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乾清宮之北为交泰殿,南向,因位于乾清、坤宁二官之间,象征天地交泰,故以"交泰"命之。殿三楹,渗金圆顶,制如中和殿。中间设宝座,东间设铜壶滴漏(计时器),乾隆后久废不用。西间置自鸣钟,登梯而上,启钥上弦,可行1月,数十年无少差,声可远达乾清门之外。两庑之中,左出者为景和门,右出者为隆福门。殿内悬康照帝御笔"无为"隔(取法《道德经》无为而天下治之义),现存者为乾隆帝所摹。此殿,明时曾为皇后所居,清时御用宝玺25方藏于此殿,每岁开宝、封宝时,清帝均驾莅交泰殿行九叩礼。

乾隆帝在《宝谱序》中,则对此另有一番高论:

"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最重,一器耳。明等成,征信守,与车騎章服何异?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区区尺壁,足以自固者。诚能勤修令德,系属人心,则言传号涣,万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龙螭,箓非斯籀,孰敢不敬信承奉,尊为神明?故宝器非宝,宝于有德由今思之,文皇(皇太极)之臣服函夏,垂统万世,在德邱?在宝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春天,皇后"亲蚕"之前,在交泰殿举行仪式。逢大典和千岁节(皇后生日),皇后在这里升座,受贺。届时,在乾清官后檐下与交泰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交泰殿之殊,在于清顺治十ニ年(1655年)命工部制严禁太监干政之铁牌,置于此殿。据考证,太監之制始于周(历史上又称寺人、宦官、闹官、内官、内监等)不过那时的寺人只做些酒扫、役使之类杂活,绝无干政。秦汉之后,君主们为对付大臣,开始重用太监,委以事权,加以爵禄,典兵干政。

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高力士,皆其代表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最恨太监干政,曾在官中立铁牌告诚太监。可他"言行不ー",却不断扩大太监人数,由洪武初年的太监不足百人,到洪武末年,仅有品级的宦官就超过150人;也曾派太监去外地处理公务。

后来燕王朱棣以武力夺取皇权成为明成祖后,因得助于太监,即在大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均由太监提领,其中以司礼监职权为最,可替皇帝审理奏章,传布政令。永乐十八年又设立东厂,由皇帝信任的太监统领,与锦衣卫(皇帝卫队)合称"厂卫",设有监狱和法庭,专门在南北二京搜捕所谓"妖人"、"叛逆"。不过那时皇帝常上朝听政,对太监约東尚严故未横暴生事。这时,还出现了一名为国人争光的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十大航海家"中唯一的中国人。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然而,到了明中叶,由于几代皇帝长期不问朝政,宦官则乘机窃权,挟制内图,为所欲为,乱政乱国,使明王朝一步步走向深渊。如宪宗朱见深,在位23年,仅成化七年(1471年)召见过大学士ー次,说数言立即退朝。孝宗朱祐樘在位18年,仅弘治七年(1494年)召见过大学士,每人赏茶一杯。武宗朱厚照在位16年,游荡南北各地,可能一辈子没召见过大臣。

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仅嘉靖二十九(1550年),因鞑靼逼近京城,才坐朝奉天殿,且一言不发。神宗朱翊钩在位48年,也仅见过大臣数次。朱翊钩死后,光宗朱常洛只当了29天的皇帝,就不明不白地死了。后由16岁的熹宗朱由校继位,可他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不务正业,连批阅奏章等政务,都交别人做,一切朝政大事,悉由太监摆布。正统年间的王振是明代宦官专权的始作俑者。英宗朱祁镇作太子时,王振就为侍读太监,日伴左右。朱祁镇9岁登基后,仍离不开王振。那时外廷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内廷有张太后,王振尚处处小心。

后来张太后于正统七年去世,三杨也先后谢世,王振就肆无忌惮地弄权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权倾朝野。永乐年间,明成祖将明太祖不准太监干政的铁牌带到北京,立在乾清宫太监值班室,王振竟让小太监将铁牌弃于御花园。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隆宗门内的协慕堂是司礼监的文书房,内外奏疏、阁票、朱批,都集中在这里处理,焕皇帝图方便,随口说几句,就由身边的太监记下,在文书房整理成文,便是圣旨。英宗对王振信任有加,礼遇甚隆。王振掌管着锦衣卫与东厂,职权大于"三法司"他若不高兴,百官则望风而拜。正统十四年(1449年),当外敌犯边时,王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就怂恿英宗贸然亲征,结果英宗被俘,王振也被乱兵杀死。后来英宗复辟,仍对王振念念不忘,赐祭招魂,祀之智化寺。王振家产有60库金银。

成化年间的宦官汪直,与宪宗朱见深的万妃相勾结,干预朝政,权倾一时,当时人们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朱皇帝。他巡边时,边疆大臣往往出城二三百里迎接"望尘伏跪"。汪直驻下后,官员们晋见,都叩头半跪。连尚书尹旻见汪直时,都跪在汪直床前说话。成化十四年(1478年),有个江西人杨福,冒名汪直,纠集一些无赖扮演校尉,竟能从芜湖一路骗到福州,吓得沿途官员屏息听命。

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气焰更大,京城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一个为坐皇帝(武宗朱厚照),一个为站皇帝(刘瑾)。大臣的奏章都要一式两份,一份呈皇帝,一份送刘府内。武宗朱厚照懒于上朝,奏疏堆积如山,就推给刘瑾"朱批",刘瑾文化不高,便交给妹夫代办。刘瑾本姓谈,今映西兴平人,后依靠刘姓太监进宫,即改姓刘。早在朱厚照做太子时,就侍奉身边,朱厚照称帝后,深受信任,被提升为内官监,掌管京师军队,权力极大。当时也有一些朝臣对他进行弹効,武宗概不理会。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江苏高邮人王磐,曾作《朝天子・咏喇叭》,嘲讽宦官:

喇叭,唢吶,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与假?

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世宗朱厚熜登基之初,倒也有所作为但自迷上"修仙"、"炼丹"之后,就荒废朝政,朝官的奏疏他轻易不看,方志老道献的"秘方",他倒亲自披阅。由于他手段毒辣,倒没有出现专权宦官,虽长期偏居西苑,却能乾纲独断。所以人言,嘉靖朝,有宠臣,没有权宦。可这宠臣也能做尽坏事,如著名奸臣严嵩,就深得朱厚熜的信任,别的大臣长期见不到皇帝,严嵩却能见到,甚至一天能接到皇帝的几道手诏。严嵩年老时,则坐着小轿出入官廷。在专制皇权体系中,谁能得到与皇帝沟通的渠道,谁就可以获得权力,所以严嵩长期把持朝政,一手遮天。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最后竟逼出一个"海青天"海瑞,抬着棺材上朝死谏,被逮捕下狱。后来嗣皇帝朱载垕给海瑞平了反。万历十五年(1587年),70多岁的海瑞死在南京都御史任上。出殡时,全城"罢市",沿江夹岸,"白衣冠送者,酹酒而哭,百里不绝"。现今海口市琼山海瑞墓地,已成当地一著名旅游景点。

天启年间的皇帝朱由校本就是一个文盲,却用了一个文盲太监魏忠贤给他拟写朱批,这说明明朝已没落到一个可悲的地步。据史料所载,魏忠贤本名李进忠,原是河北肃宁县一市井无赖,因吃喝嫖赌丧尽家财,オ由太监魏朝介绍入宫做了太监。后来熹宗朱由校赐名为忠贤。他竖过妻并有一女。熹宗很小时,魏忠贤就侍奉身边。以后与朱由校的奶妈客氏相勾结,逐渐得宠。朱由校即位后,由一个管膳食的太监跃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号称"九千岁"。他权势最盛时,外廷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占据政府的主要部门,"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形成所谓的"阉党"。

崇祯二年(1629年)所定的逆党名单中,共计内外廷官员315人。熹宗不理朝政,专心于他的木工活,每当魏忠贤拿着奏书请示时,他头也不抬地说:"你们用心去做,我知道了。"自可大胆妄为。魏忠贤大杀东林党人,残階镇压要求改革朝政的有为之士,还焚毁全国书院。他有一种刑具名"铜管烙",在铜管内装上烧红的木炭,将赤身裸体者绑在铜管上。他将红的刑具,套在人的双脚上,称为"红绣鞋"。凡从东、西厂大牢内出来者,无全尸。就是这样个酷宦,天启六年(1626年),竟在全国掀起为魏忠贤立生祠的高潮,无耻生员陆正龄居然建议,让目不识丁的魏忠贤配祀孔子,说魏忠贤除东林党,如同孔子杀少正卯,有功于世道。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后来,虽由朱由校的弟弟崇祯皇帝朱由检逼使魏忠贤自缢,乱棍打死客氏,但对已腐烂透顶的明王朝来说,一切都已晚矣!人们皆曰:明王朝之亡,亡于太监。

清入关之前,宫中員有受闻之男性家奴,但人数极少,尚未形成阶层,也无管理太监的机构与制度。入关后,承複明制,仍用宦官,太监在宫内尚有很大势力,甚至"每遇朝参,行礼在文武诸臣之前"。顺治福临亲政之后,为不重蹈明亡之覆辙,开始采取若干防范措施,严禁宦官干政。首先大量裁减太监、官女,据康熙帝在份上谕中言:

"明宫女至九干人,太监至十万人,今则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明宫中脂粉银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

随着人员之裁减,改明朝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即乾清宫执事官、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监、钟鼓监、值殿局、兵仗局),满洲近臣与寺人兼用,总领太监的官位不得超过四品,只管官中一般事务,政权在皇帝与内阁。康熙时又废除十三衙门,设内务府点理宮禁事务。再就是颁布诸多禁令,如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皇上谕称:"凡属内员,非奉差遣,不得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弟侄亲戚暗向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产,因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其在外官员,亦不许与内官互相交结,如有内外交结者,审实一律正法。"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顺治十二年六月,又效明太祖之法,福临命工部,铸成一块高134厘米、宽74厘米、厚6.5厘米的铁牌,矗立在交泰殿门前,上镌谕旨:

"中宮之设,最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规,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致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结交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板,世世遵守。"

顺治之后的康熙、雍正、乾隆朝,尤其嘉庆、道光各朝,对太监的管理更严不仅抄录铁牌上的敕谕在宫中各处张挂,且制定了许多"治罪条例"。据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编辑之《国朝官史》所载,康熙帝有关约束、惩处大监的上谕有27件;雍正帝在位13年,有关太监的上谕竟有32件;乾隆帝为皇子时,亲历太监的种种悖理行为,即位两月后就发布一道长达2000余字的上谕,列举一些太监的狂妄之处,严切告诚他们"不可多有狂纵他在位60年,发布有关上谕61件。在他们的一些上谕中,颇含深义。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如康熙帝之上谕有:

"太监每月所关银米,自皆足敷衣食。披甲人等钱粮尚需赡养身家,兼备盔甲、器械、鞍马、帐房。太监乃一身一口,又不置办各项,破衣烂帽,形同乞丐,深为可恶!此由赌博之故可传与内务府总管严行銮舆卫、掌仪司等处禁止赌博。如有仍然不顾身体,赌钱花费,定行严拿重处。"

"朕观古来太监良善者少,要在人主防微杜渐,慎之于始。…迨其势既张,欲制之亦无如何。汉之十常侍,唐之北司,窃弄威权,甚至人主起居服食皆为所制,此非一朝一タ之故,由积渐使然也。…朕闻明代诸君将本章批奏委之司礼监,司礼监委之名下内监,此辈素无学问,不知义理,委之以事其能免于舛谬耶"?明末太监有在康熙帝前服役者,故他对明宫之事知之甚详,在次上前中不无明讽地说:"明季所行,多迁阔可笑。建极殿后阶石高厚数丈,方正块,其费不赀。采买搬运至京,不能舁入年门,运石太监参奏"此石不能入午门',乃命将石捆打六十御棍。崇祯学学乘马,两人执警,两人捧镫,两人扶秋,甫乘輒已坠马,乃责马四十,发苦驿当差。马犹有知,石何所知?如此举动,岂不发噱?总由生于深官,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万历年间,太监奏库内积银百万两有余,应人大内,遂尽收养心殿后掘窖埋藏,后欲取用,已无有矣。明代积,徒资太监侵盗耳"。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有些上谕也流露出对太监的关怀,如康熙十三年上谕:

"宫内众太监及官中行走人等,如家中有出痘疹之人,好者在家住一个月,不好者在家住一百日。若邻居甚近之家出痘疹,好者忌半月,不好者忌一个月,再入宫行走。"

雍正帝之上谕有:

"每见八旗官员,动辄骂及所属人等父母,薄俗如此,所不忍闻。夫该属人等即有过失,只可指斥其本身,于其父母何预?且凡事自有国法……出言诟骂,甚属非理。嗣后仍有辱骂人之父母者,许被骂之人即行回明该大臣参奏。再,官内太监等亦好骂人父母嗣后如有太监在街道中骂人者,许即重打捆绑,交与步军统领,转交总管太监惩治。""本月二十七日太和殿廷试日期,天气寒冷,着总管将大火盆多为预备,俾得称意写作,免致笔矶凝冻"。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类,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人员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所不可委弃。""历来做直隶州县官甚难,皆由书办衙役作弊,更兼本处土豪及旗下庄园头目,借王公侯伯大人门下势力在彼,搅扰欺压官员,州县官被其恐吓,不能治理政事,乃于废弛,深为可恶!朕今已传谕直隶州县等官,各限一年,将此等作弊书办衙役及土豪皆严行拿间。至于旗下庄园头目等,亦皆许其行文八旗该管官究治。

尔太监等在内廷当差,岂知本乡事务及尔伯叔、兄弟、子侄之辈不肖?嗣后各当切实劝化本家人等,居乡不可仗内监势力作非礼不法之事"。"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知爱惜。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凡字纸俱要敬惜。无知小人竟掷在污秽之处。尔等严传,再有抛弃字纸者,经朕看见,定行责处"。

“交泰殿前立铁牌”——看明清两朝是如何管理太监的

《国朝宫史续编》所载乾隆帝《训谕》,也有不少是约束太监的。弘历认为,"太监等由来恶习,不可不严加整顿",他禁大监与内务府官员往来,更禁止太监与外廷官员"交结识面",认为这"实系最恶习气"。对太监偷窃、饮酒、赌钱等,都严加惩罚。他告诫道:即太监之兄弟子侄也只宜在屯务农,或小本营生度日,不许外出到官府当差。诸皇子前使唤女子之亲属,也应安分营生,不许倚恃借端生事他在谕旨中多次分析宦官何以"得志擅权,肆毒海内",其症结在于皇帝不理朝政,"不与士大夫大臣相接"。除此弊端,既须"法制之整肃",更须"君德之清明"。故乾隆帝每日"视朝事十数刻,召对延臣者十数刻,批阅奏章者十数刻"。且大禁内廷均有大学士九卿之足迹,可供他随时"咨询延访",故能"明目达聪",太监虽欲窥伺窃权,也"无机可乘"。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奏事处太监高云从泄漏职官任免档案,乾隆帝大为震怒,凡牵涉此案的大学士于敏中、军机大臣舒赫德、尚书蔡新、内务府大臣英廉等,都遭严厉申斥,另有数名高官被革职处斩。然而,凊末慈禧当政时,宦官复得宠,出现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等声势显赫的太监。反映出清廷的腐败与没落,也预示着大清王朝崩溃在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