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定了!山東要打造“泰山大生態帶” 涉及濟南泰安萊蕪

定了!山東要打造“泰山大生態帶” 涉及濟南泰安萊蕪

齊魯網5月21日訊 5月21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網站獲悉,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指出,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涉及的濟南、泰安、萊蕪三市,劃分為泰山生態區、大汶河—東平湖生態區和小清河生態區三個片區,統籌協調、各有側重地安排地質環境、土地整治、水環境、生物多樣性和監管能力建設等5大類工程,形成“一山兩水、兩域一線”(泰山、大汶河、小清河,淮河流域、黃河流域和交通幹線)總體佈局。

泰山生態區以生物多樣性恢復和地質災害防治為主。涵蓋泰安市泰山區、岱嶽區北部、高新區和濟南市歷城區南部,面積1050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峰、泰山森林公園、黃前水庫、安家林水庫和大河水庫等。該區主要保護修復任務為劃定山體保護紅線,制定山體保護規劃,保護山體自然形態和生態景觀,強化山體的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能力,增強雨水下滲功能。完成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章建築清理,加大水源保護力度。

大汶河—東平湖生態區以水生態環境和礦山生態環境修復、保護以及土地保護為主。涵蓋萊蕪市萊城區、鋼城區、高新區,泰安市岱嶽區南部、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等,面積9700平方公里,包括泰山西麓、徂徠山森林公園、蓮花山、三平山,以及瀛汶河、牟汶河、柴汶河、大汶河、東平湖、雪野水庫等。該區主要保護修復任務為恢復受損礦山生態環境,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實施採礦塌陷地治理工程,完成礦山廢棄工礦地治理,強化土地整理工作,加強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與地質遺蹟保護,完成大汶河水體生態修復及人工溼地建設工程、東平湖水源地保護工程,完善“治用保”治汙體系,試點建設“收轉用”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

小清河生態區以泉域生態修復保護和破損山體修復為主。涵蓋濟南市歷城區北部、歷下區、市中區、高新區、長清區、平陰縣,面積2750平方公里,包括五峰山、玉符河、錦繡川、錦陽川、錦雲川、臥虎山水庫等。該區主要保護修復任務為:完成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強化土地整理工作,強化山體的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能力,增強雨水下滲功能。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章建築清理,加大水源保護力度。

到2020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7%

東平湖湖南斷面、湖北斷面水質均達到Ⅲ類標準

《意見》指出,按照國家確定的工程績效目標要求,到2020年,水環境保護治理方面,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7%,東平湖湖南斷面、湖北斷面水質均達到Ⅲ類標準,大汶河王臺大橋斷面、大汶河賀小莊斷面、玉符河臥虎山水庫斷面、小清河睦裡莊斷面、牟汶河寨子河橋斷面水質均達到Ⅲ類標準,小清河辛豐莊斷面水質達到Ⅴ類標準,瀛汶河徐家汶斷面水質達到Ⅳ類標準。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整治方面,完成採煤塌陷地治理面積13151.12公頃,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3038公頃,完成礦山採空區綜合治理425278立方米,完成廢棄礦井治理87眼,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工程22個,實施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蹟保護352.08平方千米,實施土地整治面積26442.12公頃,新增耕地面積3040.49公頃。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方面,新增溼地面積724公頃,城市建成區無黑臭水體,城鎮集中式飲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工程建設期限為2018—2020年,計劃分三期實施,每年實施一期。

嚴禁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

嚴肅核查處理違法違規行為

實施意見要求,要健全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機制,工程區域內各級政府要嚴格遵守國家和省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有關規定,加強對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區域和已經出現突出問題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域的監督管控,嚴禁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嚴肅核查處理違法違規行為。支持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創新生態保護激勵約束機制,實行獎優罰劣。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優先在工程區域內安排土地整治項目。

創新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繼續落實好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加大省級對跨區域重要河流水源地、城鎮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以及南水北調東線重點水源保護區所在縣(市、區)的補償力度。健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實施差異補償,形成省級引導、上下游相互監督、地區間橫向補償的流域環境保護激勵機制。

落實河長制管理制度機制

嚴格控制涉河建設項目,完善市、縣流域水汙染排放標準體系

落實河長制管理制度機制,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有關部署要求,完善工作體制機制。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和《山東省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嚴格控制涉河建設項目,完善市、縣流域水汙染排放標準體系,控制農業面源和養殖汙染。編制三年生態清潔小流域專項建設方案,實施溼地保護修復工程,推進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

完善生態環境執法問責機制,落實《山東省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試行)》,執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建立健全條塊結合、各司其職、權責明確、保障有力、權威高效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落實《山東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完善山東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環保執法檢查、監察和督察力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失職瀆職及不作為、亂作為問題進行問責。

加快構建生態保護修復機制。探索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新模式,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地產開發、養老療養、旅遊、養殖、種植等產業業態融合發展。加強水資源保護,嚴禁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設置排汙口,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項目,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汙染物的項目。鼓勵發展專業化、規模化城市汙水處理企業。大力開展增林擴綠,採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蓋率。有序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抓好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加強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程區域內省以上溼地公園率先探索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擴大溼地面積,改善溼地生態質量,推進溼地可持續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