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必於藝術 上功力欠缺,節外生枝,而以畫外之物為彌補掩飾之計。殊不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否則直如照相器,千篇一 律,人云亦云,何貴乎人邪?何重乎藝術邪?所貴乎藝術者,即在陶寫性靈,發表個性與其感想。而文人又其個性優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養品格,迥出 於庸眾之上,故其於藝術也,所發表抒寫者,自能引人人勝,悠然起澹遠幽微之思,而脫離一切塵垢之念。然則觀文人之畫,識文人之趣味,感文人之感者,雖關於 藝術之觀念淺深不同,而多少必含有文人之思想;否則如走馬看花,渾淪吐棗,蓋此謂此心同、此理同之故耳。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世俗之所謂文人畫,以為藝術不甚考究,形體不正確,失畫家之規矩,任意塗抹,以醜怪為能,以荒率為美;專家視為野狐禪,流俗從而非笑,文人畫遂不能見賞於 人。而進退趨蹌,動中繩墨,彩色鮮麗,搔首弄姿者,目為上乘。雖然,陽春白雪,曲高寡和,文人畫之不見賞流俗,正可見其格調之高耳。

夫文人畫,又豈僅以醜怪荒率為事邪?曠觀古今文人之畫,其格局何等謹嚴,意匠何等精密,下筆何等矜慎,立論何等幽微,學養何等深醇,豈粗心浮氣輕妄之輩所能 望其肩背哉!但文人畫首重精神,不貴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優美者,仍不失為文人畫。文人畫中固亦有醜怪荒率者,所謂寧樸毋華,寧拙毋巧;寧醜怪,毋 妖好;寧荒率,毋工整。純任天真,不假修飾,正足以發揮個性,振起獨立之精神,力矯軟美取姿、塗脂抹粉之態,以保其可遠觀、不可近玩之品格。故謝赫六法, 首重氣韻,次言骨法用筆,即其開宗明義,立定基礎,為當門之棒喝。至於因物賦形,隨類傅彩,傳摹移寫等,不過入學之法門,藝術造形之方便,入聖超凡之借 徑,未可拘泥於此者也。

蓋嘗論之,東坡詩云:“論畫貴形似,見與兒童鄰。”乃玄妙之談耳。若夫初學,舍形似而騖高遠,空言上達,而不下學,則何山川鳥獸草木之別哉?僅拘拘於形似,而形式之外,別無可取,則照相之類也;人之技能又豈可與照相器具藥水並論邪?即以照相而論,雖專任物質,而其擇物配景,亦猶有意匠寓乎其中,使有合乎繪畫之理想與趣味。何況純潔高尚之藝術,而以吾人之性靈感想所發揮者邪?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文人畫有何奇哉?不過發揮其性靈與感想而已。試問文人之事何事邪?無 非文辭詩賦而已。文辭詩賦之材料,無非山川草木、禽獸蟲魚及尋常目所接觸之物而已。其所感想,無非人情世故、古往今來之變遷而已。試問畫家所畫之材料,是 否與文人同?若與之同,則文人以其材料寄託其人情事故、古往今來之感想,則畫也謂之文亦可,謂之畫亦可。而山川草木、禽獸蟲魚、尋常目所接觸之物,信手拈 來,頭頭是道。譬如耳目鼻舌,筆墨也;聲色臭味者,山川鳥獸蟲魚,尋常目所接觸之物也。而所以能視聽言動觸發者,乃人之精神所主司運用也。文人既有此精 神,不過假外界之物質以運用之,豈不徹幽人微、無往而不可邪?雖然,耳目鼻舌之具有所妨礙,則視聽言動不能自由,故藝術不能不習練。文人之感想性格各有不 同,而藝術習練之程度有等差,此其所以異耳。

今有畫如此,執塗之人而使觀之,則但見其有 樹、有山、有水,有橋樑、屋宇而已。進而言之,樹之遠近、山水之起伏來去、橋樑屋宇之位置,儼然有所會也;若夫畫之流派、畫之格局、畫之意境、畫之趣味, 則茫然矣。何也?以其無畫之觀念,無畫之研究,無畫之感想。故文人不必皆能畫,畫家不必皆能文。以文人之畫而使文人觀之,尚有所閡,何況乎非文人邪?以畫 家之畫,使畫家觀之,則庶幾無所閡,而宗派系統之差,或尚有未能愜然者。以文人之畫而使畫家觀之,雖或引繩排根,旋議其後,而其獨到之處,固不能不俯首 者。若以畫家之畫與文人之畫,執塗之人使觀之,或無所擇別,或反以為文人畫不若畫家之畫也。嗚呼!喜工整而惡荒率,喜華麗而惡質樸,喜軟美而惡瘦硬,喜細 致而惡簡渾,喜濃縟而惡雅澹,此常人之情也。

藝術之勝境,豈僅以表相而定之哉?若夫以纖弱為娟秀,以粗獷為蒼渾,以板滯為沉厚,以淺薄為淡遠,又比比皆是也。舍氣韻骨法之不求,而斤斤於此者,蓋不達乎文入畫之旨耳。

文人畫由來久矣,自漢時蔡邕、張衡輩,皆以畫名。雖未睹其畫之如何,固已載諸史籍。六朝莊老學說盛行,當時之文人,含有超世界之思想,欲脫離物質之束縛,發 揮自由之情致,寄託於高曠清靜之境。如宗炳、王微其人者,以山水露頭角,表示其思想與人格,故兩家皆有畫論。東坡有題宗炳畫之詩,足見其文人思想之契合 矣。王虞,王羲之、獻之一家,則皆旗幟鮮明。漸漸發展,至唐之王維、張洽、王宰、鄭虔輩,更蔚然成一代之風,而唐王維又推為南宗之祖。當時詩歌論說,皆與 畫有密切之關係。流風所被,歷宋元明清,綿綿不絕,其苦心孤詣蓋可從想矣。

南北兩宋,文 運最隆,文家、詩家、詞家彬彬輩出,思想最為發達,故繪畫一道亦隨之應運而興,各極其能。歐陽永叔、梅聖俞、蘇東坡、黃山谷,對於繪畫皆有題詠,皆能領 略;司馬君實、王介甫、朱考亭,在畫史上皆有名。足見當時文人思想與繪畫極相契合。華光和尚之墨梅、文與可之墨竹,皆於是時表見。梅與竹不過花卉之一種。墨梅之法自昔無所聞,墨竹相傳在唐時已有之。張璪、張立、孫位有墨跡;南唐後主之鐵鉤鎖、金錯刀,固已變從來之法。至文湖州竹派,開元明之法門,當時東坡 識其妙趣。文人畫不僅形於山水,無物不可寓文人之興味也明矣。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且畫法與書法相通,能書者 大抵能畫,故古今書畫兼長者,多畫中筆法與書無以異也。宋龔開論畫雲:“人言墨鬼為戲筆,是大不然。此乃書家之草聖也,豈有不善真書而能作草者?”陸探微 因王獻之有一筆書,遂創一筆畫。趙昂論畫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又趙子昂問畫道於錢舜舉:“何以稱士 氣?”答曰:“隸體耳。畫史能辨之,即可無翼而飛。不爾便落邪道,愈工愈遠。”柯九思論畫竹:“寫竹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撒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南唐後主用金錯書法畫竹。可見文人畫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書 法於畫法,使畫中更覺不簡單。非僅畫之範圖內用功便可了事,尚須從他種方面研究,始能出色。故宋元明清文人畫頗佔勢力,蓋其有各種素養、各種學問湊合得 來。即遠而言之,蔡邕、王廙、羲、獻,皆以書家而兼畫家者也。

倪雲林自論畫雲:“僕之所 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又論畫竹雲:“餘畫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是與非。”吳仲圭論畫雲:“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餘, 適一時之興趣。”由是觀之,可以想見文人畫之旨趣,與東坡若合符節。元之四大家,皆品格高尚,學問淵博,故其畫上繼荊、關、董、巨,下開明、清諸家法門。四王、吳、惲,都從四大家出。其畫皆非不形似,格法精備,何嘗牽強不周到,不完足?即雲林不求形似,其畫樹何嘗不似樹,畫石何嘗不似石?所謂不求形似者,其精神不專注於形似,如畫工之鉤心鬥角,惟形之是求耳。其用筆時,另有一種意思,另有一種寄託,不斤斤然刻舟求劍,自然天機流暢耳。且文人畫不求形似,正是畫之進步。何以言之?吾 以淺近取譬。今有人初學畫時,欲求形似而不能,久之則漸似矣,久之則愈似矣。後以所見物體記熟於胸中,則任意畫之,無不形似,不必處處描寫,自能得心應 手,與之契合。蓋其神情超於物體之外,而寓其神情於物象之中,無他,蓋得其主要之點故也。庖丁解牛,中其肯綮,迎刃而解,離形得似:妙合自然。其主要之點 為何?所謂象徵 Symbol是也。

徵諸歷史之經過,漢以前之畫甚難見;三代鐘鼎之圖案與文字,不過物象之符記,然而近似矣。文字亦若畫,而不得謂之畫。漢之石畫,古拙樸魯,較三代則又近似矣。六朝造象,則面目衣紋,儼然畫家法度,此但見於刻石者也。

若紙本縑素,則必彩色工麗,六朝進於漢魏,隋唐進於六朝,人意之求工,亦自然之趨勢。而求工之一轉,則必有草草數筆而攝全神者。宗炳、陸探微之有一筆畫.蓋此意歟?宋人工麗,可謂極矣。如黃筌、徐熙、滕昌祜、易元吉輩,皆寫生能手。而東坡、文與可,極不以形似立論。人心之思想,無不求進;進於實質,而無可迴旋,無寧求於空虛,以提揭乎實質之為愈也。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以一人之作畫而言,經過形似之階級,必現不形似之手腕。其不形似者,忘乎筌蹄,遊於天倪之謂也。西洋畫可謂形似極矣!自十九世紀以來,以科學之理研究光色,其於物象體驗人微。

而近來之後印象派,乃反其道而行之,不重客體,專任主觀。立體派、未來派、表現派,聯翩演出,其思想之轉變,亦足見形似之不是盡藝術之長,而不能不別有所求矣。或又謂文人畫過於深微奧妙,使世人不易領會,何不稍卑其格,期於普及耶?此 正如欲盡改中國之文辭以俯就白話,強已能言語之童而學呱呱嬰兒之泣,其可乎?欲求文人畫之普及,先須於其思想品格之陶冶;世人之觀念,引之使高,以求接近 文人之趣味,則文人之畫自能領會,自能享樂。不求其本而齊其末,則文人畫終流於工匠之一途,而文人畫之特質掃地矣。若以適俗應用而言,則別有工匠之畫在, 又何必以文人而降格越俎耶?

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謂感情移入,近世美學家所推論,視為重要者,蓋此之謂也歟?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冬蔬圖》陳師曾作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詩書畫印”才擅四絕的陳師曾(衡恪)先生,天不假年,僅四十八歲便因病歸了道山。其實他也並非得了什麼不治之症,而是因繼母俞夫人病故,他於京奔喪至金陵,勞累哀悴,得了傷寒,竟一病不起。過去人的生命似不如今人的金貴,醫學也遠不及今天的昌明,所以小毛小病一不留神,或是遭遇了庸醫什麼的都會致命。民國文人中,如劉師培、黃侃、劉半農等,均因病沒活過五十便走了。難怪古人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哪像今天——“人生九十多來兮”。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一生僅得四十多年的陳師曾先生,於金石書畫上卻作出了了不起的貢獻。這也是今人所難以企及的,現在從事藝術的才子,四十八歲也許只能算剛過了“喝奶期”吧。而陳師曾四十多歲在北大等高校講授的《中國繪畫史》,後整理成書,即成了中國繪畫史研究上的一本開山之作,以後的同類著作皆以它為藍本,而欲在材料或見識上勝出它的卻極少。故梁啟超讚賞他有“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之語。另外,在對傳統文人畫價值的闡釋與維護上,陳師曾也有篳路藍縷之功。上世紀20年代初,他率先將東京美術學校教授大村西崖的《文人畫之復興》一卷譯成中文,並附上自己撰寫的《文人畫之價值》,合刊成《文人畫之研究》一書。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梅蘭水仙菊》陳師曾作

陳師曾歸結文人畫要有“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四要素,並歸結道,“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從此,文人畫成了有別於宮廷畫、學院派畫之外的重要“一枝”。著名翻譯家、美術史論家傅雷先生多年之後在評論陳師曾和吳昌碩時說:“這兩位在把中國繪畫從畫院派的頹廢風氣中挽救出來這一點上,曾盡了值得讚頌的功勞。”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我們說起齊白石的衰年變法、終成一代大師時,總要提到有陳師曾的引薦之功。因為當時齊白石初到北京,在琉璃廠掛牌刻印,其畫也稍拘泥,所謂“流落京華無人識”。正是陳師曾的發現,主動尋訪晤談,不想一見如故,遂成莫逆之交。後來齊白石走出一條大寫意文人畫的成功之路,也是得自於陳師曾的建議和鼓勵。這個毋庸諱言,齊白石自己就曾多次在回憶自述中提及並表示“難忘”和“感謝”之辭,齊在《題陳師曾畫》也有詩寫道:“君我兩個人,結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貴。牛鬼與蛇神,常從胸底會。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白石老人這裡一句“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傳播甚廣,讓人感覺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意思。其實,陳師曾結識齊白石時自己已經四十二歲了,往後的生命也沒幾年,相對說他受齊白石的影響已很小,而齊白石受他的影響卻非常大,不光是畫,即便篆刻,陳師曾也曾勸齊白石不必模仿《飛鴻堂印譜》、《小石山房印譜》等,而應以漢磚刀法入印,“去雕琢,絕摹仿”,自闢道路,才可成為一代篆刻大家。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墨竹》陳師曾作

要論陳師曾自己的印章,雖未受齊白石的影響,但受吳昌碩的影響卻是毫無疑問的。陳師曾有一齋名“染倉室”,即因吳昌碩有“倉碩、倉石”之別號所“染”者,吳倉碩也。據馬國權《近代印人傳》記載,陳師曾治印初由黃易、奚岡、趙之謙入手,後轉喜缶翁印風而師之,得吳氏鈍刀入石之妙,出奇造意,拙中見巧。他的好友、書畫金石家姚茫父論其印曰:“師曾印學導源於吳缶翁,氾濫於漢銅,旁求於鼎彝,縱橫於磚瓦匋文,蓋近代印人之最博者。又不張門戶,不自矜秘。”儘管我們今天來看陳師曾的印章,古樸蒼莽者得缶廬風格最多,但其深厚的傳統功夫依然可見,秦私漢官、封泥、元押等印風,均自然體現於其創作之中。而且他的印,自然率真,書意淳厚,如“朽者”、“姚華”等,那方介於楷隸之間的朱文“師曾畫佛之記”,雖以今體字入印,但並無現代裝飾之態,刀筆之間,古趣盎然。我想,若假以時日,陳師曾先生徹底擺脫缶廬印風,走出自己也是完全可能,何況他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齊白石曾記述道:“吾友師曾,篆刻之道師缶廬,惟朱文之拙能肖其神,自謂學缶廬稍得之,故以染倉銘其室。學無二心,知者於篆中可能見之矣。予獨知師曾在戊午(一九一八)己未(一九一九)之間漸遠缶廬。周大烈亦語予曰:觀師曾畫用印,戊午以前師缶廬作,以後之刀法篆勢漸遠缶廬,蒼勁超雅,遠勝漢之鑄鐵,亦非前代之削做。”陳師曾卒於一九二三年,戊午之後雖竭力想遠離缶廬,然畢竟來日無多,為時間所限矣。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花鳥四條屏》陳師曾作

這裡提到的“周大烈”,在陳師曾的印譜中出現甚多,諸如“周大烈字印昆”、“周印昆讀碑記”、“周大烈所藏金石刻辭”等。關於周大烈,今人知之已甚少,故不妨簡介幾句。我們都知道陳師曾出身名門,祖父陳寶箴、父親陳三立、兄弟陳寅恪都是才冠一時的大名人。南社詩人沈禹鍾《印人雜詠》有詩詠之:“名父文章一代宗,清芬踵武有遺風。才高不薄雕蟲技,細處功夫與道通。”陳師曾雖老家江西義寧(今修水),但因祖父任湖南巡撫,父親一家都遷於湘。陳師曾即出生於斯,自小也在湖南入學。據陳三立《長男衡恪狀》說,陳衡恪兒時隨祖父“識字,說訓詁”,“七至十歲,能作擘窠書,間作丹青,綴小文斷句。”可見陳衡恪少時就顯示出極高的天賦。十四歲,在湖南長沙與著名書畫家胡沁園王湘綺相識,常以國畫請教。而與陳三立友善交好的湘潭名師周大烈,也受聘於陳家,日課陳師曾、陳寅恪兄弟。周大烈字印昆,不僅於文學詩詞有造詣,還精於金石書畫之鑑賞。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家、寫過名篇《落花生》的許地山,即是周大烈的女婿。後周大烈隱居北京香山,與陳師曾一直有詩詞唱還之交往,陳師曾繪製過《姜白石詞意冊》十二幀,每幅皆有周大烈的題詩。周大烈曾評價弟子陳師曾耽於書畫,於詩詞卻不甚精,但多以意為之。這也是陳師曾自己所謂的“生平所能,畫為上,而蘭竹為尤。刻印次之,詩詞又次之”。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牡丹圖》陳師曾作

還有一位與陳師曾關係密切的大名家不得不說,那就是魯迅了。陳師曾早在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學堂,就和魯迅同學,後來赴日本弘文學院,又與魯迅朝夕相處。回國後彼此都於別處幹了幾年,等到蔡元培組閣的北京教育部成立,他們又聚在一起共事了。在五四前的那一段時期,“陳師曾”大概是魯迅日記中出現最頻繁的名字之一,他們趣味相投,時常在一起逛琉璃廠,談論金石,互贈書畫碑拓等。當然,陳師曾也為魯迅刻過多方印章,如今尚保存在魯迅博物館的就有“周樹”、“會稽周氏收藏”、“會稽周氏”、“俟堂”等印五六枚。自然因魯迅的關係,師曾也為魯迅之弟周作人刻過印。魯迅雖為文學家,但他的藝術眼光非常獨到與苛求,一般作品即便是名家大師也很難入他的法眼。然而,魯迅對陳師曾的書畫印章一直頗為看重,且讚賞有加。早年魯迅出版的《域外小說集》以及《會稽郡故事雜集》,封面題簽都請陳師曾書寫。後陳師曾故世,故宮博物院編《師曾遺墨》共十集,分集出版,前後歷時兩年,魯迅均隨出隨買,一一記錄,可見他與師曾情誼之深厚。一九三三年魯迅與鄭振鐸合編《北平箋譜》,於序中魯迅談起陳師曾的畫,也是同樣不吝讚詞:“及中華民國立,義寧陳君師曾入北京,初為鐫銅者作墨合,鎮紙畫稿,俾其雕鏤;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復廓其技幹箋紙,才華蓬勃,筆簡意饒,且又顧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詩箋乃開一新境。”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山水軸》陳師曾作

不光魯迅,周作人對陳衡恪也有很高的評價。譬如陳師曾創作於一九一五年的《北京風俗人物畫》,最先以速寫漫畫的形式,繪出了當時不為人畫的社會底層的民間生活,後被稱為中國漫畫的開創者。周作人於是在《陳師曾的風俗畫》一文中有這樣幾句:“陳師曾的畫世上已有定評,我們外行沒有什麼意見可說。在時間上他的畫是上承吳昌碩,下接齊白石,卻比二人似乎要高一等,因為是有書卷氣。”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周氏兄弟是文人學者,他們對藝術家的評判,往往更注重的是學問和思想,陳師曾對文人書畫、印章都有自己的認識,能領風氣之先,我想,這也是周氏兄弟之所以要“高看一等”的主要因素之一。


陳師曾作品欣賞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陳師曾文人畫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