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為何被權臣活活氣死?

神馬也有走神的時候


晉朝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歷經數十年,嘔心瀝血建立基業,最終由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起來的朝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經理血與火淬鍊的王朝,從建立伊始便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命運多舛的王朝之一。

司馬炎建立西晉,統一三國,然而僅僅37年後,西晉便在八王之亂和胡人叛亂中迅速隕落。永嘉南渡,琅琊王司馬睿重拾晉室,建立東晉,卻只能偏南江南,難成偉業,更被王氏家族把持朝政,開國皇帝輪為士族門閥的傀儡,憂鬱而終。


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為何走到這般光景?又如問題所提,司馬睿為何被權臣氣死?究其主要原因可總結為皇室衰落,士族崛起兩方面。


司馬炎與八王之亂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成功滅亡了東吳,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動盪局面,死後得諡號晉武帝,還是頗有能力的,但也犯下三個致命錯誤,引發八王之亂,成為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

△司馬昭長子司馬炎


  • 錯誤一:分封宗室


三國中最強的曹魏到了曹睿時期,隨著曹仁、曹真、曹休等一二代曹魏宗室先後逝世,宗室人才不濟,又受中央彈壓,力量開始衰弱。等曹睿死後,以司馬懿為首的司馬家族逐漸走向權利中央,司馬懿在高平陵事變後,將曹魏政權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鳩佔鵲巢,司馬篡魏由此開始。

△231年曹真去世,跟隨曹操打江山的功勳殞命待盡


司馬炎建立西晉之時,吸取了曹魏宗室羸弱的教訓,開始分封宗室親王,並賦予藩王很大的權力,以期望在國家危難之際,宗室可以成為國家依仗。剛開始的時候,對於藩王在封國內的軍事、財政、人事的權力還有限制,因此多數藩王都不願意去封國就任,反而留在京城,爭奪朝廷中樞大權。


司馬炎畢竟稱晉武帝,還沒有藩王敢挑戰皇帝的權威,可司馬炎死後,歷史上著名的
“智障皇帝”司馬哀即位,大封諸侯的危害開始顯現。失去皇權壓制的藩王,權力迅速膨脹,一個藩國甚至可以拉出一二十萬的軍隊,為爭奪無上權力,藩王之間互相攻伐,掀起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


  • 錯誤二:選錯皇位繼承人


前面說過,司馬炎死後,由他的傻兒子司馬哀即位,司馬炎難道不知道他兒子是傻子嗎,為什麼還把皇位傳給司馬衷?

△“何不食肉糜”成司馬衷千古名言


事實上,司馬炎也知道司馬衷“非比尋常”,可司馬衷生的早,佔了嫡長子的位置,嫡長子繼承製可是從周朝開始傳承了一千多年的制度,當然更重要是的下面這四個人,成為司馬炎欽定司馬衷的關鍵。


第一個人物是司馬衷生母,皇后楊芷。楊芷出生於弘農楊氏,是當時最強的幾個氏族之一,無論在士人階級,還是朝堂之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如果司馬哀將來繼承大統,弘農楊氏的權勢將更進一步,因此皇后楊芷是司馬位堅定支持者。、


第二個人物是太子妃,賈充的二女兒賈南風。 賈充何許人也,西晉的開國功臣之一。賈充不僅幫助司馬家族平定了淮南兩次叛亂,更是在篡魏過程中,親自指導殺害魏帝曹髦,立下大功,賈充也因此位列西晉三公之一。身為太子妃的賈南風,以及背後的賈充也不會允許皇位從自己手上溜走。

△賈南風相貌不堪,被稱為醜皇后,似乎也印證了醜人多作怪的俗語


第三個人物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yù)。司馬衷雖然智力不足,但卻生了個聰明的兒子,深受司馬炎喜愛。司馬炎正式看中了司馬遹,死亡皇位能從司馬哀平穩過渡到司馬遹手上,這不失為一種曲線救國的好方法。


最後一個人物是司馬攸。當年司馬懿將創立的基業傳給了長子司馬師,但司馬師沒有兒子,因此司馬昭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從血緣上說,司馬攸和司馬炎還算是親兄弟。司馬師掌權沒幾年便死了,司馬昭趁機多得去權勢,並最終由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建立西晉。


當幾乎所有人都認定司馬衷是傻子的時候,司馬師的兒子司馬攸立馬被抬到風口浪尖之上,成為太子的熱門人選,得到眾多大臣的支持。然而,司馬炎更希望皇位在能留在自己的兒子的手中,因此將司馬攸排擠出朝廷,打發他回齊國就封,司馬攸抑鬱成疾,回齊國途中,吐血身亡。


  • 第三個錯誤,選錯輔政大臣


前面說到,司馬衷存在智力問題,因此在輔政大臣的選擇上格外重要。司馬炎考慮在三,選擇了楊芷的父親楊俊和四叔司馬亮作為輔政大臣,一個宗親一個外戚似乎是不錯的搭配。但司馬炎死後,因為司馬亮膽小怕事,被楊俊解了權,楊俊成為唯一的扶正達成,權傾朝野。


八王之亂


從太子妃升為皇后的賈南風也是一個狠角色,眼看著楊俊耀武揚威,賈南風聯合皇宮禁軍和楚王司馬瑋發動政變,將楊俊誅殺,滅門三族,八王之亂由此拉開。

△參與PK的八位藩王


八王之亂(公元291-306年)持續了16年,參與皇位爭奪的八王中,除東海王司馬越外全部殞命。這場動亂不僅使剛一統天下的西晉迅速崩潰,司馬家族權威盡失,更直接導致了長期被壓制的胡人趁亂崛起,引發五胡亂華大混亂局面。


司馬睿與東晉


司馬睿承襲琅琊王,在八王之亂中,站在了東海王司馬越一方,免於被清算。司馬越掌權後,將司馬睿派往江南揚州,成為後來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的契機。

△晉元帝 司馬睿


公元307年,司馬衷死後,晉懷帝司馬熾即位,年號永嘉。八王之亂雖然平定,但實力大損的西晉再也抵擋不住胡人的南下,北方局勢一片糜爛。永嘉五年,匈奴人功破西晉都城洛陽,俘虜晉懷帝,屠殺城中士民三萬多人,被後世稱為“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後,北方地區經過五胡十六國最終由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與東晉南北割據,圖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永嘉七年,晉懷帝死後,司馬鄴在長安即位,即晉愍(mǐn)帝。公元317年,匈奴人再破長安,晉愍帝投降,西晉滅亡。


而此時遠在江南的司馬睿,獲悉晉愍帝投降後,在士族大臣的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晉王,建立東晉。次年,晉愍帝身亡的消息傳到建康,司馬睿正式稱帝,史稱晉元帝。


憋屈的開國皇帝


東漢末年,孫吳經營江東之時,為取得地方士族的支持,孫吳做了很多妥協,與江南士族結成利益共同體。西晉滅東吳後,江南士族失去了割據一方的超然地位,對待西晉政權頗為冷淡,八王之亂開始後,因主要戰爭都在中原地區嗎,江南士族力量進一步壯大,甚至可以依靠自己建立的武裝平定三次地方叛亂,足見江南士族勢力之強大。


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的雙重打擊下,司馬勢微,本就對西晉不感冒的江南士族更是不把初到南方的司馬睿放在眼裡,司馬睿雖然在名義上的江南最高領導,但卻是一個光桿司令。就在這個尷尬的時候,司馬睿的少年好友王導,成了打開局面的重要人物。

△王導像


王導出生於琅琊王氏,琅琊王氏是一個實打實的豪門,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了92位宰相,包括王羲之在內600多為文人名士,尤其在魏晉士族門閥政治背景下,由很強影響力。八王之亂結束後,王導建議留守揚州的司馬睿,南遷至建康,並通過自己的士族身份,幫助司馬睿獲得江南士族支持。


公元317年,晉愍帝被俘後,司馬睿在以王導為首的士族支持下,成功建立東晉,保住了晉朝半壁江山。

△唐詩《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謝”指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兩支門閥士族


然而,司馬睿建立東晉,既沒有自己的武裝,也沒有出人的謀略,完全依靠琅琊王氏的傾力相助,王家也因此控制東晉從上到下幾乎所有權勢,可以說除了皇帝是你司馬睿的,其他所有的是王家的,因此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獨特現象。


大權傍落的司馬睿在政權穩定後,開始有意彈壓王家,與王導一起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的王敦立馬就不幹了,直接起兵從武昌沿江而下,攻打建康。司馬睿立馬就蔫了,對王敦說道:“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於琅邪,以避賢路。”簡單的說就是,如果你王敦還對東晉有點感情,就退兵吧,免得天下大亂,如果不行,我就回去當我的琅琊王,皇帝給你做。話都說道這個份上了,王敦也就心滿意足的回去繼續當自己的大將軍。

△王敦,東晉大將軍、江州牧,封漢安侯


這次事件後,司馬睿明白自己無法撼動王家的權勢,自己作為皇帝,政令別說是出建康城,就連宮門都出不去,憂鬱成疾。公元323年,司馬睿憂憤離世,在位僅六年。


地史館


永嘉之亂後,西晉城破國滅。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然而東晉王朝是一個“先天不足”的王朝,從開國之始,就埋下了“主被臣欺”的禍端。司馬睿,這個建立東晉的開國皇帝,因為無法扭轉皇室“受制於人”的悲催局面,最終抑鬱而死。那麼,司馬睿作為開國皇帝又是怎樣落得如此結局呢?我來淺談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江東是“門閥士族”的天下,司馬睿沒有統治根基。

司馬睿稱帝之初,由於沒有政治根基,所以無號召力,正是依賴王導的運作才獲得門閥士族的支持。也就是說,東晉王朝自建立起,就是一個先天不足、極為虛弱的王朝。東晉王朝的體制是“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只是王氏家族的傀儡。

第二,司馬睿無法撼動王氏家族,經過多次削弱王導均告失敗。

司馬睿為了削弱王導的權力,開始重用劉隗、刁協,然而王命卻不出朝廷,使司馬睿多次努力落空。王氏家族盤根錯節,黨羽眾多,始終掌控朝政,是東晉王朝的支撐。司馬睿欲收回權力卻無法成功,他憂憤成疾,感覺皇室衰危,自己責任重大。東晉王朝從一開始就掩藏著重大政治危機。

第三,王敦攻克建康,濫殺忠臣,皇室復興已無可能。

王導之弟王敦以討伐劉隗、刁協為名在武昌發動叛亂,進軍建康。司馬睿率軍抵抗,屢遭失敗。王敦攻克建康,駐紮臺城,司馬睿只好率群臣前往安撫,尊嚴全無。自此,東晉王朝成為權臣的木偶,王敦攻克建康後,隨意誅殺大臣,司馬睿無力控制政局,成為王氏家族的發令機器。司馬睿企圖復興皇室的希望破滅。

第四,劉隗投後趙、刁協被殺使司馬睿希望破滅,戴淵、周顗皆被殺,建康成為王氏天下。

王敦控制建康朝局之後,對司馬睿任意欺凌,枉殺異見大臣,皇室名存實亡。支持司馬睿的忠臣集團分崩離析,劉隗為了避免被殺,投降後趙。刁協被王敦殺死,司馬睿最為倚重的名士戴淵、周顗均在這次王敦之亂中死難。王導甚至有“伯仁因我而死”的感嘆。司馬睿最終變成孤家寡人,徹底被王氏一門架空。這年年底,司馬睿抑鬱而死。司馬睿的死,預示著東晉王朝始終逃不脫權臣、士族掌控的陰影。


優秀的米老鼠96


簡單來說,司馬睿徹底無權了。

東晉作為一個南渡政權,本身並不具備極高合法性,皇族也沒有高度專權,更像是一個皇族遠支(司馬睿)與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等)共建的政權,所以東晉初年是“王與馬,共天下”。

再往上追溯,其實西晉的合法性也挺勉強的,因為司馬氏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奪取的帝位,按《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明帝聽說西晉的發家史後,捂臉哀嘆:“祚安得長!”自己人都覺得過分,更別提其他人了。

尤其西晉在開國之初便埋下了親王掌軍權的隱患,導致晉武帝駕崩後,智障兒晉惠帝被後宮、朝臣、宗室玩弄於股掌之間,司馬氏皇族內訌,爆發八王之亂,不僅導致生靈塗炭,還讓遊牧民族趁虛而入,中原陸沉。

在洛陽失陷後,西晉小朝廷在長安建立,繼續苟延殘喘,此時北方仍有不少西晉地方力量,比如幽州王浚、涼州張軌等,但除張軌外其餘人多生異心,從不救援西晉,涼州一地又遠不是匈奴等異族的對手,西晉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與此同時,南方離心力更強,畢竟當時距離西晉滅吳不過二三十年,東吳數十年的本地化使得當地對司馬氏皇族幾無認同感。

這時候,打北方來了個王爺:琅琊王司馬睿。

司馬睿可以說要兵沒兵,要錢沒錢,有兵有錢的王爺早都投身轟轟烈烈的奪權戰爭——八王之亂了,他們的兵和錢以及他們的性命,也最終葬送在那裡,導致西晉的虛弱。

初來乍到的司馬睿面臨的是當地人不合作(吳人不附)且有可能搞他的局面,他又沒有搞人的能力,統治基礎薄弱得很。

這時候,王導站了出來。王導是琅琊王氏的領頭羊之一,也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而在那個士族政治興起的時代,南北方士族交流反而比忠於皇權更加流行,王導親自出面聯繫南方士族,說服他們尊司馬睿為主。

當然也有些士族是不願尊崇司馬睿的,暗地裡搞破壞設置明面上動手,但都被北方士族的軍隊咔嚓了,南方士族於是認清形勢,跟北方士族哥倆好,一起幫司馬睿統治南方,在西晉滅亡後建立了東晉。

除南北方士族外,東晉政壇上還有北方流民帥、南方寒族將領兩股勢力,他們都是靠軍功晉升,砍人砍出來的地位,但前者分化嚴重,後者根基淺,很難做到權力世襲,影響大而深遠的,終究只有士族。

從根源上說,東晉就是士族找個皇族人士建立起來的,其中北方士族出的力比較多,權力也比較大。司馬睿開始心知肚明,建國之初他感激涕零,招呼王導跟他一起坐御座,“王與馬,共天下”就是這麼來的。

可當了幾年皇帝的司馬睿不甘心了,覺得自己是皇帝,怎麼都沒什麼權力?不行,得奪權!

司馬睿開始培植自己的親信,今天奪王氏一個官職,明天搶王氏一個將領,這種情況,王導能忍,他的堂哥王敦不能忍。

如果說王導是琅琊王氏的政治代言人,那麼王敦就是琅琊王氏的軍事代言人,他掌握了琅琊王氏的絕大部分軍事力量,甚至超過了司馬睿所能夠調動的,所以當王敦反叛之時,晉軍一敗再敗,建康城破,王敦趾高氣揚地進入皇宮。

面對明晃晃的刀兵,司馬睿立刻認慫:“大哥你要我退位,早說啊,我立馬跑回琅琊,怎麼要這麼做呢?”(欲得我處,但當早道,我自還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見皇帝認慫,王敦也不客氣,什麼權大封什麼,把東晉朝廷的權勢盡收麾下,這才心滿意足地回了駐地。

王敦雖然走了,但司馬睿知道自己加強皇權的措施徹底失敗了,一個沒錢的皇帝當著還有什麼意思呢?次年,司馬睿便鬱鬱而終。


平沙趣說歷史


歷史上關於大臣可以行使的權力大概分為,一種是一個人的權利漸漸變大然後開始謀反奪取權利,另一種是各種法律法規限制著他沒辦法謀取政權。王敦就是那種被各種國家條例限制不敢違背規章制度的人,他一生都屬於半瓶子晃盪那種人,但是他卻敢囚禁國家的軍王並且將當代皇帝活活氣死,他到底有什麼特殊本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先介紹一下這個人,王敦出生於琅琊臨沂,曾經和自己的堂兄東晉丞相王導共同協助了司馬睿建立了東晉,但是王敦這個人不滿足,想出人頭地,野心勃勃,所以最後發動政變,奪取政權,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王敦之亂,可惜,野心大的人一般都很慘,五十九歲生病死了。皇帝的座椅就差一步就要坐上了,卻因為自己身體出現問題,不得不放棄,回首之前走過的路,心裡感慨萬千。兇猛的黃河水捲走了站在江邊王敦的萬丈雄心,但是卻沒能讓江水帶走關於自己的罵名。


王敦是一個性格分兩面的人,他對金錢看得很輕,給他送禮品送財務的人又有很多,但是他都接受了,家裡放的都是別人送的禮品黃金;他又是一個脾氣暴躁,隨意動手打人,殺人不眨眼的傢伙。 他尊敬有學問的人,但是他最重用的兩個人卻是兩個卑鄙小人分別是沈充和錢鳳,這兩個小人在背地裡各種齷齪事兒都做了,王敦卻當看不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他是一個擁有堅強意志的人,但又是個心情隨意的人,所以做過的很多決策隨著心情隨意更改。 當時被協助的司馬睿,被王敦軟禁在皇宮當中,受盡冷眼,也沒有人問他。司馬睿每天自言自語,聽著皇宮裡的迴音,他的名字也消失在人們得談話裡。長年累月這種生活,把司馬睿折磨瘋了,最後患上了抑鬱症,有一個忠誠大臣荀組暗地裡幫助他,司馬睿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兼太尉,抱了很大的希望,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荀組卻被重病折磨死了。

司馬睿心裡很難過啊,可是那又怎麼樣,只能認命了,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放下心中一切的幻想,過了幾年,帶著自己的不甘心,憤恨和哀怨在三二二年十一月死去了,那年他才四十七歲。 回想起司馬睿當囚徒的那段日子,他這個人都被捆綁打翻在地上,王敦可以隨時一刀結束他的生命,但是他沒有這沒有這麼做,把刀扔在地上,留給他一條性命。王敦在健康城帶了不到兩個月就走了,回到了武昌,也就是王敦的根據地。當司馬睿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司馬紹成為了皇帝,史稱晉明帝。當皇帝不到兩個月,遠在天邊的王敦覺得自己離國家太遠了,突然後悔了,寫信給朝廷希望自己能回去。沒想到晉明帝同意了,親手寫詔書歡迎王敦回來。


餘生長醉弦未盡


說到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講到司馬懿,都是耳熟能詳的,他是魏武帝曹操身邊的頭號謀士,在曹操集團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他也是當時曹魏集團中少有的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謀士,可想而知,曹魏集團對他的重視。

而像他那樣聰明的人,肯定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於是裝病躲過了曹操的懷疑,這也造成後來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鳩佔鵲巢成功奪取曹魏政權。而司馬睿就是司馬懿的曾孫,他就是在晉朝貴族和江東大族的支持下建立了東晉。



身為皇帝,御下之道必須得熟悉,不然連手下都管不好,你是不可能當好皇帝的,你要是沒點才能,鎮住下面一幫牛鬼蛇神,即便你是皇帝,你也做不成你想要的事情。很顯然,司馬睿就是這樣一個無才之人,儘管他在登基之初,任用王導,採用王導的計策,獲得南北士族的支持,穩固了東晉的政局,但也使得自己手上毫無實權,成為了一個虛名皇帝。

任何一個皇帝肯定都不希望自己的權力被他人掌控,於是司馬睿開始任用其他人,想借此制衡王導的權力,但並沒有什麼用,只是徒勞無功,當皇帝當到這個份上可以說是很窩囊,但更憋屈的還在後面。




322年,野心勃勃的王敦借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王導直接放棄抵抗,結果司馬睿脫下皇袍,穿起了朝服,以近乎哀求的語氣討好王敦,可想而知,王敦又成為了朝廷的實際掌控者,司馬睿和他的朝廷又成了擺設,這如何能不讓身為皇帝的司馬睿氣急敗壞。

種種事情司馬睿如鯁在喉,十分難受,並且身為天子,號令都不能出宮,這就把司馬睿氣的臥病不起,特別是最後的期望,身負重任的大臣,想去制衡朝中勢力,卻早早因病去世,給了司馬睿沉重的打擊,最後憂憤成疾,駕鶴西去,被活活氣死,可以說這是最窩囊的皇帝之一了。


主要原因是士族力量過於強大阻礙了皇權地位集中,皇權也沒有力量去清除這一阻礙,才導致這一悲劇的發生,要是司馬睿能像司馬懿一樣,何愁不能使國家強大起來,又怎麼會被一個權臣欺負,被活活氣死呢?

最終要依靠的只有自己,自己強大才是真的強大,不然一切都是虛的,哪怕是身為皇帝都沒有用,有多大能力幹多大的事,不然全都是一團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