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农村的“年”是这样过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春节,俗称过年。过年,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尤其是现在,随着观念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一些过年的习俗和习惯以及仪式都加以简化了,和传统的过年习俗相比,现在不用说城里,就是在农村,传统的“年”的味道也在逐渐淡化,很多传统的习俗都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变成遥远的记忆!但是,那种传统的“年味儿”还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也依然在一些乡村传承。

农村的“过年”,是从腊月三十即传统说法的“大年三十”早开始,重点是大年三十晚上,东北话叫“年午后晌”,尤其是围绕年夜饭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农村的“年”是这样过的


年三十早饭基本是吃面条,寓意,“顺顺当当,风调雨顺”。早饭后,进入“过年”的程序了。首先,老人和孩子都穿戴整齐,有条件的都尽量穿新衣服,颜色以鲜艳为主,以烘托节日气氛。各自分工准备中午和晚上的各项事情。老人主要负责教育孩子过年应注意的忌讳性语言。比如:食物用尽了不能说“没了”,要说“都来了”或“全了”。大蒜不能直接称呼“蒜”,要称呼“好儿”,吃饺子沾蒜要说“沾好儿”。“我要蒜”,要说“我要好儿”。如有不慎打破了器皿,不能说“打破、打坏”,要说“岁(碎)了”,岁岁平安之意,嘱咐完孩子,老人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在刀子,斧子,锥子,等利器上系上红线绳儿,用来冲戾气。剪子,要特殊处理。剪子口和剪子把都要用红绳儿绑牢,不能张开。除了菜刀面刀要用外,其余利器一概收纳起来,不能放在明处。剪子绑好后,放在炕头儿的炕席底下。

农村的“年”是这样过的


家庭主妇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主食要有年糕,年糕以夹生最好,寓意“年年高(糕)升(生)”,蒸馒头,馒头要发面,“大大发财”之意,蒸馒头时做出几个,鸡、鱼、龙的形状,寓意“大吉大利,年年有余,龙腾虎跃”这些主要是除夕夜“发纸”用作贡品。菜品除鸡、鱼外,一定要有豆腐,寓意“多福”。午饭,一定要有半生不熟的生米芯饭,初一早晨接着做熟,叫“接年饭”,寓意,上年的粮食吃不完。

成年男人则有两项工作,一是把牲畜家禽关进棚圈,备足草料。打扫院落,净水泼地。这点很重要,净水,当然不能是洗手等用过的水,要从井里新打上来的水泼洒地面,清扫干净。二是劈木柴,准备足够晚上“发纸”用的木劈柴。

农村的“年”是这样过的


过年的重头戏是除夕夜的“发纸”。接近午夜,由一家之主,组织男丁,在院子对着堂屋的正中,放上八仙桌,摆放贡品,鸡鸭鱼肉、烟酒糖茶一应俱全。然后点燃事先放在院子中央的劈柴,焚香烧纸祭祀天地。有念事先准备的祭文的,也有口头表述的,向天地神灵汇报上年工作,叩谢天地恩德,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完天地,祭祀各路神仙,凡是有门的门口,以及院子的东南西北祷告祭祀,撒酒、倒饺子和饺子汤,燃放鞭炮。

仪式进行完,撤掉贡品,八仙桌搬到屋里放到炕上,贡品有长辈象征性地尝尝,饺子端上桌,晚辈开始分别给长辈磕头拜年,礼毕,开始吃饺子。饺子里事先包上硬币,寓意“元宝”,谁先吃到元宝饺子,谁来年财运亨通!

农村的“年”是这样过的


吃完饺子,长辈可以休息,年轻人和孩子原则不能睡觉,称“守岁”。

大年初一,燃放鞭炮,驱赶羊群,迎接财神,然后,挨家挨户给长辈磕头拜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