而不是商業規則和商業信用文化。這樣很容易,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中丟失商機。

三是人口地理資源:不得不說東北氣候環境相對惡劣,一年大半時間寒冬,除了夏秋大家農耕勞作,商業,其他時間就只能抱火取暖了,長期下來,在寒冷中,人會變得有惰性。

一點觀察,供大家一起討論。


家族財富密碼


說起東北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有很多,我覺得也不是人的緣故,在三亞的公交車上、物業公司裡等各種行業都可以看到東北人的身影,他們工作勤奮,養活了一家子人。所以東北人並不懶。 我個人認為發展緩慢最主要的原因有那麼幾種: 一是經濟模式問題,沒有一個適合經濟發展的模式,多年來到底是該發展什麼沒搞清楚。 二是過去大力發展重工業,在共和國發展的初期,東北依靠國家的政策,是舉足輕重的共和國長子。但設備老化、產品幾十年不變,是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三是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節奏,當今社會已經步入互聯網時代,東北應該及時實現經濟轉型,按照地域特色重點發展旅遊經濟、農業經濟、汽車工業,經濟發展才會重新步入上升通道。







春風得憶3


(-東南偏北)

要知道東北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就得對比過去東北經濟繁榮的時候與現在的區別。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東北其實有過四次崛起! 我在這隻大致的列舉這四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1、東北第一次繁榮是清朝末期。尤其是辛亥革命後,因為那時候日本、俄國都在東北搞基建,大修鐵路,東北80%的城市有著鐵路就是在這期間建立起來的,所以在這個期間出現過短暫的繁榮,並以後幾次繁榮打下基礎。

2、東北的第二次繁榮是張作霖、王永江時代。那時候的東北可以說是偏隅一方,王永江又是最早的金融界大家,大力鼓勵銀行成立、統一貨幣。那時候東北的票子叫奉票,而在同一時期,奉票在韓國、日本都很流行,經濟繁榮可見一斑。

3、東北的第三次繁榮是偽滿國時代。這個就不用多說了,看過抗日電視劇得到朋友估計都很清楚,當時的日本帶著30萬的入侵東北,與此同時帶來了,電器、機械、醫藥、農業、軍墾等各方面的技術,因此整個這個時期滿洲國經濟非常之發達,發達到什麼程度呢?有數據統計過1943、1944、1945這三年期間,滿洲國經濟亞洲第一、日本第二,超越日本本土。

4、東北的第四次繁榮是共和國三十年。我們比較熟悉的稱呼“遼老大”的稱呼,就是在這個期間產生的。因為那時候戰爭很厲害,無論是朝鮮與美國打仗,還是蘇聯與美國打仗,都與東北息息相關,所以那個時候就開始著重發展重工業,那時候東北整體都是戰備經濟,帶了整體的繁榮!

通過對比東北這幾次歷史上的繁榮期,我們就可以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了,第一次繁榮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因為東北的戰略地位而興起的繁榮。第二次繁榮主要是因為金融的繁榮,第三次的繁榮是因為人口+科技的繁榮,第四次繁榮是因為戰略+政策的繁榮。

那麼現在的東北有著這麼好的基礎設施,為什麼還是發展這麼慢呢?

個人覺得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還有幾點制約著東北的發展:

1、東北的發展環境,東北目前已經形成已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這就導致了很多年輕人選擇工作會比較單一,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

2、東北的地理位置,這個就不必多說,旁邊的幾個國家都不讓人省心。


天天說錢


東北經濟緩慢的主因是兩個原因引起的,一個是在開放初時期離蘇太近,在當時,東北本來是有機會成為經濟發展重點的,因為東北有老工業基礎,發展起來更加便利。但是由於當時距離蘇帝國太近,整個國家的工業集中到東北去容易被蘇綁架。所以,在優先選擇第二發展點的時候,遠離蘇俄的東南沿海便成了香餑餑,這些地方坐擁地利之便,又有適當的工業能力,很適合開發發展。

第二個原因是與東南沿海相比,東北的氣候條件導致的人口聚難!工業化發展需要人口淨流入,而當時的人口大省多在南方,比如四川貴州,兩湖江西等地,這些人本身就是南方人,背井離鄉往大城市打工會優先選擇不那麼冷的南方城市,比如廣州,深圳,廈門,杭州,寧波等廣福江浙地區。東北地區太冷了,人口沒有淨流入很難發展工業。

不過呢,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東南沿海城市的發展飽和導致房價那個啥的將導致大量的人口淨流出,如果東北地區能夠抓住這種機會,鼓勵內地人口北上定居,並引資開發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崛起。至於會有什麼吸引方式本文不在此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