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2018年4月24日至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江沿岸湖北、湖南兩省,登大壩、乘江船、進企業、訪村落⋯⋯實地考察調研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工作,並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把脈。

跨越6380公里,穿越數千年的時間長度,長江就這樣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我們除了驚歎自然的神奇,也要清楚地認識到,過度放縱的美不會長久。正如一江之水,不會因為放任不管就變得更加清澈。就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要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接受了《經濟》記者的專訪。

守護長江綠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為新時代保護長江自然生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總基調。

李佐軍表示,長江經濟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無疑是抓住了區域綠色發展的“牛鼻子”。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有利於加快形成與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培育新動能。

數千年來,長江見證了我國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佔據獨特地理位置的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為綜合國力的增長髮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既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也要提高戰略統籌能力、發揮規劃引導作用。”李佐軍介紹,依據經濟發展的梯度規律,完善產業佈局,充分發揮各區域的地方積極性,利用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實現地方化的發展。同時,鼓勵各地區間產業合作和經濟技術的交流,以推動長江經濟帶整體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

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必由之路。“探索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繞不開一個古老的難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關係的協調。”李佐軍說,在經濟發展新階段,長江經濟帶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原本人口密集、資源環境消耗多的長江經濟帶壓力倍增。長江經濟帶各省市若能處理好二者關係,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僅為本區域經濟增添了新動力,而且為其他區域起到了示範作用。

推進綠色發展

這組數據可顯示出長江流域的獨特優勢:目前長江年貨運量超過25億噸,約為密西西比河的4倍、萊茵河的10倍;水資源總量約佔全國的35%。它不僅哺育了沿江4億多人民,還通過調水工程惠及華北、蘇北等地區。

要推進綠色發展,需找準問題所在。李佐軍表示,長江流域地形多樣,地域跨度很大,產業齊全,環境汙染形式多樣,不僅存在大氣、水、土壤等汙染問題,而且存在白色、光、聲音等新型汙染。

據瞭解,長江沿岸除了分佈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以及上海、南京、儀徵等石油化工基地,還有著大大小小近40萬家化工企業。除了工業汙染,由於長江沿線城市人口密集,規模以上的排汙口有6000多個。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資源公告稱,全國非汙水排放總量785億噸,其中近400億噸排入長江。

“長江綠色發展必須著眼於整個流域、所有城鄉、所有產業,僅僅在部分區域、部分行業採取行動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必須對前述各種汙染採取統一的治理行動。”李佐軍如是說。

如何解決長江經濟帶的環境汙染問題,建設綠色生態長江?李佐軍提出,關鍵是要找到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的路徑:

一是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二是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投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三是通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招商引資,推進經濟發展;四是通過生態補償、碳交易、碳匯交易實現二者協同;五是通過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倒逼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六是通過改善生態環境,提升人力資本,促進經濟發展。

港口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節點,由於來往船舶和人員較多,港口及其周圍建築物多、機構多,因而汙染排放問題較為突出。為此,日前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就港口設施建設、沿岸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汙染控制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同時,李佐軍補充道,長江港口汙染治理應增強針對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一港一策”,綜合治理。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矛盾。李佐軍表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部分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投資,會對其他經濟投資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還會對那些汙染企業進行處罰。因此,一方面要強化二者協調的一面,另一方面,應儘可能處理好二者矛盾的一面。

為生態環境保駕護航

今年初始,環保部發布消息稱,中央環保督察已經完成了全國31個省區市全覆蓋行動,2018年將繼續加大環保約談等形式的督政工作,初步考慮對第一輪督察問題回頭看,圍繞大氣汙染、黑臭水體治理等工作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等。

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明確了中央環保督察下一步重點任務——要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環保督察向縱深發展。

這是中央層面首次明確提出,以環保督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結合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建設,這是否意味著中央環保督察將促進生態環保邁向綠色發展的新臺階?

李佐軍對這一說法表示肯定,他認為,在眾多環境數據持續向好的背後,中央環保督察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重大創新,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找問題,重履責,促整改,動真格⋯⋯中央環保督察把脈生態文明建設的癥結,指出了地方生態環境問題的病根。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治理上,期待中央環保督察對症下藥見療效。”

為了確保中央環保督察落到實處,李佐軍建議,環保督察的下一步,要向規範化、程序化和法治化方向推進,逐步進行完善。儘可能避免“一刀切”式的關停手段,分清不同情況,對合法合規運營企業提供相關保障,加強精準治理能力,減少行政手段帶來的負面影響。

未來在這場生態環境保護“持久戰”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綠色發展經驗將湧現出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將更好地協調起來。

釐清“五大關係”

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在於釐清“五大關係”,即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成為各界關注的話題,為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建設指明瞭方向。

曾幾何時,長江流域生態汙染問題嚴重,流域沿線的化工企業鱗次櫛比,非法碼頭、違章建制爭相偷排、偷放,長江水不再清澈,因此在頂層設計上,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要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巖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江流域水生態問題主要體現在功能性缺水、水生態系統功能的減弱兩大方面。“由於水質汙染,眾多水功能受到限制,尤其是沿江的生活用水受到極大的制約,不合理和過度的開發使用導致長江水生系統水土流失、生態多樣性減少。”

長江是溝通東西和南北的大動脈,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11省市,面積佔全國21%,人口、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40%。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三大地理階梯,資源、環境、交通、產業基礎等方面的發展條件差異性較大,地區間發展差距明顯,只有因地制宜突出區位優勢才能全局發展。

從國家謀劃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佈局來看,中央提出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未來經濟拉動內需的主戰場主要在中西部,長江中上游地區蘊含有巨大的內需潛力。

李巖表示,針對汙染問題需要從源頭解決,我們要改變原有的末端治理模式,實現社會系統的汙染預防。例如,設置工業的排汙許可證,實現工業汙染的總量控制、完善環保稅倒逼工業企業減少汙染物排放量,實行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加速生活垃圾的分類和無害化處理,提高生活汙水的集中處理率。

長江經濟帶的人口密集程度性高,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尤其是以成都和重慶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的崛起,水資源需求大大增加,實現水資源的節約不僅僅是生產、生活方式的節約,更重要的是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梯級利用,可以大大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河網密佈的太湖地區,這裡獨特的地理地貌、生產方式、經濟環境下孕育了獨特的水鄉景觀。浙江省湖州市人民通過修築“五里七里一縱浦(漊港),七里十里一橫塘”的漊港水利工程排澇防洪、引水灌溉,將地勢低下、常年積水的窪地挖深變成魚塘,挖出的塘泥則堆放在水塘四周作為塘基,逐步演變成為“塘基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農耕生態循環系統。

從桑基魚塘的例子來看,李巖表示,生態文明是以整個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共生髮展的模式。人類社會從自然系統攝取資源與能源作為各種物質形態的轉化,經過生產系統的轉化進入消費領域,無論是何種消費品在其使用功能喪失之後都會被廢棄又進入自然系統。因此,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義,是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綠色生產和消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