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大漢能臣韓安國,智慧超群,惜遇武帝,悲劇收場!

大漢能臣韓安國,智慧超群,惜遇武帝,悲劇收場!

喜歡看陳寶國版《漢武大帝》。劇中,孫飛虎老師出演了韓安國的角色,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是徹底演活了這位西漢景、武二朝的智謀之將。孫老師那張深沉、不苟言笑的臉,讓我覺得他就是韓安國。

因為表演的惟妙惟肖,便特別留意韓安國的人生經歷,我當時為之一震,這個人可真夠聰明的,至少景帝、武帝兩朝比他聰明的人少之又少。

先看看他突出的智慧。

智慧1:成大事者,不可隨意消耗關鍵資源

韓安國(?-前127),西漢景帝、武帝時期能臣。他最出名的典故叫做死灰復燃。

韓安國因犯法入獄,獄吏田甲百般侮辱。韓安國也不爭辯,淡淡的說到:“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

田甲說:“你敢燒,我就撒泡尿滅了你!”

過了不久,漢廷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諸侯國民政一把手、二千石級的高官,僅次於諸侯國丞相。

聽到這個消息後,田甲因害怕逃跑了。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滅你的宗族。”

田甲便脫衣露胸前去謝罪。韓安國笑著說:“你可以撒尿了!像你們這些人值得我懲辦嗎?”友好地對待了他。

大漢能臣韓安國,智慧超群,惜遇武帝,悲劇收場!

這則故事表現出韓安國的大度。事實上,按照韓安國的作風,無論如何也不會對一位小人物動手的,因為這樣根本就划不來。

來看看故事背景。梁孝王派防禦吳楚七國叛軍有功的韓安國出使朝廷。這次出使,讓韓安國贏得了漢景帝、竇太后、梁孝王幾方的讚賞。這次出使,我們後面有介紹。

因為處理問題穩重、得當、兼顧各方,韓安國贏得了很好的名聲。

韓安國被關進監獄期間,梁國內史空缺。梁王原本想任命別人,但竇太后命令梁王讓韓安國做內史。竇太后一定覺得穩重有智慧的韓安國肯定會輔佐好自己的小兒子。

於是韓安國搖身一變,從囚犯變成了高官,緊接著出現上面的一幕。

韓安國心裡清楚,太后的抬舉剛剛送達,在這個節骨眼上展開報復行為,無異於打太后的臉!好不容易在中央建立起來的名聲也將灰飛煙滅。

名聲在漢初相當管用!那時不像現在,沒有統一的公務員考試,官員任職靠的是察舉。什麼叫察舉?就是地方推舉有德行的人出來做官。也就是說你有才,如果德行不好,你當官沒戲。才能一般,如果德行非常好,名聲很高,你當官是有可能的。

德行與當時社會的道德準則比較,符合的,就有好名聲,優先提幹;不符合的,名聲受損,提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當然這不可一概而論。但在相對和平的年代,這條是符合實際的。

所以在那個時間段,韓安國想要有大作為的關鍵資源就是名聲。韓安國志向高遠,孰輕孰重知道的一清二楚:殺了田甲,除了出口惡氣之外,剩下的必然是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惡名,名聲資源消耗的一乾二淨,絕對得不償失。但凡有智慧的人多半會寬恕田甲這種小人物,無論是真的大度,還是收買人心,都必須這麼做。

看看發跡之前韓信,寧願鑽一個流氓的腿檔,也沒有負氣殺了他。韓信明白:我最關鍵的資源就是我的自由之身。只要我還能自由走動,憑我的能力,一定有機會實現夢想。倘若一劍殺了流氓,最好也就是個長期監禁,等我刑滿釋放,天下的蛋糕瓜分完畢,哪裡還有我的位置。想到這裡,他選擇了鑽腿檔,保存了自由之身。之後,他如願的當上了大將軍。

每個人的關鍵資源因時而異,需要細細體會、牢牢抓住;除此之外,人生還有一個主要資源——能力,它是永遠不會變的,有能力的人通常會發展的很好,只是有的時候,有能力也沒法子顯示,需要我們變換思路。

大漢能臣韓安國,智慧超群,惜遇武帝,悲劇收場!

智慧2:合適的傳聲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梁孝王立了大功,景帝賜他車仗,以示尊榮。事後梁孝王出行、娛樂的排場很大,類比天子,顯然超越了人臣的本分。竇太后還允許他有推舉梁國國相人選的權力。

按規定,諸侯王國相都是朝廷委派。這樣一來,漢景帝非常不爽。

韓安國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帶著梁國使團入朝覲見。竇太后知道景帝不高興,也就沒接見梁國使團,甚至派人詢問梁王的所作所為。

形勢相當難看:關鍵人物見不到,如果貿然回家,顯得無能至極,失去梁王的信任不可避免。中央這方面,皇帝心存芥蒂。竇太后雖然喜愛小兒子梁王,但是也是梁王錯誤在先。弄到最後,他們母子有親情或許問題不大,但底下的大臣容易被當成出氣筒,以不能匡正主子的過失被免職是極有可能的。

如果是這樣,韓安國也會失去在中央供職的機會。

韓安國找到了漢景帝的姐姐長公主劉嫖。他哭著說道:“梁王與皇上關係最近。叛軍殺來,梁王沒有絲毫猶豫,拼盡全力守衛領地。敵人滅亡後,皇上賞賜他車仗,是告訴天下樑王有功。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見識的都是大場面,所以他出門清路,禁止通行,加強守衛。他就是通過這些告訴大家,太后和皇上都喜歡他,這是光榮的。現在太后卻為了一些苛細的禮節責怪梁王,他非常恐懼,日夜流淚,不知道怎麼辦。梁王作為兒子拜見母親是孝順,作為臣下彰顯皇恩是忠心,為什麼就得不到太后的憐惜呢?”

公主將這些轉告給了竇太后,太后告訴了皇帝。景帝心中的疙瘩解開了,脫帽向母親認錯:“我們兄弟間不能互相勸教,竟給太后您增添了憂愁。”於是召見了所有梁國使團人員,給予了賞賜。

大漢能臣韓安國,智慧超群,惜遇武帝,悲劇收場!

韓安國一席話成功調和了皇帝、梁王的關係,太后很高興,賞賜了韓安國千金。這件事情之後,梁王更加受寵。

韓安國的說辭非常巧妙,他成功的將景帝拖下水。按道理,皇帝賞賜是榮耀,做臣子的應當謙虛,梁王肯定是有過錯的。但是,經韓安國加工了一下,變成了:梁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因為皇帝的原因,梁王是受害者!皇上賞賜梁王,反過來又要怪罪梁王用自己的賞賜,這還有道理麼?

這套說辭竇太后當然願意聽,兩個人既然都有錯,那還計較什麼呢,和好吧!景帝估計也是蒙圈了:明明是他不對,怎們好像我乾的也不地道啊!

說辭雖好,卻有兩個問題:1、見不著太后。2、見著了太后,運氣差的話,她正在生氣。如果認為自己強辭奪理,極有可能受到懲罰!因此,韓安國得找個人替他說話。

目標最終鎖定長公主,她無疑是韓安國最佳的傳聲筒。

第一,她是一位皇室女性,即便梁王因犯忌倒臺,她也得不到什麼好處。但幫助梁王肯定會有收益。所以她存在幫梁王的可能性。

第二、韓安國要辯護的對象梁王,與景帝、公主是同母姐弟仨,她說話的份量比其他任何人都有用。所以她有成功幫住梁王的可行性。

事實上,長公主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務。

大漢能臣韓安國,智慧超群,惜遇武帝,悲劇收場!

人們有時很容易接受第三方對人或事的看法。這個第三方與自己的關係越密切,自己越會相信。

中國有個詞叫做枕頭風。別人勸說一萬句,不及老婆、情人一句。

漢高祖劉邦被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山7天7夜,糧食將盡,進退不得,陳平獻計賄賂單于的閼氏(王后)。除了送去禮物,還告訴閼氏:單于一旦俘虜漢朝皇帝,肯定就會得到漢族進獻的美女。

閼氏害怕失寵,便勸說單于撤兵放了漢高祖,單于同意了,漢高祖得以逃出生天。這次便是經典的枕頭風!廢了些錢財,便省去了將士流血。

“傳聲筒智慧”的使用有個關鍵點:最終目標人與己方是否存在調和的可能性。

景帝與梁王的矛盾不是大問題;匈奴圍困高祖7天打不下來,漢軍還是有垂死掙扎的能力,強攻,匈奴死的人也不會少!這兩件事是是存在調和的可能性的。

但有些事情,調和可能性幾乎為零,即便找到傳聲筒也沒什麼用。這事與韓安國也有一定的關係。

大漢能臣韓安國,智慧超群,惜遇武帝,悲劇收場!

智慧3:這條是避禍智慧。領導看重的任務即便完不成,也一定按他的思路走下去

元光元年(前134),也就是漢武帝與匈奴和親的第二年,雁門郡馬邑城的豪紳聶翁壹告訴大行令王恢,因為和親的關係,匈奴比較相信邊地的人,可以用財物去誘惑他們。王恢知道漢武帝一直想幹掉匈奴,便提議利用馬邑,騙匈奴進入包圍圈一舉殲滅。

漢武帝同意了王恢的請求,調集了30萬人埋伏在馬邑周圍的山谷中。此時韓安國已經是御史大夫了,被任命為護軍將軍,統一指揮這次作戰。王恢帶李廣等人負責攻擊匈奴的軍用物資。

單于帶兵10萬去搶劫馬邑,途中發現牛羊散落在荒野,連個牧人也沒有。單于趕緊派人打下附近的烽火臺瞭解情況,竟抓住了武州尉史,得知了漢軍的計劃,匈奴連忙撤退。

得知匈奴逃跑了,韓安國連忙派人去追殺,卻空手而回。另一邊王恢覺得此時再攻打軍用物資,必被匈奴主力圍剿,還不如安全的帶人回來,選擇了撤退。

《漢武大帝》電視劇中插入了一個場景,韓安國得知王恢的指揮後,一聲長嘆:“你打都不打一下,如何回去覆命?哎!”參照韓安國的指揮,再考慮他的智力,如此嘆息是有可能的。

果不其然,回朝後,漢武帝恨王恢不攻擊輜重,擅自撤兵,將王恢送給廷尉治罪。廷尉判定王恢避敵觀望不前,該殺頭。王恢自知辯解無力,趕緊賄賂了皇帝的舅舅田蚡一千金。田蚡不敢求情,便告訴了姐姐,也就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

王太后認為王恢是攻擊匈奴的倡議者,事情沒成功便要殺他,這是為匈奴除害,勸武帝放他一馬。

不過,漢武帝認為王恢憑一個計謀就調動天下幾十萬人馬,單于抓不到,他打一下匈奴輜重,至少能給幾十萬將士一個交代。首倡計謀的人卻如此窩囊的避戰,不殺他如何給天下一個交代?

王恢得知消息自殺了。

大漢能臣韓安國,智慧超群,惜遇武帝,悲劇收場!

按說,王恢這次找的傳聲筒不錯,王太后給的理由也還算說的過去,但無法扭轉局面,這便是上文所說的調和可能性低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

漢武帝大膽改變對匈奴的方針,從和親變為主動進攻,他急需一場勝利證明自己的正確。此戰30萬人馬無功而返,浪費的錢糧不計其數,與失敗無異。皇帝怎可揹負失敗的名聲?

殺王恢是告訴世人,打匈奴沒錯,是你王恢的指揮錯了,哪有不戰而回的?這是主要原因,為失敗找個說法。

次要原因,漢武帝需要殺雞儆猴。對匈奴之戰是惡戰,只能勇敢向前,你們這些將領別心存幻想。膽小者,只有死。

兩條理由都指向王恢得死,所以找誰也沒用。奇怪的是,馬邑之謀失敗,作為主將的韓安國未傷皮毛,這又是為什麼?關鍵就是韓安國追擊的漂亮!

漢匈和親的第二年,漢武帝就急著擺匈奴一刀,這明顯是發出了重要信號:新領導會用拳頭打敗自己的敵人!

這訊息是猛烈的,帶不得半點猶豫。韓安國看的透透的,領導要打,咱們得往死裡揍,打的狠了,才能有發言權。而今匈奴人跑的飛快,我明知追不上也要追,完不成任務,起碼態度要與領導一致。領導如果責問,可以說努力過了,無奈敵人跑的太快了,咱們的馬匹跟不上。這是客觀原因,無法避免。

王恢就不同了,明明客觀上有戰鬥的機會,主觀上想當然的走了一條看似正確的路,忽略了領導的想法。漢武帝需要勇敢的搏殺,王恢偏偏選擇保守避讓。韓安國和王恢,行為一正一反,讓武帝看到了差別:一個人盡力了,另一個人還沒發力就走,不懲治王恢不行了,於是王恢卒。

王恢慘淡收場,韓安國的結局也不是太好。

大漢能臣韓安國,智慧超群,惜遇武帝,悲劇收場!

韓安國的悲劇結局:長於政務、人際關係,短於沙場用兵,皇帝用其短,含恨而終

韓安國有大韜略,上文僅僅列舉了三個有代表的故事。實際上,為了實現抱負,他也使用了一些不好的手段,比如,他為了升官,不惜賄賂,非常貪財,曾向武帝的舅舅田蚡行賄千金,因此被召到京師,官運亨通。

雖然如此,但他為人仍保持忠厚,且推薦的都是廉潔的士人。他在梁國推薦了壺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對他很稱道,天子也認為他是治國之才。

他擔任御史大夫4年多,田蚡死後,漢武帝想任命他為丞相,只是韓安國遭到厄運,給皇帝導引車駕時墮下車,跌跛了腳,幾個月沒好,漢武帝只能任命了別人。病好後,皇帝安排他做了衛尉,這個職務是皇宮禁衛總管,說明了皇帝對他的絕對信任。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匈奴。衛青一路獲勝,其他三路:公孫賀無功而返,李廣、公孫敖戰敗,貶為庶人。因北地缺將,漢武帝派韓安國鎮守漁陽,希望他能憑藉高超的智慧,給匈奴當頭一棒。

這時,韓安國最大的悲劇來了。他抓到一名匈奴俘虜,聽說匈奴大軍已經遠去,便上書皇帝,請求減少屯軍,全力農耕。然而,僅一個月後,匈奴就去而復返,韓安國只有700人馬防禦。

敵人大肆洗劫,韓安國無力迴天。武帝大失所望,責備了韓安國,安排他去更加遙遠的右北平防守,原因是聽說匈奴要打右北平。

沒幾個月,他見回朝無望,鬱悶的吐血而死。

縱觀韓安國最後的幾年,漢武帝其實一直非常看重他。只不過那個時間段,國家的戰略重心轉移到對匈進攻上來。韓安國是漢朝老臣,習慣了防守,對靈活機動的匈奴沒有什麼好的辦法。皇帝希望他在戰場上搞出什麼大勝利,是很難實現的事情,匈奴可不會傻到打攻堅戰,放棄擅長的運動戰!

皇帝用其短,有武帝失策的地方。更重要的原因,也實在是缺少進攻之才,單單一個衛青,不足以控制住漫長的國境,啟用韓安國,也是無奈之舉。

韓安國知道自己的才能只能搞搞行政工作,打仗的話絕對超不過衛青,現在駐守邊疆,必然是長期無功,最後不會有好結果的。鬱悶而死,也在意料之中。

韓安國的一生,像是一個平庸導演拍出來的戲:前半程用足夠的錢吸引眼球,各種精彩的表演,後半程預算超支,草草的做了結局。

可恨,我喜歡的英雄沒有李衛公那樣的武功;

可惜,我不能看見韓安國在丞相位上的精彩表演,太遺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