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大山深處養蜂人 記凱里經濟開發區下司鎮甕港村將軍組村民金道全

凱里經濟開發區下司鎮甕港村將軍組農民金道全用心學習養蜂技術,靠山吃山,在山上養蜂,成為了村裡的養蜂專業戶,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大山深處養蜂人 記凱里經濟開發區下司鎮甕港村將軍組村民金道全

 金道全今年45歲,家裡有妻子和一個兒子,曾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脫貧。從去年以來,他鼓足幹勁發展養蜂事業,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自己小學沒畢業,沒有知識不會謀劃,這就是家裡貧困的原因之一。”因此,對家裡正在讀高中的兒子,金道全夫妻倆非常支持,承諾只要他讀得了書,再困難也要讓他一直讀下去,直到考取和讀完大學。

山區農村供學生讀高中和大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金道全打聽了一下,供一個大學生一年少說也要2萬元,那不是脫貧了還會因學返貧嗎?作為家裡的“頂樑柱”,金道全著急了,他想帶著妻子外出打工,但年紀大了,缺少技術,能找到的也只是一些體力活,得不了幾個錢,這不是個辦法。

大山深處養蜂人 記凱里經濟開發區下司鎮甕港村將軍組村民金道全

金道全與組上幾十戶人家住在山腳一開闊地,四面都是大山,周圍都是花草樹木,植物種類豐富,養蜂條件很好,以前在種地之餘,他附帶養蜂。由於採取的是土辦法,每年到頭下來,也只有幾窩蜂。後來通過向外村養蜂專業戶學習,依靠新技術養殖,去年養蜂增加到5箱。

通過實踐和反覆思考,金道全選定了養蜂項目作為致富產業。他說:“養蜂勞動強度小,不需要多少投入,只需用乾枯的木料加工成蜂桶,搬放到山上,每年清明節到端午節期間,蜜蜂都會分群,想辦法將其留住,越留越多,要不了幾年就會發展起來。”

 看到市場上蜂蜜的價錢不斷攀升,每斤賣到180元左右,金道全養蜂的勁頭越來越大,到今年6月份,他養的蜜蜂達到了14箱。看到他養蜂的積極性,今年8月初,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無償送他4箱蜂,對他家進行幫扶,並經常給予技術指導服務,他養的蜂也達到了18箱,先後割了30斤蜂蜜,賣得5000多元錢。

大山深處養蜂人 記凱里經濟開發區下司鎮甕港村將軍組村民金道全

在金道全的養蜂場,只見18個蜂桶安放得很密集,一個與一個之間相隔只有兩三米,不佔多少地盤。他告訴筆者,“這裡雨季多雨,冬天下雪,養蜂最大的投入就是買水泥瓦或者鐵皮蓋在蜂桶上,防雨、防雪、防凍、防蜂桶腐爛。”

現在,金道全全身心投入養蜂產業,他對蜜蜂就像自己的孩子。通過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認真研究蜜蜂習性、規律、特點,比如如何選種、何時採蜜、怎樣調控溫度、溼度等等,金道全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環境的獨特方法,除了使產量翻番,還能保護蜜蜂、自動排出死蜂、適時放出雄蜂,解決了生產花粉時的各種難題,收穫原汁原味的大山生態蜂蜜。

大山深處養蜂人 記凱里經濟開發區下司鎮甕港村將軍組村民金道全


 為了做大養蜂產業,今年8月,金道全還在養蜂場周圍餵養起150只山雞,空閒時在附近做些零活,每天圍繞蜂場轉,一舉多得。他妻子則餵豬、種菜,養有3頭豬,每隔幾天就打菜運到下司集鎮去賣,兩人分工明確。

金道全告訴筆者,“我現在堅持少割蜜,多引蜂,多養蜂,努力擴大養蜂規模,不辜負政府的扶持和期望,爭取明年養蜂數量增加到30箱以上。”

特約記者 蔣建民 貴州民族報全媒體記者 楊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