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论语》求知|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原文】

2·19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求知|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注解】

(1)哀公:杨伯峻:鲁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哀”是其谥号。

(2)对曰:杨伯峻:《论语》的行文体例,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这里孔子答复鲁君之问,所以用“孔子对曰”。

(3)举直错诸枉:杨伯峻:“错”有放置的意思,也有废置的意思。一般人把它解为废置,说是“废置那些邪恶的人”(把“诸”字解为“众”)。这种解法与古汉语语法规律不相合。因为“枉”“直”是以虚代实的名词,古文中的“众”“诸”这类数量形容词,一般只放置在真正的实体词之上,不放在这种以虚代实的词之上。这一规律,南宋人孙季和便已明白。王应麟《因学纪闻》曾引他的话说:“若诸家解,何用二‘诸’字?”这二“诸”字只能看作“之于”的合音,“错”当“放置”解。“置之于枉”等于说“置之于枉人之上”,古代汉语“于”字之后的方位词有时可以省略。朱亦栋《论语札记》解此句不误。

钱穆:直,正直义。枉,邪曲义。举谓举而用之。错字有两解,一谓废置之,则当云举直错枉,举枉错直,似多两诸字。一说错乃加置其上义。诸,犹云之乎。举直加之乎枉之上则民服,举枉加之乎直之上则民不服。举措乃人君之大权,然举措有道,民之所服于君者,在道不在权。

一解:举,选拔。直,正直公平。错,通“措”,放置。枉,邪曲,不正直。


《论语》求知|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文:鲁哀公问:“要做些什么事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钱穆先生试译:鲁哀公问:“如何使民众服从?”孔子对道:“举用正直的,放置在邪曲的上面,民众便服了。举用邪曲的,放置在正直的上面,民众便不服了。”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无私之人,罢黜奸佞邪恶之人,百姓就会服从; 提拔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论语》求知|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求知】

我认为这一节主要是讲君主为政治民亲君子,远小人的道理。三代政治阶级对立森严,官吏选取上,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唯亲是举,不是德才为主。而孔子主张选官用吏当以贤用命。亲君子远小人,任人为贤才能得到天下的拥护,反之,天下易生变乱而难治。所以,此节孔子以“举直错诸枉”,即举用正直贤能人士,而罢黜邪曲奸佞之人,回应鲁哀公治民之问。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