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老兵:患糖尿病24年沒有併發症,我是這樣戰勝了糖尿病(下)

昨天我們發佈了老兵的故事,他優秀的血糖經驗讓許多糖友都紛紛點贊,今天我們將繼續更新他的血糖監測方法。

老兵:患糖尿病24年沒有併發症,我是這樣戰勝了糖尿病(下)

四、監測是戰勝糖尿病的保障

要想打好戰勝糖尿病這個持久的戰役,需要“情況明瞭”,監測就是偵察兵,是打好這個仗的保障。

要對身體狀況進行全面監測,包括血糖、血壓、血脂、血尿酸,體重、腰圍、心臟、腦、血管,眼睛,肝腎功能等等。

老兵:患糖尿病24年沒有併發症,我是這樣戰勝了糖尿病(下)

1、定時監測,防止忘記

我的治療方案是胰島素補充,每天注射胰島素三短一長,測四次血糖;每週一測全天血壓(晨峰、下午四點、睡前);每月底稱體重、量腰圍,每年6月、12月到醫院查肝腎功能、心電圖、血管彩超,每年六月份檢查視力、眼壓、眼底,並把檢查結果留存,對比查看。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

2、要有適用的監測工具

為了能及時監測,我買了血糖儀、血壓計、體重秤、軟尺。

老兵:患糖尿病24年沒有併發症,我是這樣戰勝了糖尿病(下)

每個糖友可能都有幾個血糖儀,但如何選擇血糖儀才適用,可能答案不同。我選血糖儀的標準是,需血量要少(疼痛感輕),反應快;

能記錄,最好能上傳到相應的APP,並能進行分析、統計、比較,給出恰當的建議;試條價格便宜,售後服務好,便於長期監測;

大小適中,便於攜帶(便於外出使用)。準確性重複性好。在這裡,準確性與價格便宜是有矛盾的。

我認為只要符合國家標準(當然最好符合ISO國際標準更好)就行。

根據以上條件我經常用的是三諾的“紅胖”。當然,使用這樣的血糖儀當更換一批新的試條時,需要與醫院生化檢驗做比對(其實就是使用相對準確性高的血糖儀也需要進行生化比對),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老兵:患糖尿病24年沒有併發症,我是這樣戰勝了糖尿病(下)

3、要有適合自己的標準

由於各人的糖尿病類型、病程、年齡、健康狀況均不相同,所以控制標準應個體化。

2017年版《中國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規定血糖控制目標:空腹3.9-7.0mmol/L,非空腹<10mmol/L。

老年患者(≥50歲)中,健康者(合併較少的慢性疾病,完整的認知和功能狀態)、較長的預期壽命者,血糖控制目標:空腹或餐前5.0-7.2mmol/L,睡前5.0-8.3mmol/L,糖化血紅蛋白<7.5%。

對照指南的規定,根據我的具體情況需要做必要的細化。我非常推崇“在沒有低血糖的前提下越接近正常越好,有低血糖一票否決”的控制標準。

我今年75歲,糖齡23年,合併高血壓48年。雖然已進入老年糖人隊伍,但自認為尚有“完整的認知和功能狀態”,心臟和頭腦機件尚完好,沒有嚴重的併發症,還屬於“健康”一族,預期壽命就是能活多久,常說“不到九十九,堅決不能走”,期望再基本健康地生活十年二十年!

所以我給自己制訂的控糖目標是空腹5.0-6.5MMOL/L,餐後6.0-8.5MMOL/L。為消滅低血糖,餐前5.0-7.5MMOL/L,睡前6.0-8.0MMOL/L(睡前如果低於6.0就加餐)。糖化血化蛋白5.8-6.1%。這樣就能達到“基本正常”!血糖波動過大,損害血管內皮,是併發症的溫床。

專家共識制定的目標是餐後-餐前<2.2,一天中最高-最低<4.4MMOL/L。我認為也可以按預期的糖化血紅蛋白為基準,上下波動控制在四分之一以內為好。

我的糖化期望是6%,對應的平均血糖7.0MMOL/L,四分之一就是1.75,也就是餐後最高不超過8.75MMOL/L,空腹最低不低於5.25MMOL/L。這樣與控制目標基本適應,也可以達到專家共識的要求。

4、對監測要能進行正確解讀

有些糖友見別人血糖挺好,4點多,自己血糖高,心情焦慮,甚至減少進食,讓血糖好看!這樣實在是不明智的!測血糖差0.1-0.3,沒有實際意義。例如7.0和7.2、6.8沒有區別,不是說6.9就好,7.1就不好。都應當認為是空腹臨界。

老兵:患糖尿病24年沒有併發症,我是這樣戰勝了糖尿病(下)

如果測得結果在控制標準臨界,需要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如果血糖差距比較大,首先需要排除測試錯誤,比如是不是手指沒有清潔、試紙調碼不對、過期或者受潮等等。

如果沒有以上情況,那就是血糖的確沒達標。影響血糖波動的原因很多,我們可以從進食、運動、作息、心緒、睡眠等方面逐一排查找出原因,可以根據經驗先自己進行糾正一下,如果需要考慮藥物問題或著連續數天都沒有解決,那就必須請教醫生啦。


最後,想與糖友們分享的是,糖尿病不可怕,現在國家投入大量力量,科學發展帶來的武器越來越先進,越來越人性化,給我們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我們沒有理由悲觀消極!只要我們樹立信心,從日常生活入手處處留心,做好自我管理,團結一心,一定能夠戰勝糖尿病,我能你也能!

老兵:患糖尿病24年沒有併發症,我是這樣戰勝了糖尿病(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