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屏,彝族人有句俗話:“有嘴不會唱,白活在世上有腳不能跳,俏也無人要”;在石屏,湖光濃似海,山雲映水間,萋萋木棧道,荷葉香浮現,海菜腔明亮,煙盒舞蹁躚;在石屏,遠離城市的紛擾與喧囂,享受最新鮮的空氣,感受最淳樸的民風,認識最好客的村民,欣賞最原生態的歌舞。
歌舞有情
石屏縣是著名的“歌舞之鄉”,同時也是彝族花腰歌舞、海菜腔、煙盒舞的發源地。
花腰歌舞
在石屏北部山區,彝族分為兩個支系:花腰(尼蘇人)和三道紅。花腰,是雲南彝族的一支系又稱尼蘇人,花腰並不是這一彝族支系的自稱,是他稱。因婦女們的服飾色彩豔麗,精美大方,她們被親切地稱為“花腰彝族”,俗稱花腰彝。而花腰歌舞,就是這一支系自己獨創的歌曲和舞蹈。
海菜腔
海菜腔,發源於湖畔羅色灣等彝族村寨,因湖中的一種名叫“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它是石屏彝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造的,是石屏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其歷史久遠且廣為流傳。
煙盒舞
煙盒舞又稱“跳弦”、“壟傯”等,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區,元明時期趨於成熟,清代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製或木製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
百年傳承
花腰歌舞、煙盒舞、海菜腔是
石屏縣傳統的歌舞表演
而傳習所作為傳統技藝傳播的平臺
在向人們展示花腰歌舞、煙盒舞的同時
也將這些傳統表演延續下來
李懷福李懷秀非遺傳習所
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是保護傳承,宣傳展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煙盒舞、海菜腔、花腰歌舞等優秀民族民間歌舞文化的公益性群眾組織,由國家一級演員,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首位“原生態唱法”金獎獲得者李懷秀、李懷福領銜創辦,聯合國家級省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昆明藝術職業學院、石屏縣文化館、石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負責傳承工作的策劃、組織和實踐。
李懷福李懷秀非遺傳習所作為花腰歌舞、煙盒舞、四弦等傳統技藝展示的平臺,更是傳播的重要渠道。目前,石屏共有2所非遺傳習所,主要展示和傳授的傳統音樂歌舞為“海菜腔”“四弦彈跳”“唱三拍”“花腰歌舞”等。
對於優秀的民族文化的傳承
我們每個石屏兒女都應該
參與其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傳承的路還很長
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在繼承傳統歌舞表演的同時
我們還應該發展創新出
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特徵的作品
做到承上啟下,傳承創新
讓我們的民族文化
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留下點點印記。
來源丨魅力石屏
閱讀更多 微動雲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