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偶然机会,经朋友的推荐,张艺谋读到了小说《红高粱》。

这一天,他等待了很久。

其实,萌生当第一流导演,拍出不同凡响的电影的想法,并非是张艺谋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恰恰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早在陈凯歌的《大阅兵》筹拍时,他就向这位当时的好兄弟道出了自己平生的志愿。

但陈凯歌显得并不是很乐意。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因为,他深知张艺谋在电影摄影上的过人天赋。

《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摄影都出自他手。

当然,也许内心里更怕他成为自己日后的劲敌。

毕竟,他曾坚定地认为:

张艺谋是他们(北影78届同学)这拨人里,不可等闲视之的一个。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但张已然在内心深处,立下了誓愿。

在他看来,电影本质上还是导演的艺术。

只有当导演,才能充分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人生见解和艺术追求。

唯独艺术,是他生而为人的全部依据。

一向偏好有强烈生命意识,有力度的作品的张艺谋,终于在莫言的《红高粱》中,嗅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味道。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他急匆匆地从山西的《老井》剧组,风尘仆仆地赶往了山东高密。

带着头儿(大哥吴天明)特批的2万元钱,种起了高粱。

张艺谋瞬间由《老井》里的男主孙旺泉,摇身一变成了在高粱地里除草浇水的农夫。

听着喝饱了水,躁动不安地欢快生长的高粱产生的动静,张艺谋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生育场上。

整个人超乎寻常地兴奋难耐,胸中有股莫名强大的力量似要喷薄而出。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小说中生活于此的男人女人们,正犹如这一颗颗发出响声,一节节往上蹿着疯长的高粱。

热情豪爽,开朗豁达,散发着一种随心所欲,又自在快乐的气质,深深地触动着张艺谋。

他想做的事,就是要将这敢爱敢恨、张扬开阔的民族精神搬上银幕。

他想竭力展示的,是一种热血沸腾,痛快淋漓的人生态度。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影片末尾的旁白,暗示了该片的深意:

那年我回老家时,青杀口的桥还在,只是没了高粱。

此处的高粱,嫣然是指民族性,张艺谋不希望民性变得疲软。所以,他一定要拍《红高粱》,让洋人(外国人)看到:

虽然咱中国人个头矮(体质弱),穿着差(穷一点),但精气神那绝对是杠杠滴。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从这个角度讲,《红高粱》的旨意的确很高远,张艺谋作为导演的表达野心更是不容忽视。

或者说,也恰好体现了 “文以载道”的艺术自觉,他肯定是有感而发,有话要说才拍的。

种好了高粱,最多只是完成了拍这部电影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干很多活,吃很多苦,兴许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张艺谋不是专制型的导演。

他有自己坚持的地方,但也很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重视发挥团队的力量。

片中有一场颠轿的重头戏。

为了反映出颠轿时的那种诙谐幽默、高兴快乐的劲儿,张艺谋下了“笨功夫”。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他与演员们抬着轿,后面尾随着当地的土乐队,还跟着骑在驴上的九儿,一群人边走边唱边起舞。

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好不快活,在通向乡镇人流稀少的土路上,常常一走就能走出十几里地远。

他们仿佛忘记了六月天气的酷热,沉浸在单纯开心的体验生活里,直到嗓子完全喊破,变得沙哑。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今天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就随口说出“不忘初心”这四个字,却没有多少人会去深究它所隐藏的含义。

可那时的张艺谋们,恰好相反。

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出对艺术的初心:

一切都必须动真格的。

态度要真,感情要真,思想要真。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都说艺术家的作品中,一定有自我的投射,张艺谋也不例外。

童年、少年的坎坷经历,在他性格里融入了不少克制、压抑的成分。

但划重点,这不是他的全部。

正是欠缺与上述内容相反的东西,他才要如此奋不顾身地投身于艺术创作。

唯有沉迷于艺术追求,才能挥洒出其心底隐藏、搁置太久的热情、幽默与豪爽。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于是,我们看到了《红高粱》在风格上的力求极致。

几乎是溢出银幕的张张扬扬,轰轰烈烈。

这其中,就有张艺谋深层人格的某种宣泄。

他要借助电影,将深埋于自己内心的压抑一吐为快。

既是出于私心作者性的考量,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但在具体实施时,张艺谋遇到了困难。

因为无论颠轿还是祭酒神,他只知道那是山东早年的风俗。可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不仅莫言本人没见过,连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清楚此中的细节。

于是乎,视创造为艺术之生命的张艺谋,有了用武之地。

从音乐、舞蹈,再到歌词,来了一通大胆地“编造”,极尽热烈、张扬之能。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莫回头!

一时间,成了大街小巷争相传唱的经典。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红高梁》的乐器选择非常大胆:

居然只有唢呐和中国大鼓两种。

张艺谋对作曲的要求更是很明确:

鼓要敲得像心跳似的,唢呐要吹得像高粱地里痛快的呐喊。

偏执的刻意,便是风格的形成。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用中国元素打造“纯正”的中国风味,在这部处女作里,张艺谋电影的艺术旨趣得以确立。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提到本片在色彩上的运用。

国人都晓得张艺谋对红色,特别是如火似血的大红色的偏爱。

因为红色足够热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能令他亢奋。

在之后的作品中,他更是不厌其烦,大肆地拍了很多“红”,而且,每一次都令人震撼。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张艺谋用心至深地拍完了他的第一部长片,5个月时间的全情投入,终于到了能够长出一口气的阶段。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全国人民喜迎龙年(1988年)之际,从万里之外的柏林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红高粱》荣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

而且,是电影节的11名评委全票通过的。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这不仅仅是张艺谋个人的殊荣,也是中国电影的骄傲。

既是张艺谋的第一次,也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

为此,他兴奋异常,彻夜未眠。

张艺谋想起了曾经帮助过他的许多朋友,尤其是吴天明。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在剧本尚未通过审查时,他已暗中批准其先种下一百多亩的高粱。

在小说作者莫言遭受非议之时,其中的风险与压力可想而知。

而如今,一切的艰辛付出,都有了应有回报。

德国媒体《每日镜报》这样评论《红高粱》:

影片是一首具有特殊和高超艺术魅力的史诗。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伴随着地球另一端的喝彩,国内也掀起了一股“红高粱”热。

影片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特别公映时,出现了每个影院一天连续放映十几场的盛况。

在1元钱能买10个芝麻烧饼的1988年,一些地方《红高粱》的黑市价格竟然高达10元一张。

2018年10月12日,这部载入史册的电影重映。

我们又看到了那片红红的高粱地,和那豁达开朗,洒脱豪爽的男人女人们。

《红高粱》中,隐藏着张艺谋的“私心”与野心

希望,中国人能永葆这种“做人的自在和快乐”。

让那,敢爱敢恨、热烈爽朗的民性得以激扬发展。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电影夫人,独立影评人,头条号签约作者。希望在电影的世界里,遇见你和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