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麼練好行楷書法?

同剪西窗燭


如果作者想練好行書,首先必須把楷書練好。因為楷書是行書的基礎,基礎打牢了,自然才可以進一步學習行書。

歷史上行書水平最好的無疑是二王父子。尤其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對後世影響最大。蘭亭序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所以在選擇字帖的當年,一定要取法乎上,只有取法乎上才能學好行書。

選好了字帖,我們要堅持臨摹,因為臨摹是書法進步的主要途徑。既然臨摹,那麼久要先達到形似,然後才能再求神似,臨摹相結合,行書就會寫好。





詩人趙玉蘭


臨摹字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臨摹字帖,首先需要挑選一本自己比較喜愛的、點畫比較工整的、結體比較勻稱的字帖來臨摹。如果是毛筆字帖的話,則應挑選字體小一點的字帖,這樣可省去縮小的工夫。在習字時,要先摹後臨、臨摹結合。

(一)臨摹的過程

1.摹

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較透明的習字紙下,用鋼筆照著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紅”。要求鋼筆的筆跡不要越出毛筆字外,都寫在字帖上字的點畫中間。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結構。

2.臨

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習字紙旁;照著帖上的字依樣畫葫蘆。要求點畫寫得象,有輕重節奏和粗細的變化。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筆意。由於臨書比摹書難,因此要先摹後臨,由於臨和摹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學字手段,因此要臨摹結合,循序漸進。

3.讀帖

臨摹前要仔細讀帖。對帖上的字,其點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安排,章法怎樣佈置,都要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就容易寫得有興趣,也容易寫得象,寫得好。臨摹時,不能貪多貪快,而應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每天堅持一、二小時,反覆地臨摹幾個字,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收穫。對難寫的字,更要知難而上,多臨摹,多比較。

4.背帖和用帖

光臨摹也還不夠,還要會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揹著帖寫,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出來,力求形神畢肖;核,就是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核對。看有否差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用,就是實踐,把學了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實踐中來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東西。

(二)臨摹的方法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臨習古帖是一個長時間堅持的過程,需要學書者持之以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