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長風萬里 雲海蒼茫歲月昔

長風萬里   雲海蒼茫歲月昔

哈薩克斯坦所在的中亞位於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的中間地帶。在這裡,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文明的交流之路,而中亞正好處於中樞地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複雜的歷史進程決定了哈薩克斯坦的文化是多元文明的結合體。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哈薩克斯坦的科斯托比遺址、阿克託貝遺址、庫蘭遺址、開阿利克遺址、塔爾加爾遺址、奧爾內克遺址、阿克亞塔斯遺址、卡拉摩爾根遺址等8個遺產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哈薩克斯坦

內陸深處的絲綢之路

哈薩克斯坦橫跨亞歐大陸,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九,礦產資源豐富,東面與中國為鄰,南面和西南面與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國交界,北面和西面與俄羅斯接壤,通過裡海還可以到達阿塞拜疆和伊朗,承東啟西,歷史上就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張騫就曾兩次出使西域,抵達中亞,開闢出了橫貫東西方、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哈薩克斯坦正是這條經濟通道上的一顆明珠。大多數的商隊都是多民族混合,而不是由某一個單一民族組成,尤其是在處於東西交會路口的中亞、西亞地區,先後有匈奴、月氏、烏孫、粟特、鮮卑、突厥、回鶻等多個民族參與了絲路貿易,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千百年來,哈薩克斯坦這片古老而神秘的中亞土地見證了絲綢之路的興衰,而這段絲綢之路記憶也深度融入了哈薩克斯坦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如今,通過哈薩克斯坦境內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八處珍貴遺址,可以一窺絲綢之路的昔日輝煌。

說起哈薩克斯坦不得不提兩座標誌性城市——阿拉木圖和阿斯塔納。這兩張“國家名片”猶如“雙子星”分坐哈國南北,遙相呼應。在突厥語中,阿拉木圖的意思是“蘋果之城”,是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城市,也是哈薩克斯坦的前首都。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商貿重鎮,至今仍是中亞的經濟、金融和科技中心,市內到處一派現代文明景象。

漫步於阿拉木圖整潔的林蔭道,或是躲入街角的咖啡館,體味到的是一番獨有的寧靜和別緻。走進富麗堂皇的購物中心暢享買買買的快感,跳入舞池感受酣暢歡快的夜生活,或許會讓人產生身在歐洲的錯覺。暢遊大阿拉木圖湖,可以縱享滿眼湖光山色、體驗純淨自然之趣。在傳統氈房內享受極具特色的哈薩克傳統美食—別什巴爾馬克(意為“五個手指”),即燉熟的馬肉或羊肉佐以上湯和麵片,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美味。

阿拉木圖

絲綢之路的大西部

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的開阿利克遺址,曾是卡魯克國的首都。卡魯克國是喀喇汗國突厥-卡魯克人的獨立王國。在13世紀中期,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派出的大使魯布魯克在出訪蒙古汗國的途中參觀了開阿利克城,他對這座城市的描述是“大貿易中心”。開阿利克遺址目前可見泥牆、市場、客棧、浴室、供水系統、造幣廠等體現城市文化、土地利用的遺蹟,還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摩尼教和薩滿教的多處寺廟、墓地和石刻遺蹟。

近20年來,在開阿利克遺址的考古工作不斷有新的發現。1998年,考古人員在這裡挖掘出了起源於12世紀到13世紀早期的文物——佛教寶塔。2004年至2007年,這裡又發現了12世紀至13世紀的清真寺、13世紀摩尼教的教堂、12世紀到13世紀早期的穆斯林陵墓。2008年至2011年間,這裡還發掘出了一片古代的住宅區域,在房子的前面發現了聖殿,裡面有做禮拜用的火種。包括蛇形圖案的花瓶、十字架形狀的陶器碎片、玻璃製品、彩瓷製品、陶瓷製品以及阿拉伯文的精美刻印在內的出土文物,顯示著開阿利克作為貿易中心城市的繁華,以及不同宗教文化在此的和諧共處。

長風萬里   雲海蒼茫歲月昔

鳥瞰阿拉木圖

在阿拉木圖以東25公里處的塔爾加爾遺址,可以見到一座三四層樓高、石基土牆的城門,這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座縣城的城門。繞過城門,遠處連綿起伏,離古城最近的一座有低矮渾圓的雙峰並立,被當地人稱為駱駝山。遙遙相望的城門和駱駝山之間,便是塔爾加爾遺址。在公元8世紀至13世紀,塔爾加爾是伊犁河流域的重要貿易城市,見證了該地區在中世紀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繫。

走上一個小土坡,一個排列整齊的石陣鋪在大地上。大塊卵石壘成的牆基勾勒出一片規則的方形,石塊的縫隙間由土固定,它們之上曾是一間間房舍。小的房間只有不足10平方米,大的則有近20平方米。有些房間靠牆的地方殘留著土堆砌成的“床”或者“沙發”,長約2米,寬不足1米,可供人坐臥。整座古城的最外圈是石塊鋪就的道路,小路的寬度有一米左右,可以走馬行車。不遠處便是一圈1米多高的低矮土牆,那便是殘存的城牆,正是它們環抱著塔爾加爾遺址。據瞭解,這裡曾發掘出公元8世紀時來自中國的字畫、陶器、唐三彩,甚至還有筷子。

位於阿拉木圖州的卡拉摩爾根遺址,在公元9世紀至12世紀是伊犁河三角洲流域的保障性城址,絲綢之路自此向西通往哈薩克斯坦的中心地區,然後到達東歐。卡拉摩爾根曾是伊犁河三角洲流域最北方的絲綢之路沿線農業文明點,從七河地區到哈薩克斯坦中部和北部的貿易路線都需穿過卡拉摩爾根,貿易對這座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期間,作為中西方的貿易和外交路線上的重要城鎮,卡拉摩爾根曾一度繁榮,伊斯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此蓬勃發展。

卡拉摩爾根所在的七河地區大致包括今天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江布爾州和吉爾吉斯斯坦以及新疆伊犁一帶,這裡共歷經了七次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包括古月氏、古烏孫、北匈奴、葛邏祿、回鶻、契丹及瓦剌蒙古人。1864年,中俄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除伊犁以外的七河地區成為沙皇俄國土耳其斯坦總督區七河州的一部分。1991年以後,七河地區屬於哈薩克斯坦,前文中提到的阿拉木圖就是該地最大城市,曾是舊時首都。哈薩克斯坦的首都在1998年才遷至西北部的阿斯塔納。

繁榮的卡拉摩爾根最終在13世紀破敗,不僅僅是因為伊犁河道的改變,好的土地逐漸荒蕪,更因為無情的戰火對城市文化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往來絲綢之路的商隊不再光顧這裡,使商貿交易逐漸走向終點,最終導致了卡拉摩爾根的衰敗。

江布爾

追尋粟特人的足跡

江布爾州位於哈薩克斯坦南部,東北界為巴爾喀什湖,南面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塔拉斯州接壤,楚河和塔拉斯河在分別在東部和西部流過。

阿克託貝遺址位於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州,遺址年代為公元7世紀至13世紀。阿克託貝遺址地處楚河和塔拉斯山谷的遊牧與農耕文明交匯地,是絲綢之路上的大型貿易和工藝城鎮,同時也是七河地區的文化中心。

在對阿克託貝遺址的考古工作進程中,發現了很多宗教遺蹟,不僅有基督教的標識,還有伊斯蘭教的遺蹟。在中亞和七河地區的歷史中,粟特人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往來於絲綢之路的他們,見證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交流。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的古老民族,從東漢時期直至宋代,往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長於經商聞名於歐亞大陸。

由於商業利益的驅使以及粟特地區的動亂、戰爭等原因,粟特人沿著漫長的絲綢之路大批東行,經商貿易。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粟特人進入中國逐漸達到高潮—隋唐推行胡、漢有別,嚴禁漢人從事國際貿易,這一政策為粟特人創造了獨霸絲路貿易財源的有利條件,他們在東行的絲綢之路沿線留下了足跡,也在東西方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

在阿克託貝遺址附近,人們挖掘出了三座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的葡萄酒莊園,從遺址中可以看出,這裡曾有著複雜的葡萄酒製作工藝。值得一提的是,粟特人是主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的生產者,更是釀造葡萄酒的專家。在甘肅天水發現的粟特墓圍屏和山西太原發現的虞弘墓石槨的圖像上,都有胡人釀酒的圖像,從踏踩葡萄到把釀好的酒裝到酒甕中以及搬運酒罈的情形都有所表現。

長風萬里   雲海蒼茫歲月昔

阿斯塔納街景

在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的庫蘭遺址,其遺址時代為公元6世紀至13世紀。在公元9世紀至10世紀期間,一位阿拉伯作者在書中描述絲綢之路沿線的城市時,提到了庫蘭城。這座城市位於天山山腳進入塔拉斯河谷的遊牧與農耕文明交匯地,是楚河流域的重要貿易城市。庫蘭遺址包括戰爭遺物和鐵木爾帝國時期的城防工事,以及大量的驛站和宗教場所。

庫蘭遺址的外部被護城河環繞,護城河的河道深約1米,寬約15米。在城牆的環繞之中,是很多城堡和房屋的遺蹟,城牆的四個角有用於防禦的高塔。這座城市不僅有很強的防禦能力,在城市裡還有集市和大旅店。庫蘭的所在地對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都很理想,這裡既是城市,可以飼養家禽和耕種土地,城外又有草原,適於遊牧民族放牧。庫蘭所在的位置使其成為公元7世紀至12世紀絲綢之路的重鎮,為往來的商人提供了貿易基礎。

同樣位於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的奧爾內克遺址,遺址時代為公元8世紀至12世紀,曾是塔拉斯河流域的重要貿易城市。奧爾內克城是突厥部落興起之地,隨後發展為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城市。

奧爾內克遺址位於奧爾內克村莊南部8公里處,遺址的中央有古老建築的遺蹟,面積大約為1000平方米,建築遺蹟被碼放整齊的石頭隔開,形成一定的佈局,其中包括三個蓄水池,還有類似營房的建築。同時,城中還有一座清真寺遺蹟。

據考古資料顯示,位於天山山腳下的奧爾內克城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城市。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將各自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信仰帶到奧爾內克,形成了民族和宗教信仰上的多樣性。事實證明,城市和草原從來就不是兩個敵對的世界,這座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崛起,和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交流不無關係。遊牧民族在城市安定下來,並且帶給城鎮很多草原文化的元素,在七河地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城市。

阿克亞塔斯遺址的時代為公元8世紀至14世紀,曾是塔拉斯河流域的重要貿易城市。古城遺蹟坐落在天山山脈腳下,一眼望去,最與眾不同之處就是,遺蹟完全是用巨型的紅色石頭建成。整個遺蹟長162米,寬138.5米,整體結構錯落有致,甚至還有排水系統的痕跡。

1221年,全真教教主丘處機應成吉思汗的徵召,自燕京北上,橫絕大漠,趨西域以覲見。據《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載,丘處機一行經蒙古高原,越阿爾泰山,抵伊犁河谷大城阿里馬,由此向西,十月“十有六日,西南過板橋渡河。晚至南山下,即大石林牙……十有八日,沿山而西。七、八日山忽南去,一石城當路,石色盡赤,有駐軍古蹟。西有大冢若鬥星相聯。又渡石橋,並西南山行五程,至賽藍城”。中國的道教使者丘處機在前往撒馬爾罕(烏茲別克斯坦城市)的成吉思汗大營途中路過阿克亞塔斯遺址時記錄,他“路上發現一座巨大的古城遺蹟,完全是用紅色的石頭建成,還有軍營的痕跡……”

最近的考古工作顯示,阿克亞塔斯城是阿拉伯人建築的,因為在一塊石頭上發現了阿拉伯圖案。多數現代學者傾向於阿克亞塔斯古城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著名軍事將領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在征戰中亞時修建的,他對中亞地區的深入征服使得伊斯蘭教代替佛教傳遍中亞。據推測,阿克亞塔斯城之所以未被建成,是因為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在發動兵變時被屬下所殺。

阿克亞塔斯遺址是哈薩克斯坦境內最神秘的歷史建築之一,研究古城的學者和專家表示,直到今日,在中亞與哈薩克斯坦,如此規模與樣式的古城遺址,或者類似用於建築古城的石頭都沒有再發現。

科斯托比遺址的時代為公元6世紀至12世紀。位於塔拉斯河畔的梯田上的科斯托比遺址是塔拉斯河流域的重要貿易城市,七河地區西南的文化、商業和製造業中心。該遺址的建築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至10世紀,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塔拉斯河谷城市的文化和商業關係。從科斯托比遺址發掘墓葬遺蹟表明,這裡的人曾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著拜火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墓葬遺蹟,這也證明了宗教是沿著絲綢之路進行傳播的事實。

文 / 王陽 標題書法 / 夏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