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媽媽,我怕!”春節走親戚,孩子不叫人不願拜年,怎麼辦?

“媽媽,我怕!”春節走親戚,孩子不叫人不願拜年,怎麼辦?

叮噹派,專注5-12歲兒童語文學習的趣味精讀導師與時間管理教練;持續推送教育熱點、時間管理技巧、高效能語文學習方法等豐富內容,與您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與進步!歡迎轉發、收藏本文~

叮噹聽過一則這樣的故事:

一位博士媽媽,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知書達禮的人,從小就處處嚴格要求孩子。一次因為小孩沒有跟一位阿姨打招呼,結果這位媽媽半夜把孩子從被窩拖出來打一頓。

孩子因為這件事情,心生怨恨,從此逢人再也不打招呼,性格也變得孤僻起來。

這當然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但是生活中確實有這種情況!

還有不到一星期就過年了,過年期間,少不了帶著孩子走親訪友。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跟親戚朋友打招呼,不管父母如何威逼利誘,就是不行?

我們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沒禮貌?讓家長沒面子!

毋庸置疑,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所以遇到熟人或親朋好友時,做父母的都會提醒孩子跟人打招呼,但有些小孩就是不敢叫人。

此時,有些父母就會礙於面子當著客人的面說孩子沒禮貌或者說孩子膽小怕羞等。這是典型的給孩子貼標籤,無形中給孩子貼上“沒禮貌”、“膽小”等標籤。

“媽媽,我怕!”春節走親戚,孩子不叫人不願拜年,怎麼辦?

然而,孩子真的是“沒禮貌”、“膽小”嗎?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打招呼?

其實,作為成年人,我們面對陌生人都不一定能做到從容溝通交流,更何況是小孩子。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認為,孩子對於溝通的距離比成年人更為敏感。他在1998年時做了一個實驗,在100個受測孩子中(平均年齡為8.6歲),在與陌生人打招呼時,有80%的孩子都會有意或無意的稍微後退。

小朋友面對不熟悉的人,尤其在他年齡很小的時候,會膽怯和害羞,這是一種正常的自我保護現象。他需要有一個安全距離,慢慢觀察和了解這個不熟悉的人,再建立關係上的連接。

而此時,我們卻要求他馬上熱情地打招呼,有些孩子無法做到也是正常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真的不知道怎麼稱呼。“我想叫她,卻不知道該叫什麼……姨媽?姑媽?舅媽?表的?堂的?”那乾脆就不說話好了。

“媽媽,我怕!”春節走親戚,孩子不叫人不願拜年,怎麼辦?


還有一種情況是,當孩子不願意開口叫人,有的父母會說:“叫了大姨給你壓歲錢”、“寶寶越來越不乖,都不肯叫人,媽媽不喜歡你了”。這種說法表現得過於急切,利誘威逼,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慢慢想表現出自己的意志,而不是盲目地聽從父母,父母越是發號司令,他越是不去做。這種情況下,硬是逼迫他跟人打招呼,他很可能因此出現逆反心理,“我偏不!”

綜上所述,打招呼這件事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做示範,但不能強求。

學會多樣化的表達,教孩子更開心的融入“親友圈”

我們上面說了,孩子的“膽小”、“害羞”一大原因是因為孩子對陌生環境的牴觸。

對於進入新環境特別慢熱的孩子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做——

去親戚家做客、和不熟悉的親友見面前,在車上就可以和孩子講一下自己家和對方的關係,比如“我是和那個阿姨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哦。”“等等你會看到一個叔叔,他是媽媽的表哥,你要叫表舅哦。”

主動介紹後,孩子才會和對方建立起親切的感覺。

“媽媽,我怕!”春節走親戚,孩子不叫人不願拜年,怎麼辦?

這主要還是需要每一次的爸爸媽媽的配合,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孩子領悟到家庭成員人物關係結構。

至於讓孩子(甚至家長)都特別頭疼的“來來來,孩子給大家表演一個”這樣的事情,孩子自己樂意去回應還好。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都是拒絕的。


“媽媽,我怕!”春節走親戚,孩子不叫人不願拜年,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的“相對比”的壞習慣,千萬別給孩子貼標籤“說孩子膽小、不愛在人多的地方表現自己啊……”甚至有的還會責怪孩子,強迫TA上場。

春節禮儀救急:做好基本禮儀,拯救“沒禮貌”

實際上,我們不應該給孩子捆綁太多的標籤,束縛孩子的自由發展。

因為孩子還幼小,總免不了一些孩子有童言無忌的時候,偶爾會有不聽話、不順從的時候。

這時,千萬別急,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孩子會說場面話、會察言觀色,但可以教給他基本的禮數和規矩。

只要教孩子學會一些“基本的禮儀”,就算是特別懂事、聽話的孩子了,而且還會被長輩輪番誇讚。

餐桌禮儀:

①人還沒坐滿,不要著急動筷子。

②不要把好吃的全放在自己面前,要和大家一起品嚐分享。

③吃飯不要吧唧嘴,不要把湯、菜撒的到處都是。

做客禮儀:

①去別人家做客,進門先換鞋。

②在別人家,千萬不要翻抽屜、包,不要躥進別人的臥室。

③對於別人的熱情招待,要學會說“謝謝”。

最後,叮噹提醒各位家長:如果孩子表現很熱情友好,要及時給予孩子讚賞!而且一定要及時,越及時越容易形成習慣,讓他樂於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