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楊生義的養殖業“牛”氣十足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入秋後的德令哈天氣逐漸變涼,驅車來到德令哈市恆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早就聽聞這裡的一把手楊生義很“牛”,沒想到連他養殖的西門塔爾牛更是“牛”氣十足——一頭300公斤的牛犢餵養五六個月後,體重竟能超過一噸,能產550公斤帶骨肉。

一身乾淨的迷彩服,讓楊生義看起來很精幹,多年來的風吹日曬,在楊生義的臉上留下了黝黑的痕跡。記者見到楊生義時,他一手提著水桶,一手抱著草料,正在養殖場裡忙活。

旁邊的女工說,楊總已經好幾天沒有回家了,白天夜裡都守在牛棚。

楊生義解釋道,這兩天正好趕上母牛下牛犢的時候,難產、小牛出生後不會吃奶……一堆問題都需要人操心,留在這裡我比較放心。

楊生義的奮鬥史,要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講,那時楊生義就從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來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在原德令哈農場租地種。2004年,他抓住農場改制的好時機,承包了近33.33公頃地,成了一方土地的主人。

後來隨著承包的土地越來越多,錢袋子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但是楊生義卻說:“種了十多年地,成本一年比一年高,扣除一漲再漲的化肥、農藥、土地承包費、工人工資,幾乎沒剩頭。加上沒有專門的倉庫,糧食容易受潮、老鼠啃食,一旦遇到收成不好,每年的損失會更大。”

種地利小,再不變就會進入死衚衕,楊生義的腦海中早早就萌生出了轉變經營方式的想法。

經過深入的市場調研,楊生義發現海西地區的肉牛養殖戶不多,當地居民蒙古族、藏族等群眾大都喜歡吃牛肉,牛肉市場需求量大,尤其牛肉價格持續走高,他便有了搞養殖的想法,順便還能把打下來賣不出去的糧食用來喂牛,給小麥也找到了一條就地轉化增值的出路,左思右想,他認定搞肉牛養殖是條不錯的路。

從2013年2月,楊生義拿出了多年的積蓄,註冊成立了恆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多番比較後,選擇了養殖西門塔爾牛。這種牛原產自瑞士阿爾卑斯山區,是一種典型的乳、肉兼用牛。

“這種牛吃得多長得快,抗疾病能力強,出肉量大,每天能長3公斤,2歲成年牛就能長到1000公斤,能產近550公斤帶骨肉。”楊生義算了一筆賬,合作社一年出欄兩次,每次出欄50頭,五六個月的小牛犢就值一萬多元,餵養幾個月出欄時售價達一萬九千元,扣除人工、飼料成本,每頭牛純利潤能達到4000元,一年出欄100頭牛能掙40萬元。

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的楊生義靠著種植和養殖不僅讓自己走出了一條致富路,還帶著鄉親們一起奔小康。

為了回報村民,每年9月秋收時,楊生義用自家的收割機、汽車免費為村民收割小麥,全村133.3多公頃地,以每畝40多元的收割費計算,僅此一項每年能為村民節約收割費開支十一二萬元。

到了秋季翻地時,他又以每畝低於市場價10元的超低價為村民翻地。村民都知道這個價格只夠油料、人工費,楊生義給村民提供了方便,義務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楊生義給記者算了一筆環保賬。他說,“村裡133.3公頃地所產的秸稈堆在一起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過去一到秋天家家戶戶焚燒秸稈,放眼望去,到處狼煙滾滾,對大氣造成了嚴重的汙染。現在搞養殖,打下的糧食村民自己拉走,秸稈我用來喂牛,既循環利用了秸稈,又減少了因焚燒對大氣造成的環境汙染,實現了互利雙贏。”

楊生義是個腦子“活絡”的人,村裡133.3公頃地,加上他自己的33.33公頃地,每年秋收能打三四萬捆秸稈,預留夠自己用的,他就把多餘的賣到都蘭、海東六縣、西藏,獲得的收益再投入到養殖場,擴大規模。

楊生義信心滿滿地說:“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的路也越走越寬,明年我還要把合作社擴大,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