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這是馬鞍山的新名片!

這是馬鞍山的新名片!

作為一個馬鞍山人

如果現在你還不知道

“生態福地、智造名城”這個詞

那你就out啦!

毋用置疑

“生態福地、智造名城”

是馬鞍山2018年的一個熱詞

作為城市的定位

決定城市發展的方向

這個詞與我們每一個市民都息息相關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市委九屆七次全會上

提出的這一戰略定位,

樹立我市發展的全新座標

也塑造了城市的全新形象

中央及省的囑託

時代的呼喚、群眾的期盼

凝聚在同一個戰略支點上

新定位

凝聚人心引領轉型發展

長安絲路,蘭陵美酒,十里洋場……

中國很多城市都有美妙的前世今生,

人傑地靈而且充滿魅力。

然而,在城鎮化、工業化大潮中,

也不無千城一面、產業雷同的隱憂,

存在發展質量跟不上發展速度的問題。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攝影:陶建

任何城市的發展,都不可能脫離國情、市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恰是立足自身發展實際、率先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

從我市的實際情況看來,過去有過“鋼城、詩城”的提法,這在當時是對的,但對照新時代新思想的要求,“鋼城”顯得老舊,在資源枯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城市轉型的大背景下不具有引領性;“詩城”又不全面,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缺乏本質性。“全省爭三強、人均居前列,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僅僅只是一種指標性的描述。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誕生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個城市定位的出臺,是歸納總結,是上下貫通,是示範引領,更是突破昇華。

為了找到準確的城市定位,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市就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及省委、省政府《關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最新工作部署,借鑑蘇浙滬發達地區部分城市的相關做法和經驗,深入思考研究我市下一步發展的目標思路、工作舉措;市委也多次召開了專題會,研究未來幾年全市有關重點工作的目標思路和具體舉措。這些都為《中共馬鞍山市委關於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的出臺做足了功課。

2018年7月31日,在市委九屆七次全會上,隨著《若干意見》的正式頒佈,“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新定位首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攝影:邵紀明

“城市定位是城市歷史進程的選擇、馬鞍山人民的選擇、現實的選擇和戰略的選擇,有其必然性和獨特性。”市委黨校副教授王春祥認為,市委九屆七次全會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馬鞍山的城市定位確定為“生態福地、智造名城”,提煉出了馬鞍山的城市特質,增強全市上下發展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不僅展示馬鞍山可預期的整體形象,而且增強外界對馬鞍山的感知與認同。

新理念

生態文明創造幸福生活

如果說宜居是一座城市的基本屬性,

而生態環境質量是城市宜居的前提條件。

藍天長駐、青山長在、碧水長流,

讓人民群眾不但能夠

享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城市生活,

也能品味“萬家煙樹滿晴川”的田園牧歌。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馬鞍山自然稟賦好,居民的幸福指數較高。在一江兩岸滔滔江水的激盪和安撫中,這座城市愈發精緻,有的是綠色、安靜和舒適,讓人陶醉。就連雨山湖湖面上戲水的候鳥,也每年流連忘返。

市委九屆七次全會指出,到2020年,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綜合承載力顯著增強,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馬鞍山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城市更宜居,一江兩岸、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生態福地、智造名城”就是在宣告世人,綠水青山是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是城市的決策者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市經濟學會會長洪邵明認為,我市“生態福地”的定位正是我市實際情況之上。首先是城市形態上的“江城共生”。我市是長江經濟帶上重要的節點城市,擁江而立,江在城中,江城一體,像這樣的城市在國內是不多見的,可以說是一風水寶地。其次是城市品質上的“生態文明”。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鵑島 攝影/秦俊

我市一直以來堅持生態立市,又十分注重現代文明建設,早在2009年就成為中部6省86個城市中第一個全國文明城市,目前已連續四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整個城市的生態文明水平在不斷提升。最後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幸福之城”。我市是全國少數幾個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市等多項桂冠於一身的城市之一,如此之多的殊榮,不僅是對馬鞍山60多年城市發展模式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城市與自然環境和諧關係的高度讚美。

新昇華

立足優勢順應發展趨勢

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須小結實成。

改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

要在不斷推進中獲得持續的動力,

唯有積基樹本,方能蓄勢競發。

產業是城市之本。

一座城市,產業搞不上去,

人就待不下去。

不抓產業就永遠沒有希望。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作為傳統的工業城市,馬鞍山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和雄厚的產業基礎,過去最大的成就是工業。建市60多年來,從建市之初到改革開放,再到進入新世紀,在歷屆市委的接續努力下,馬鞍山從一片不足百戶人家的小村莊,發展成“江南一枝花”,一座以工業為主、充滿希望的城市在不斷成長,在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城鄉建設展現新面貌,人民生活實現新提升。但是,近年來,馬鞍山在全省區域競爭中面臨著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的嚴峻形勢,對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們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危中尋機,方能彎道超越。”市委黨校副教授陳群祥認為,今後最大的出路還是工業。從發展趨勢來看,工業的下步發展方向是新興製造業、現代製造業,最後都要與智能化、智慧化相融合。從發展現狀來看,當前,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智能製造作為製造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製造2025》明確把智能製造作為戰略主攻方向,國內常州、東莞等發達城市均提出打造智造強市的發展目標。因此,我市必須立足現有工業基礎,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堅定智造強市發展思路,明確智能製造主攻方向,努力在動能轉換、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城市轉型上下功夫,著力把馬鞍山打造成為智造名城。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洪紹明認為,馬鞍山打造智造名城,是有基礎和優勢的。打造智造名城也是為生態福地更好地提供產業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很好地體現了城市職能、角色定位和發展目標。把握“生態福地”內涵,優化我市加快發展的軟硬環境,最終為實現我市“智造名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心有所向,方能致遠,

在萬古奔騰的大江邊,砥礪奮發;

在歷史的交匯點上,書寫華章!

“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

也將成為城市的新名片,

指引我市發展新成就、新作為。

這是寫給人民群眾最好的答案,

歷史等待著最好的回答。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深度決定高度

你點一個贊

这是马鞍山的新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