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故乡还在,但村子里的魂魄早已死去!

利用春节假期,莫老爷看完了许小年《回荡的钟摆》,其中这段话印象最为深刻:“我们搞了60年经济建设,前30年靠工农业‘剪刀差’剥削农民,积累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后30年靠农民提供低廉劳动力,牺牲他们的正常家庭生活,多少农民因进城打工导致夫妻分离,父母子女分离,农村老弱病残留守!中国流动人口目前接近2.5亿,平均每人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两次。我们欠农民的太多了。”

故乡还在,但村子里的魂魄早已死去!

昨天莫老爷搭出租车,农民出生的司机大叔也跟莫老爷聊了相关话题,他说:“我们老家现在已经看不到什么年轻人了,大多跟我一样都出来沿海务工。这几年村里冒出的一栋栋新楼,就是大家打工赚钱回去盖的,特别滑稽的是,除了一楼住人,上边四五层都是空的,但为了攀比又不得不尽量盖得高一点。”

莫老爷接着问:“都盖了楼他们还会再出去打工吗?留在农村的年轻人生活状况如何?”

故乡还在,但村子里的魂魄早已死去!

司机答:“当然会啊,有些把孩子也接出去,老人最可怜,孤零零的病了没人照顾,死了几天甚至几周才被发现的情况不少。留在农村的男丁很多都娶不着老婆,因为漂亮女人也去大城市打工了,她们更倾向于嫁给大城市周边县城的农民,找不着好人家的才会回来,却仗着僧多肉少把要求拔高,比如彩礼不低于20万。那么男方只好榨取父母,多少父母一辈子的积蓄都贡献给了儿子娶媳妇!车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村就发生过为了结婚但新郎又不会开车,买了车直接叫4S店的帮忙开到新房的的笑话。”

故乡还在,但村子里的魂魄早已死去!

上述内容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城镇化。城镇化的加速奠定了这一代小城市人和农村人要在事业和亲人中二选一,选择事业就注定错过与父母短暂的生命交集,承受经济泡沫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好处则是造福了下一代。今天莫老爷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来自邵阳市新宁县丰田乡麒麟村原村党支部书记谭小校发表的文章,标题叫做《故乡还在,但村子里的魂魄早已死去!》,它将为你还原出当下农村最真实的样貌。文章来源:CHINA公社主张,头条农圈小编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