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前輩告訴你練武術練什麼拳最好

時代賦予武術的,他應該具有三大功效。第一是他的實用性。第二是他的健康身心的作用。第三是他的娛樂和博彩作用。我為什麼把實用性放在第一位呢?因為我是站在繼承的角度談這個問題的。

從團結大多數武林同道的角度來說,“拳都是好拳,只是在於練的人如何”,如果站在學術研究的角度,也確是有優劣之分的。孰優孰劣?不是憑你某人來說的,他需要有一把尺度去衡量。(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用一把怎樣的尺子哪?常言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覺得最好還是來個“必較法”。

第一武術是打人的藝術。首先就是看他的實用性能。如果不能應用到實戰當中去,可以把他叫做體操,或者其他的什麼“舞”,而絕不能稱其謂“武術”。說到實用性,就有一個

怎樣實用的問題,也就是適合在什麼情況下使用的問題。因為目的不同,就造就了遊戲規則的不同,規則的不同,就會造成技術體系的不同,不同的技術體系就適用於不同的場合。

前輩告訴你練武術練什麼拳最好

1、如果是為了適合於古代上戰場?那麼軍旅武術的目的就是殺戮征伐。這樣軍旅武術就需要技術簡單而且實用,並且是以長兵為主,輔以短兵,徒手幾乎是沒有用的。同時,不是以突出個人技術為主,主要是戰陣操法,突出的是集體的力量,是團隊的配合。它的訓練內容包括:個人基本功的訓練。包括體力體能和個人技術(基本動作,也就是單操的訓練)

2、二人的對抗訓練,主要是長槍的對抗訓練,短刀盾牌手是輔助於用長槍者的。包括固定的進退的套路和散開對抗兩種。

3、戰陣的對抗練習。主要是長、短兵的配合衝殺和戰陣隊形的變換,主要是訓練奇正相生、奇正互變,“長兵短用”和“短兵長用”的配合變化。不光格鬥的技術和別人不同,甚至於吃飯都和普通人也是不同的。分為文吃和武吃兩種。文吃和平常人吃飯一樣。如果要上陣了,則是武吃法,怎麼個武吃呢?就是將生米(或生麥子)和生豆子按一定的比例,摻在一起,在大鍋裡用開水一滾,半生不熟就打出來,倒到笸籮裡,讓士兵抓著吃,而且要規定時間,基本就是囫圇半塊的硬吞下去,這樣打一天仗不吃不喝,也能撐得下來。如果這一仗沒有打得起來,就要操練一天,要不胃漲得難受。

4、如果是為了適合於遊俠、響馬、走鏢、護院的這些江湖人物的拼殺和街頭毆鬥或者官差辦案?他的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消滅對手或者抓捕對手。這樣的武術就需要技術實用而且全面,是以短兵為主,輔以長兵和徒手的拳腳。同時,他是以突出個人技術的好壞為主。為什麼能?短兵比長兵不顯眼,不張揚,攜帶方便,利於隱藏,不可能扛著根大槍滿街溜達,一般都是佩刀挎劍。好像現在警察和野戰部隊的配備不一樣,都是配備小手槍,而不是佩帶長槍一樣,就是因為目的不同。(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這些江湖人物也不是隨便就要制人於死地,主要是套交情,說道理,實在不行了,才動手。動手是以一對一或者一人對多人為主,多數情況下目的是為了制人,也非是為了殺戮,這就需要技術水平要高而且要全面。官差辦案,多數是以多勝少或者是突然襲擊。綜上所述,他們既要有軍旅武術的殺戮的技術,又要制人而不要人命的徒手拳腳技術。

這也就是為什麼董公以四尺二寸八卦刀和李存義以“單刀李”而著名的原因。民間傳說八卦掌是以刀法化拳法,形意拳是以槍法化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於受武俠小說或電影的影響,動即就有“空手入白刃”的說法和鏡頭,我覺得,沒有傢伙沒有辦法,拼命的時候,脫件衣服也是好的。我想有句話叫做“槍對槍,刀對刀”說明了“空手入白刃等於自殺”這個淺顯的道理。徒手進刀,徒手進槍,那只是時先編排好的套路,千萬不要當真。

說到長短兵的用法,順便說幾句,不要說“空手入白刃”,便是短刀進長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前老拳師說“長打短,硬打軟,快打齊”,所以又有“短無勝長之理”的說法。這就是要有“短兵長用之法”的原因,另外,事物都是辯證的,也不是說短兵就不能進長兵,短進長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打法上稱作“打殺”。在張氏八卦掌中,則為“打橋之法”。“打橋”絕不是“搭橋”,徒手實戰中也沒有人跟你先搭上手再戰的道理,所以張氏八卦掌中徒手之八種截法,即“推託領帶搬扣截攔”皆是“打橋之法”與此理一般無二。長兵進短兵,根本就不需要考慮截法,直接扎就行了,這就是張氏八卦掌徒手中之八種進法,即“削掖踏撞抖穿摔劈”。如果一旦失手,被人短兵進入則需要知道

前輩告訴你練武術練什麼拳最好

“長兵短用之法”和“擼槍”去輔助,這在張氏八卦掌中的“中節攔梢節擊或者根節攔梢節擊”和“回手如鉤杆”的道理是一至的。因為“短無勝長之理”所以就有“短兵長用之法”輔助,如果一旦失手,被人短兵進入還需要“長兵短用之法”去輔助。他們是相輔相成的,莫要偏頗。

5、如果是為了適合於擂臺競技?自古就有私人擂臺和官辦擂臺之分。私人擂臺一般包括私下裡比武較量和解決個人紛爭;官辦擂臺一般有選拔人才和“遊場”。“遊場”就好像是現在的體育比賽,他的目的是為了娛樂和博彩(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要達到這樣的一些目的,一般都是點到為止或者用規則限定,比如不準打哪裡,不準用什麼樣的手法等等,主要是為了保護“運動員”的安全。比賽長短兵也都是穿戴鎧甲,兵器上包上布,布里裹上面花,沾上墨,以點數的多少和倒地分勝負,與現代體育競技的規則極其相似。這些東西都限制了人們技術的運用,好多動作和手法用不上或者不讓使用,這樣就需要參加的人員體力要好,要有力氣,

技術方面相對全面。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傳統武術不適合上擂臺的原因。如果能夠達到以上三個目的的,儘管規則不一樣,目的不一樣,使用的場合不一樣,皆說明他是有實用性。

第二經過多久的訓練能夠消滅對手?如果武術有這些實用性,在這一前提下,那麼還有一個訓練的時間長短的問題。在同樣的實用目的下,同樣的經濟條件下,同樣的訓練強度,哪一個能夠運用的早,哪一個能出的成績好,就說明哪一個拳種更優秀。

第三通過武術的練習,看他能否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就是看他的訓練方式是否科學,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他是以犧牲人體健康為代價達到上述目的的呢?還是在基本不損害人體健康的情況下達到上述目的的?還是在達到上述目的的同時,對人體的健康還有好處?我想這也是鑑定一個拳種優劣的方面。

由於時代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各拳種發展的方向也就不同,我想中國各拳種之中能夠同時具備以上三點的,恐怕不多。(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這就是為什麼自清朝中葉至民國初期,眾多的拳家走向大融合的綜合之路。如:董海川與劉奇蘭、郭雲深三位先生的交流,開創了形意拳、八卦掌融合之路,由李存義、張佔魁二先生,開始實踐將形意拳和八卦掌這兩個優秀拳種合二為一。至孫祿堂先生已經完成了太極形意八卦三拳合一的理論和實踐。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職業,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目的,應該按照自己的不同需要,去選擇適合自己目的的武術那才是最好的。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前輩告訴你練武術練什麼拳最好

前輩告訴你練武術練什麼拳最好

前輩告訴你練武術練什麼拳最好

前輩告訴你練武術練什麼拳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