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讓樑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中國的民間藝術,蘊含著質樸自然的造物內涵。

我們的生活環境曾經和民藝息息相關,然而,當機械化生產逐漸取代傳統手作,似乎切斷了中國人尊崇和承續的文化基因。大量的民間工藝生態凋敝,老匠人們成了孤獨的守望者。

比如木結構建築,在古代中國是絕對的主流,皇宮、寺廟、官署、民居都以木結構為主。堅持用木頭造房子,是我們祖先智慧的選擇,與中國人的自然觀、生命觀緊密相連。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宋式轉角鬥拱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楔釘榫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雲型插肩榫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傳統粽角榫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圓香幾攢邊打槽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攢邊打槽裝板

1933年10月的一天,

在山西省北部應縣縣城裡,

一家照相館受到一封陌生人來信。

信上說:

希望照相館的人,

能幫忙拍他們縣裡的一座木塔。

隨信還附上了一塊銀元。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店老闆感到非常奇怪,

他看了看地址,

是從北京寄來的,

署名是

梁思成

梁思成之所以想了這麼一個點子,

是因為一本書:

《營造法式》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營造法式》是宋崇寧二年(1103年)出版的圖書,是北宋官方頒佈的一部關於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書,也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標誌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發展到了較高階段。

遙想當年,

在美國留學的梁思成和林徽因,

收到父親梁啟超寄給他們的

《營造法式》。

發現作為中國的建築師,

竟然讀不懂自己祖先所寫的建築專書,

這是讓梁思成無法忍受的,

於是立志解讀“天書”。

回國之後,

他的第一步就是向工匠學習,

他甘做故宮大木匠師們的“小學生”,

跟他們一起上房梁、爬屋頂,

從零開始,謙虛討教。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故宮大殿屋頂上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沒過多久,

照相館如約發回了照片,

梁思成前腳拿到照片,

後腳就踏上了開往山西的火車,

直奔應縣。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當他站在這片,

荒蕪的鹽鹼地上時,

藉著夕陽凝視這座木塔,

金黃色的剪影,

帶著千年的風塵,

高大而蕭瑟,

著實讓他震撼。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這座木塔,就是釋迦塔,

俗稱應縣木塔。

全木構建築,高60.73米,

用2600多噸松木材料建成。

當地有這樣一句俗語:

“砍盡黃花松,建起應縣塔。”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這座建於遼代的摩天大廈,

在建造的過程中,

沒有用到一根釘子,

卻挺立了960年。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為了解開它的營造奧秘,

梁思成反覆測繪了整座木塔。

終於,

他發現這座塔的頂角處,

有著在《營造法式》裡,

記載的:叉柱造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構造術語,漢族樓閣式建築中上層簷柱柱腳十字或一字開口,叉落在下層平坐鋪作中心,柱底置於鋪作櫨鬥鬥面之上。

應縣木塔裡的斗栱,

和橫樑之間的木柱,

都是運用著類似孔明鎖的原理。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梁思成以此為基礎,

又到山西、河北等地考察宋遼木構建築,

終於讀懂了“天書”,

寫出了《營造法式註釋》一書,

成為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開山鼻祖。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梁思成繪製的宋式大木構架示意圖

讓梁思成夫婦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卻正在凋零……

▲《營造法式註釋》中梁思成繪製的斗拱圖

在今天的現實中,很多大木師傅都有《營造法式》中的才能,卻得不到豐厚的“名”和“利”。大量的大木匠師已垂垂老矣,卻後繼乏人。傳統木構營造活動凋零,傳統大木工藝的價值得不到充分認可。

那麼中國傳統木結構真的沒有生命力了嗎?人們有個誤區,總覺得鋼筋混凝土的磚瓦房比木結構房子要結實、牢固、壽命長。但是普通混凝土民用建築的壽命不過50年,大型而重要建築壽命才80年而已。木頭比混凝土可要長壽得多。日本鹽野米松先生所著《留住手藝》中記載,松木經過500年會變糟,杉木要800年,絲柏可以達到1300年。木材做成建築後,構件之間緊密連接擠壓,壽命可以更加長。雖然木結構存在容易著火、糟朽、蟲蛀等缺點,但現在都有技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只要設計合理、保養得當,用上幾百年根本沒有問題。純木結構的山西應縣木塔有67.31米高,雖然遭受過多次地震,甚至炮擊,960年了仍然屹立不倒。現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都還在大量建造木構住宅,我們根本沒有理由拋棄這一本民族歷史悠長、技術純熟的營造傳統。

誠然,今天存在森林資源銳減、木材不足的問題,但只要科學而合理的使用,仍然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正如《孟子》所云:“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意思即如果能夠按照一定的時間去砍伐樹木,木材就可以做到用不完了。

大木工藝是中國民間工藝中的至寶,是力與美的結合,是中國工匠智慧的代表。充分調研、整理、傳承、發展傳統大木工藝,讓大木工藝在歷史長河中閃耀不滅的星光,是我們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