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凯江又名中江、玄武江、元武江、武江,民国《三台县志》载:"《宋元学案》李埴知潼川府,以牛头山极险,乃跨山包之通溪之渠,以达武江。又宋嘉佑三年,文才寺碑亦有武江字,知邑西凯江旧亦名武江,也不知始于何时,殆以水源出元武县(中江县)东南耶"。因凯江在三台县城以南,人们习惯将其称为南河。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位于涪江、凯江交汇处的南寺坝工业区

凯江是三台境内与涪江齐名的第二大河流,它从绵阳市安州区龙门山余脉鹿爬山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穿过万千峰峦,汇聚成奔流不息的大河,流经安州区、罗江县、旌阳区、中江县后进入三台县,全长213.7公里,流域面积2621平方公里。进入三台后,在三台县境内自西向东流淌,途经西平、万安、古井、潼川等镇乡,一路奔腾,在县城南汇入涪江,三台境内流程45.35公里,流域面积647平方公里,自然落差约30米。凯江三台段河面最宽处150米,最窄处70米,一般宽120米。凯江三台段流量变化很大,多年平均流量43立方米/秒,而洪水期流量可达3500立方米/秒以上。在2018年7月11日这一天,三台县出现了7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凯江三台段最大洪水流量曾达到398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1.2立方米/秒,甚至断流,资料显示,1994年5月12日,由于久旱无雨,凯江断流。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数千年来,作为三台母亲河之一的凯江静静的浇灌着三台境内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梓州儿女,滋养古郪国文明。它偶尔也会发怒,在汛期,凯江似脱缰的野马,从上游咆哮而来。资料记载,唐朝太和五年(831年)六月,玄武江(凯江)洪水猛涨,高二丈,溢入梓州。北宋端拱元年(988年)九月,梓州元武江(凯江)涨二丈五尺,壑下流、入州城,坏官私庐舍万余区,溺死者甚众。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涪江、凯江决堤毁桥,浸民庐。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六月,潼川大水,东南江溢,坏堤桥,水入城,没庐舍七百四十余家,郪县、涪城汇田为江者千余亩。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五月乙未,潼川府东南江溢,后六日又溢,浸城外民庐,人徙于山。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初五,涪、凯两江泛涨,船行南关城下,被水淹者约一千余户。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2017年竣工的心妙渡大桥(摄影:大胡子)

凯江从鹿爬山蜿蜒而来,在三台境内稍作停留后,便创造了奇迹,把一个个滩涂变成了袖珍平原,人们称之为"坝","张家坝""钟家河坝""桂花坝""朱家滩""黄家坝""南寺坝"等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三台县西部,有一个被凯江冲刷而形成的袖珍平原,人们称之为西平,西平镇素有"小三台"之称,享有"四川最美古镇"的美誉,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明洪武年间(1383年),明朝官府在西平镇境内建立供官员和商贾往来歇脚的驿站,取名建林驿。康熙十年(1671年),观音场兴起,清初为星日乡,民国29年改为观音乡,1956年更名为西平。古城墙、城门、古街、会馆,吴氏宗祠尽显斑驳与古朴,悄无声息的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凯江西平段(摄于2017年11月)

三台"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凯江),水路冲要",航运发达,商贾南来北往,货船、渔船在江面游弋,三台境内的食盐、丝绸等通过涪江、凯江远销全国各地。清朝时期,航运是长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据《四川盐法志记载》:"清乾隆六年 (1741年) ,贵州10府均食川盐,其水运定销额为5896引(每引配盐50包,每包115市斤),其中由三台凯江运去129引。"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加之轮运兴起,木船运输一度衰落。抗日战争爆发后,三台县木船运输又有所发展,民国26年,投入涪江和凯江营运的木船达230艘。1949年,凯江有木船142艘(载重923吨),从业人员201人,上水以运食盐为主,其次为三峡煤、铜梁纸、渠县锅碗;下水以中江挂面为主,年运销量达2000担。1962年,总载量200吨的25艘航行于凯江的橹船改成舵船,增加了载重量。1972年,县航运社试制成功柴油机动船4艘。1979年3月县航运公司实现了航运机械化,1980年以后,县内汽车增加,陆运比航运中转环节少、运价低,航运衰落,但沿江区乡个体短途航运却在发展。进入20世纪,除渡船和景区旅游船外,三台航运基本结束。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1999年凯江上的机动拖船(袁成松 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天堑早已变为通途。但在过去数百年,数千年的时间里,凯江两岸的人们要过江,渡船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据民国时期的《三台县志》记载,凯江三台段有南济渡、心妙寺渡、万安渡、南渡等12处渡口。其中南济渡在三台县城南门外凯江边,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南路士绅集资修建,百姓免费乘坐。清嘉庆七年(1802年)因争租涉诉南济渡改由官府管理。民国时期设有桥公会,县政府委任苏永锡为管理员,负责冬春架设浮桥,夏秋置船摆渡等事宜,并在南外街置有街房4间 (原广化医院) ,年收佃金约400余元,作为义渡费用。民国26年10月,县政府财委会奉令接管,当时有渡船3艘,渡工3人。 解放后,一直由广化乡一村经管,1987年时有10吨舵船1艘,渡工2人,日渡运量1000人次。由于桥梁的增多和陆路交通的发展,渡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17年5月23日,随着心妙渡渡改桥工程竣工,心妙渡口也完成了最后一渡的使命。自此,千百年来承载人们南来北往的凯江三台段渡口,淹没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里,消失于交通建设的滚滚洪流中,渡口的热闹场面也隐匿在了绿水青山间,人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寻找那些浅浅的影子。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南济渡(袁成松摄于1993年)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南寺坝菜农乘船过江进城卖菜(袁成松摄于2003年)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1981年9月2日洪水冲毁南桥4洞(袁成松摄)

历史进入近代,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邑绅邱光廷、罗容村捐资在三台县城南门外修建横跨凯江的南桥。南桥共26洞,高约5.3米,长约150米,由坚硬巨石砌成,费工1.3万余,耗金2.2万余缗,历时7年竣工。民国26年,今中新镇人,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的徐堪捐洋1200元培修,将桥面两边各加宽2尺。民国34年农历7月24日,南桥被洪水冲跨两洞,交通中断,冬季在桥下游搭便桥暂时通行。民国35年1月,将原桥墩升高6尺,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板梁桥,并在桥面两侧加修水泥柱钢条栏杆。民国38年农历10月20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仓惶败退,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击,将南桥炸毁3洞。解放初,经县人民政府修复通车。1981年9月2日,遭特大洪灾冲垮4洞,部分桥墩倾斜,省属三台养路段及时铺设钢轨便桥,临时通车。后省交通厅批准在原南桥上游约6米处,新建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即新南桥,1983年1月开工,1987年1月25日通车。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来,西平凯江大桥、三台县城凯江大桥、凯江廊桥、心妙大桥等一座座桥梁跨江而起,其中凯江廊桥已成为三台的又一地标建筑。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玄武江边月下逢,隔水悠扬午夜钟|三台县母亲河—凯江

建设中的新南桥(袁成松摄于1983年4月)

近年来三台县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大了对凯江三台段的生态治理力度,月牙湾广场、大河湾生态度假区、玫瑰园、廊桥等生态人文景观惊艳亮相。凯江,秋冬时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春夏时又酷似热血沸腾的青年。鱼儿在水下徜徉,鸟儿在水面嬉闹,时而飞起,掠起一阵阵水波,身影在天空中留下一道道优美的曲线,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舞的美好画卷。


总 监:梁胜

审 核:邹莉 龙梅

文图:冉进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