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徐州传统技艺:沛县鼋汁狗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沛县鼋汁狗肉始于秦末,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人们历代不懈的探索实践,形成了风味独特的美食,被评为“中国名菜”。

徐州传统技艺:沛县鼋汁狗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末最著名的狗屠当数沛县人樊哙,他与做泗水亭长的刘邦一起,吃着狗肉,喝着烧酒,研究狗肉的烧制技艺,从火候到配料,再到工艺流程无不探究和试验,他采用的武火猛煮、文火慢炖、压锅久焖及原汤再用、与鼋鱼共烧等工艺成为绝技,终于烧制出透而不腻,韧而脱骨,醇香可口的沛县鼋汁狗肉。

樊、刘虽是好友,但刘邦天天去吃狗肉,樊哙总感到不快意。一天,樊哙提前把狗肉煮好,天刚四更,便乘船到微山湖东岸的夏阳去卖。心想刘邦再也不能来白吃狗肉了。刘邦与往常一样,起床后来到市上,找不到樊哙的影子,仔细打听才知樊哙渡河到夏阳卖狗肉去了,刘邦慌忙赶到河边,也没见到樊哙,想乘船过河,但囊中空乏,便在河边徘徊起来。

忽然看到水中游来一只大鼋,刘邦呼大鼋: “你能驮我过河吗?”只见大鼋点点头,刘邦立即跨上鼋背,平安到了对岸,找到樊哙白吃了狗肉。为此,樊哙感到不快。为了不让刘邦再尾随混吃狗肉,一天,他瞒着刘邦,将老鼋捉住带回家中,当夜就把鼋宰了,又杀了几条狗与老鼋同煮。不料,狗肉更为鲜美异常,鼋肉一熟,浓香传遍全城四邻村庄。

天刚亮,人们便流着馋涎,纷纷前来抢购狗肉,喧嚣从来不吃狗肉的人也赶来品尝佳味。狗肉与鼋肉全部卖光了,只剩下一锅原(鼋)汁汤,樊哙就用鼋汤煮狗肉,味道仍为鲜美,留下了独特的工艺配方,被称为“鼋汁狗肉”。

徐州传统技艺:沛县鼋汁狗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沛县鼋汁狗肉的产业遍及沛县所有乡镇,尤其是张寨王滩、崔寨两村,家家以烧制鼋汁狗肉为业,作坊达三百多家。城区以樊、刘、王滩三家的鼋汁狗肉作坊为主。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煮制鼋汁狗肉的水质独特。沛县境内有四大名井,四大名井即乌龙潭边的“樊井”、泅水亭的”八宝琉璃井“、王滩的”龙眼井”、王庄的“湖陵井”,这四口井的水质都是清澈甘甜的。

徐州传统技艺:沛县鼋汁狗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烹制流程:选狗。以当地土狗(家狗)为上好原料。屠宰、剥狗皮、分割(用砍刀把狗分割成五段:头颈一块,前腿各一块,两条后腿为一块,要做到胴体不落地),精选、刷洗、泡肉、别狗腿(把狗的腿部别在肋骨下面。目的是为了在煮的过程中便于翻动)、下生料(丁香、桂皮、花椒、大小茴香、肉豆蔻、干姜、白芷、桃仁、木香、丹参、砂仁、草豆蔻、黄芪、草果、荜菠、白术、肉桂、甘草、八角、当归、陈皮等)、去血沫、煮肉、焖肉、拆骨等。

主要价值

沛县鼋汁狗肉烹制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产品既可食之于地摊、小店,也可登大雅之堂,是走亲访友馈赠来宾的贵重礼品。

徐州传统技艺:沛县鼋汁狗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沛县生产鼋汁狗肉具有助消化、清湿消毒之功效。狗骨可制成骨粉,是中成药的原、辅料,可活络筋骨,对骨癌有疗效,具有很高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沛县鼋汁狗肉烹制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州传统技艺:沛县鼋汁狗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