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对于新能源车,充电并不是它的主要软肋

据统计,我国2017年全年新能源车累计产量分别为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53.8%和53.3%。在政策刺激和补贴推动的双重因素下,新能源车进入到了发展的快车道。

对于新能源车,充电并不是它的主要软肋

政府为能源危机的到来未雨绸缪、企业抓住风口疯狂圈地、消费者享受补贴并避免限牌,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加持下,新能源车颠覆取代传统燃油车看上去似乎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不过这场自上而下的能源变革中,并非都是有利的,其实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机会与困难并存,新能源车之所以能快速的被市场接受,离不开那只“看不见的手。”

自新能源车兴起之初,政府就开始实施高额的补贴,按照去年的标准统计,纯电动车平均可以享受4-5万的国家补贴,这还不算省、市、县层面的。毫无疑问,巨额的补贴力度成为了消费者趋向于新能源车的一大动力。另一个方面,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销量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发达城市,而促使该现象的原因同样是政府导向。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普遍存在着普通汽车无法摇到号以及单双限行的限制,无疑给购车人群设置了门槛。

对于新能源车,充电并不是它的主要软肋

而对于新能源车,大多数城市采取的态度是可以通过单独的摇号系统增加中签率或者直接上牌指标,并且就目前来看在单双号限行问题上也保有优势,因此购买新能源车成了大城市消费者的首要选择。政府的利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新能源车的产量,不过落地到消费者使用的场景,新能源车在充电、续航以及技术稳定性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成为了新能源车在发展进程中的“拦路虎”。

充电桩等周边配套基建都还挺完善,但是与新能源车行业迎来并喷形成对比的是充电桩等及基础充电设施的建设发展并没有实现同步。据官方统计新能源车与充电桩的比例为4:1,毫无疑问这远远满足不了新能源车充电的要求。除此之外,不同厂家的充电桩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不同的电卡存在着不兼容的毛病,换言之,即便找到了充电桩,依然无法确保给汽车充上电。

对于新能源车,充电并不是它的主要软肋

还有车价存在虚高,售后维修前景也不明朗。与高额补贴相应的,并不是优惠的车价,而是新能源车高昂的售价。我国新能源车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价体系和定价标准,因此很难衡量每款车的售价到底是真的物有所值还是虚晃一枪。甚至,政府的高额补贴损害了传统汽车市场,反而间接的推动了新能源车售价的上扬。

新能源车市场任重而道远

任何新事物要完成对旧事物的迭代都需要一个周期,新能源车队燃油车的替代也绝不可能一蹴而成。新能源车就目前看来,还属于市场的起步阶段,各环节出现问题和争议也是发展的必然阶段。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矫枉过正才能够使整个市场呈现健康的发展趋势。

对于新能源车,充电并不是它的主要软肋

对于新能源车,充电并不是它的主要软肋

总结

在政策的驱动下,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且就目前看来,已有许多车企在新能源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新能源在续航、充电、售后维修等方面还是有后劲不足的态势。不过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不足将会在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解决,新能源行业也将真正落地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新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