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常識積累:什麼是“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於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現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組織。

  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中國於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結盟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2016年9月13日,第17屆不結盟運動峰會高官會議開幕。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目前已經舉辦了17次。

  簡介

  倡導者:鐵托(南斯拉夫)、尼赫魯(印度)、納賽爾(埃及)。

  標誌: 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通過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誕生。

  含義:不是消極的中立,而是要積極地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張用和平共處代替“冷戰”,實行全面徹底裁軍,銷燬核武器。

  原則和宗旨: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

  影響:標誌著第三世界國家以獨立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改變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恢復);有力地衝擊了兩極格局,有利於多極化趨勢。

  產生經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民族獨立國家為擺脫大國控制,避免捲入大國爭鬥,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採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

  1955年的萬隆會議本著“求同存異”原則,通過了團結反帝的綱領,顯示了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巨大力量,給不結盟運動以思想啟示和政治推動。

  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J·B·鐵托、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島會晤,正式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隨後,印尼總統蘇加諾、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加納總統K·恩克魯瑪等政治活動家也積極倡導不結盟運動。

  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5國發起,在開羅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籌備會議,有20個國家參加。

  會議明確規定了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的5個條件:

  ①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獨立運動;

  ③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

  ④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

  ⑤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