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开元盛唐第一冤案,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谗杀太子二王

李隆基不好好当皇帝要从开元二十五年开始,把三个儿子从太子和亲王贬斥为庶人,然后赐死。这个开元盛唐第一冤案前后有几个关键人物,分别是武惠妃、张九龄、李林甫、高力士。

开元盛唐第一冤案,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谗杀太子二王

【武惠妃,李隆基的第一个宠妃,她的人生有过两个目标】

李隆基是个多情且多才的男人,之前在地方上为官的时候就收留了很多美女,包括太子的生母赵丽妃,原本不过是个“伎人”,也就是专业的歌舞艺术家。

类似的还有鄂王李瑶的母亲皇甫德仪,光王李琚的母亲刘才人,都是当年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容貌出众的姬妾,她们三个都生了儿子,而且儿子长相都还不错,更是母凭子贵倍受宠爱。

但多情、多才的男人未必有长情,等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遇到了武惠妃这个美丽、聪明而且乖巧的女孩子。李隆基那时尚不满三十岁,正是一个男人征服欲望最强烈的时候,于是,两颗心就紧紧靠在了一起,看来这才是李隆基的真爱。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从小被武则天养在宫中,比李隆基小十四岁,还算是比较般配。最初武惠妃嫁给李隆基的时候是婕妤,在唐朝后宫中是个中等偏下的位置,比当年她的姑奶武则天初入李世民宫中的才人好一些,但也好的有限。

与武则天当年在李世民宫中不同,武婕妤在李隆基宫中虽然上有王皇后、下有其他争宠的后妃,但她是最受宠的一个。传说中的梅妃在史书上是不存在的,武婕妤根本没有什么有竞争力的对手。

开元盛唐第一冤案,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谗杀太子二王

(假装这个就是武惠妃吧)

武惠妃嫁给李隆基大概二十四年,如果分成两等份,第一个十二年目标就是当皇后。

她是真的受宠,从生育数量就能看出来,竟然生了7个子女,比武则天还多生了一个。但天妒红颜,第一个女儿、第二个第三个儿子都夭折了。尤其是第二个孩子,李隆基给取名叫李一,与其它儿子的名字都是王字旁不同,这个最正经又最不正经取名方式倾注了李隆基和武婕妤的感情,配上这个孩子的天家身份,和前段时间另一个熊孩子的名字就一摸一样了。

武婕妤的宫斗手段是从武则天那里祖传下来的,而且姓武的嫔妃和姓王的皇后总是不对付,加上姓王的皇后好像生育方面总是有障碍。于是,就像武则天弄垮了李治的王皇后一样,武婕妤略施小计也在开元十二年弄垮了李隆基的王皇后。

但明显武婕妤心没有那么狠,王皇后被废几个月后自己就死了,武婕妤应该是认为自己一双小手是干净的,于是高高兴兴的准备当皇后。

开元盛唐第一冤案,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谗杀太子二王

(武则天?)

可惜武这个姓氏的杀伤力太大了,当时武则天去世还不满二十年,姓武的想当皇后,再弄一遍天皇天后二圣临朝,然后再弄一个大周出来,大唐君臣的神经还承受不了这种连续打击。于是,武婕妤的皇后位置再也没了希望,只能在大不满意下获得一点小满足,当上了武惠妃,并享受皇后待遇,主持后宫工作。

既然皇后的位置没希望了,武惠妃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李隆基的第十八个儿子。让李瑁继承李隆基的位置成了武惠妃婚后第二个十二年中最大的理想。

开元盛唐第一冤案,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谗杀太子二王

(唐代《树下美人图》)

【宰相张九龄和李林甫】

武惠妃还是不如她的姑奶有心计和手段,智商明显不如,用的手段一点儿也不高明。

当时的宰相是张九龄,李林甫已经开始投靠过来了,但尚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在开元二十三年成婚后,女婿杨洄就非常注意观察太子和鄂王、光王三人,并说他们口出怨言,对皇帝冷落他们的母亲不满。

武惠妃于是赤膊上阵,向李隆基哭诉,说太子要对她们母子下毒手,李隆基闻言大怒,要废掉太子。而宰相张九龄是个正人君子,用古代皇帝听信谗言废除太子的故事告诫李隆基,并说太子无过、二王贤德,不应当处罚。李隆基无话可说,只得中止了废太子的举动。

武惠妃并非不想与张九龄沟通,曾经派过一个叫牛贵儿的宦官找过张九龄,转达武惠妃的意思说只要张九龄支持寿王李瑁立为太子,将来可以永远做宰相。张九龄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并上奏李隆基。

有张九龄在,没有真凭实据动不了太子。

开元盛唐第一冤案,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谗杀太子二王

(广东韶关,张九龄故乡)

而很快,在很多事情上让李隆基不痛快的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在武惠妃帮助下取代了张九龄的位置,开始了他为相十九年口蜜腹剑的日子。

武惠妃再次得到了李林甫的承诺,双方一致认为寿王李瑁是个合适的太子人选,“惠妃深德之”。一个新的政治联盟组建了起来,第一步就是废掉太子,把位置空出来。

第二年是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几乎采用了同样的办法,杨洄再次发现了太子兄弟三人和太子妃的哥哥走得很近,必定是勾结有所图谋。事情反应到了李隆基那里,李隆基召集宰相等重臣商量,李林甫就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为臣的不应该参与。”

当年李绩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武则天当上了皇后,看来唐王朝这句话不是好话,此话一出就将掀起腥风血雨,怎么没有人说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

于是,李隆基下旨废太子和二王为庶人,史称三庶人,之后三庶人和太子妃的哥哥被赐死。

《新唐书》上还补充了一个细节,说武惠妃告诉太子说宫里有贼,让他们来帮忙,太子、二王和太子妃的哥哥就身披铁甲、手持兵刃进宫。武惠妃这时告诉李隆基说太子要造反,李隆基安排人一看果然如此。这个事情的严重性相当于《水浒传》里林冲持刀入白虎节堂,但并不可信,太子和武惠妃已经水火不容,怎么能轻信这种谎话。

关键还是李林甫在,没有证据也能动的了太子。

开元盛唐第一冤案,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谗杀太子二王

【高力士的一句话,让武惠妃竹篮打水】

太子是废掉了,第二步就是要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了。李隆基虽然对武惠妃非常宠爱,在这方面却没有轻易下决定,广泛征求了大家的意见:

李林甫毫无疑问是支持寿王李瑁的,武惠妃更是不用说了;

死去的三庶人竟然也发表了意见,古代叫“为崇”,就是化身鬼神来表示一下存在。

武惠妃不但手段不如武则天,心理素质也差得远了。数次见到三庶人的鬼神,惊怖之下得了重病,找了很多和尚道士来做法事也不见效果,数月后死去。

李瑁这个人运气也不算好,武惠妃要是不死他当太子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而武惠妃要是不死,他的媳妇杨玉环也不会被李隆基抢走。李瑁后来活了55岁,窝囊憋屈的一生,当娘的太好强了也不一定是好事。

开元盛唐第一冤案,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谗杀太子二王

变数竟然出在了高力士身上。

武惠妃那时应该介于死活之间,李隆基犹豫不决太子的人选,未来的肃宗是二儿子,最年长(大儿子脸上有伤,不在候选人之列),而李瑁又得到很多人推荐,李隆基连饭都吃不下。

高力士在旁服侍,李隆基就问高力士:“你猜猜看我为啥吃不下饭?”高力士回答的很干脆:“不就是太子的事情么,挑岁数大的没毛病。”李隆基说你说的对,就立了李亨为太子。

这应该是高力士干的一件正确的事情,这种回答方式是古代立太子的一个标准答案,从三国贾诩就开始了。所以后人对高力士的评价一般来说是无大恶,基本上没有在大事上胡作非为。

只有武惠妃,一生的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

开元盛唐第一冤案,李隆基宠妃武惠妃谗杀太子二王

(陕西蒲城高力士墓)

武惠妃死后被李隆基追封为皇后,厚葬。但后来的皇帝为三庶人平反,废除了武惠妃皇后的谥号。而装载武惠妃尸体的棺椁在现代被盗走,并流落到境外,现已回国,一级文物,是难得的唐代文物珍品。在唐代墓葬普遍流失的情况下,武惠妃还留下了一件东西,算是她给今人做的唯一一件好事。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