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为什么说基层公务员容易得“副科病”?

几个公考生在一起闲聊,谈到公务员职业的发展,其中一个提到不少公务员会得“副科病”,有人附和,有人疑惑。原来那位公考生有一位在某机关上班的公务员叔叔,五十出头的年纪还是个副主任科员,在他叔叔所在的单位,有不少临退休的公务员行政级别是副科级,大家都戏称自己得了“副科病”。

为什么说基层公务员容易得“副科病”?

其实,这位公考生叔叔的情况在基层政府行政机关比较常见。甚至有一些基层公务员临退休了还只是个科员。所以报考公务员,一定要慎重,权衡利弊。虽然这个职业工作稳定、待遇尚可,但并不一定就能实现“飞黄腾达”。

首先来了解一下公务员级别

公务员级别和职务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县区所属乡(镇)长,一般为正科级领导,副乡(镇)长为副科级领导;县区所属某局局长为正科级领导,副局长为副科级领导。公务员提升行政级别的主要途径就是提升职务层次。当某个科员级公务员被任命为副乡长时,行政级别就自动提升到副科级。

为什么说基层公务员容易得“副科病”?

在机关单位,还有不少具有一定行政级别却没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例如,不具有领导职务的副科级公务员被称为副主任科员,不具有领导职务的正科级公务员被为主任科员。虽然主任科和乡长有相同的行政级别,但它们之间还是有较大区别,乡长是正科级领导,主任科员是正科级非领导职务工作人员。

其次来看看公务员被提拔重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组织部门会对本区域内公务员进行考核,择优提拔重用。当然,公务员晋升职务、职级都是依据相关法规、文件进行的。

为什么说基层公务员容易得“副科病”?

首先,学历一定要过关。担任领导职务通常都需要大学学历,具有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更好;其次,要满足规定的任职年限。科员级公务员在本岗位上工作满三年,才具有晋升到副科级领导的条件;晋升到正科级领导岗位,必须在副科级职务上工作满两年。最后,必须有一定工作实绩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部门会对进入考察名单的公务员进行全面考核,工作实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内容,另外,组织部门还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考察对象的工作能力,综合之后,形成组织意见,并将提拔人选提交到人事工作会议上,等待表决通过。

最后分析一下为什么基层公务员易得“副科病”

通常情况下,基层单位领导岗位并不多,但符合晋升条件的公务员数量又不少,如此一来,就存在很多符合晋升条件的公务员没有晋升机会。举个例子,某县局机关配局长一名,副局长三到四名,也就是说,该局有一个正科级领导岗位和三四个副科级领导岗位,或许还有极少量的正科级和副科级非领导岗位,这些岗位根本无法满足机关内公务员晋级需求。在一些乡镇政府,这种情况更普遍。

为什么说基层公务员容易得“副科病”?

所以,部分基层公务员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无法按期晋级,有的在副科级岗位上待了十几二十年也得不到“进步”,长时间停留在副科级职位上,因此被称之为“得了‘副科病’”。

这种现象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年纪稍大的因为长期“原地踏步走”,工作激情不再,年纪稍小的似乎从“老资格”身上看到了未来,工作也没什么动力。造成工作局面比较被动。

早前有新规定出台:公务员在副科级职位上工作满十五年享受正科级待遇,这对所有基层公务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多数人能在退休之前晋升一个等级。

报考公务员的确要了解到这些信息,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盲目报考的话,可能会后悔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