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我的部長爺爺和他的“耿飈之問”

導讀 上山能打獵,下水能摸魚,出門能談判,回家能做飯。共產黨裡這樣的英雄不知道還有多少。

正文>


我的部長爺爺和他的“耿飈之問”


耿飈將軍


祖訓殷殷恪守不怠

“說起家風傳承,應該說爺爺也是自小受到了祖輩相傳的那些族規家訓薰陶的。那些做人做事的規矩訓戒伴隨著他踏上革命道路,併成為和黨規黨紀一樣的鐵律,讓他恪守了一生。”耿巍對爺爺的生平做過細緻的研究,也頗多感慨。“人得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找到根的人生才不會迷航。”

湖南醴陵黃獺嘴鎮龍形坳村的雲霄山下,有一座晚清民居耿傳公祠,裡面有兩間偏房,耿飈就出生在這所公祠裡。

耿傳公祠的祠規祖訓是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三字律令”,處處字字體現出樸實平素,看得出祖上對後人嚴厲的約束。“重孝行、盡悌道……在養廉、貴知恥……務正業、慎交友、戒奢靡、崇節儉……”族規26句、78字,給耿飈幼小的心靈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對他長大成人後的思想作風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投身革命以身許國的鐵血征戰,到建國履新開闢大使外交新程的斡旋擔當,以及擔任外交部副部長、中聯部長、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等多次角色轉換的勇挑重擔,整個革命生涯留下了一串串閃光足跡。然而無論角色怎麼轉變,始終不變的是革命者的初心和軍人的本色。夫人趙蘭香對他的評價是“一生保持了工人階級、革命軍人樸實無華的本色和胸懷坦蕩的品格”。

我的部長爺爺和他的“耿飈之問”


1949年於西安的全家福

耿直堅毅永保本色

“在大是大非面前,爺爺是毫不含糊的,眼睛看得清,腳跟立得穩,敢於為真理而鬥爭。在工作上,他是敢於負責的,為了黨和國家利益,完全置個人利益、甚至安危於度外。”大擔當必有大性情,耿巍深解爺爺“耿直堅毅”這個秉性是“與黨性共生的,是從炮火中磨礪來的”。

耿飈的一生豐富多彩,由於工作需要,黨和國家安排他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從事截然不同的工作,但是他在每一個崗位上都能幹得很出色。耿飈常說,我雖然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了,但我要和千百萬人民戰士在一起,為人民軍隊的建設和國家的建設竭盡綿薄之力。“我永遠是人民的戰士。”

1991年7月9日到27日,退休後的耿飈和夫人趙蘭香回到了闊別50年的甘肅慶陽,當地群眾熱情地歡迎耿飈一行。許多隴東老鄉聞訊趕來,紛紛要求和耿飈見面,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來找耿飈告狀的。離開慶陽那天,耿飈接見了縣裡的主要領導。他心情沉重地講述了一件往事:“50年前,我們三八五旅在這裡駐防,部隊一個戰士,犯了嚴重損害當地人民群眾利益的錯誤。旅部決定按紀律將這個戰士槍斃。正要槍決的時候,來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個違反紀律的戰士求情,連受害者的父母都向部隊請求讓他戴罪立功。最後,我們流著淚接受了群眾的要求。”耿飈停頓了一下,面色凝重,高聲發問:“

現在我要問問今天在座的你們這些人,不管哪一個,如果做錯了事,老百姓還會不會替你們求情?!”這就是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典故“耿飈之問”。

耿飈之問,問出了千古人心!所以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耿巍表示,“爺爺的一問,源自心底對養育了中國革命的人民群眾的熱愛,表達了赤子情懷。那片熱土不僅僅是養育了爺爺和奶奶的愛情,更培育了他愛兵如子、愛民如親的大愛真情。”


我的部長爺爺和他的“耿飈之問”


耿飈、趙蘭香夫婦與長子耿志深

我的部長爺爺和他的“耿飈之問”


2015年,耿巍在慶陽南梁革命紀念館有關爺爺的展板前留影

立心高尚教誨傳承

“爺爺的高尚品格對我影響非常大。我現在從事公益事業,就是為了多給社會做些貢獻,我會堅持做下去,秉承家風,做一個正直的人,但求問心無愧,不叫爺爺失望。”與耿巍接觸過的人,對其評價都是“穩健”、“細緻”、“謙和”、“樸實”……“心地善良,作風正派,這是家風對我們的要求。”

2000年6月23日,91歲的耿飈在北京逝世,留下了救助慶陽貧困失學兒童的遺言。2006年,趙蘭香將耿飈生前收藏的字畫拍賣所得全部捐贈給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設立了“趙蘭香慶陽女童教育基金”。次年又出資為慶城鎮藥王洞小學興建教學樓,當地政府特將該校命名為“蘭香小學”。

耿巍深知爺爺奶奶的慶陽情結。“2015年我回慶陽參加慰問活動,看望了一位93歲高齡的三八五旅老戰士。老人得知是耿飈的後代來看望他時,激動地捧起耿飈的照片貼到臉邊,顫抖著說:‘老首長,您好啊!’真是讓人感動不已。這一幕讓我更加理解了為什麼爺爺奶奶對慶陽有著這麼深厚的感情,我們和慶陽父老鄉親的心是始終連在一起的,這是我家祖孫三代的慶陽情懷、紅色情懷!”耿巍感慨萬千,聲音哽咽。

《耿飈回憶錄》出版後,爺爺在書的扉頁上題字並把書贈予耿巍,囑咐他“要好好讀一讀,不要忘了光榮傳統,要立心向善,多做好事,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人”。帶著祖父的殷切希望,耿巍除了積極參加公益慈善活動,還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藝術研究保護事業中。

2016年9月,耿巍被剛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藝術研究所聘為客座研究員,與各界同仁共同致力於對重要佛教藝術遺址的保護、研究工作。

(來源:《中華兒女》雜誌2017年第8期總第44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