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徐匯70個瞬間|徐匯常熟兩區合併

1955年12月上海市第一屆人民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經國務院批准的市區劃調整方案,決定將徐匯、常熟兩區合併,合併後的新區定名為徐彙區。自1956年2月6日起,徐匯、常熟兩區政權系統各機關開始合署辦公,3月15日起一律按調整的新區劃辦公,至此兩區正式合併,常熟區行政建制撤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人民政府仍沿襲原有的行政區劃,保留了常熟和徐匯兩區。常熟區的東界為陝西南路,沿肇嘉浜折向日暉港,西界為興國路、宛平路、謹記路(即今宛平南路),南瀕黃浦江、龍華港,北靠長樂路、華山路,面積8.6平方公里。徐彙區的東界為謹記路、宛平路一線,西至滬杭鐵路,南界中山路,北靠林森西路(即今淮海西路),面積4.82平方公里。

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全新需要,上海對市內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合併後的徐彙區總面積達13.42平方公里。東沿陝西南路、肇嘉浜路折向日暉港與原盧灣區為鄰;西臨滬杭鐵路,南瀕黃浦江沿龍華路、中山路與市郊分界;北沿淮海西路、興國路、華山路、長樂路與長寧區、靜安區接壤。1957年9月,又劃入盧灣區日暉港部分地區面積0.06平方公里,區域面積擴大至13.48平方公里。徐匯、常熟兩區的合併,不僅大大拓展了徐彙區的面積,而且有利於整合區內各種資源,為此後徐匯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徐匯70個瞬間|徐匯常熟兩區合併

鏈接一:龍華漕河涇劃入徐匯

新中國建立初期,上海的市屬轄區數量較多,但面積普遍較小。1949年至1952年間,市屬轄區的數量曾達到30個。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原真如、龍華、新涇三區合併組建西郊區。至1958年,上海行政區劃再次發生調整。該年8月,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決定撤銷西郊區,並將該區部分轄境併入上海縣,龍華、漕河涇兩鎮則劃歸徐彙區。同年10月,兩鎮又被劃歸上海縣。1964年5月閔行、吳涇兩地劃入徐匯,至1982 年4月再次劃出。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上海市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徐彙區也開始了南進的步伐。1984年9月,原上海縣所轄的龍華、漕河涇兩地,再次劃入徐彙區;次年,建制調整,龍華、漕河涇2個鎮政府建制得以保留,同時劃出部分地區建立了長橋、田林兩個街道辦事處。1986年2月,上海縣所轄的虹梅路以東,蒲匯塘以南部分地區劃入徐匯田林街道。

至1990年底,徐彙區全境面積已增加至46. 64平方公里。其中,老區的天平、永嘉、湖南、新樂、楓林、徐鎮、斜土、漕北、宛南等9個街道面積13. 83平方公里,新劃入的田林、長橋、虹梅街道和龍華、漕河涇鎮等5個街道、鎮面積32. 81平方公里。1992年,上海縣所轄龍華鄉劃歸徐彙區。1998年5月,龍華鄉撤鄉建鎮,易名華涇鎮。2001年2月,龍華鎮、漕河涇鎮撤鎮建立辦事處。

新區域的劃入,使得徐彙區的區境得到再次拓展,這不僅為徐匯的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對上海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滬南地區城市面貌的改變產生了深遠影響。

徐匯70個瞬間|徐匯常熟兩區合併

1990年徐彙區行政區劃圖

鏈接二:龍華鄉劃入徐匯

龍華鎮在1984年劃入徐匯以後,上海縣仍有一個龍華鄉存在,因此出現了鄉、鎮同名的奇特現象。龍華鄉,東臨黃浦江,南接春申塘,位於徐彙區東南部,面積約8平方公里,因境內龍華古寺而得名。龍華鄉下轄關港、華浦、建華、東灣、港口、北楊、和平、張塘、南郊、石龍、龍華、新龍華、漕溪、牌樓、桂林、虹南、星聯、長春、虹三、天陰等村委會和居委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多條上海交通大動脈穿越其間,包括內環線高架路、地鐵一號線、徐浦大橋、外環線和貫穿南北的龍吳路、老滬閔路等,這裡是名副其實的上海南大門。

隨著上海城市化、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1992年9月15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龍華鄉從上海縣劃出,正式劃入徐彙區。與此同時,原屬上海縣梅隴鄉的和平、牌樓、桂林3個村和虹橋鄉的虹南、虹三、星聯、長春4個村則一起劃歸龍華鄉管理,龍華鄉由原來的13個村擴大為20個村。通過這種方式,龍華鎮、龍華鄉全部劃入徐彙區。1998年5月,正式撤銷龍華鄉,易名華涇鎮,實行鎮管村體制,龍華鎮、鄉同名的現象就此得到解決。

徐匯70個瞬間|徐匯常熟兩區合併

1995年徐彙區行政區劃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