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在川东北一隅的三台,涪、凯两江抱城东流,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引得商贾云集,文人墨客幽居于此。三台在历史上有过很多名字,但有一个名字在光阴的流逝中依然清晰可见,那就是“潼川古镇”,它在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全景)


明朝天顺年间在原州城旧址上筑起"髙一丈六尺,周九里,计一千六百二十丈"的石头城。其后潼川州知州蒋容和钱轮在此基础上又对州城进行了完善和扩建。明嘉靖年间,潼川州知州赵德宏对州城进行加固、扩建,完善州城功能并修筑四道城门和护城河。赵德宏筑潼川城为今三台县城奠定了基础。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入口)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夕阳)


三台这座城最值得追忆的,无疑是900年前北宋年间以潼川命名的那一片繁华与恢弘。北宋末年的重和元年(1118年),梓州被改为潼川府,自此“潼川”这一厚重的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名噪一方。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廊桥)


北宋时期先后有卢知原、李埴等修城,但城垣多系土筑,极易损毁。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 潼川府提刑王勋于城东筑防洪堤3601尺(约1000米),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许奕任潼川知府时新建城墙,但仍为土筑。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渡口)


潼川这一名字与这方水土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华阳国志》记载郪县之名源于郪江,梓州、潼川均以梓潼水命名。梓州、潼川命名时分别取“梓潼水”的其中一个字,梓潼水即今天三台人熟知的梓江。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夕阳)


三台县起源于遥远的古郪国,由郪县、北伍城县、始平县演变合并而来,三台县城治地潼川,"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要冲",历来为县、州、郡、府、路治所,县城虽经历朝历代官员培修、改建、扩建,城隍设施、城市规模等有所变化,但城池基址至今未变。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老街)


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 三台县县令徐世楹再次对城墙和城门进行修缮,资料显示城墙高约5.3米,厚2米,周长4.5千米,有炮台九个,仍为四门,城门上有谯楼,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叫凤山、印台、龙顶、涪江。后改建西门 (今老西门) ,而旧西门则废弃了。清咸丰年间(1851年),杨玉唐重修旧西门,取名来仪门,至此三台县城有五道城门,现在的新西街口就是原旧西门所在地。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雕塑)


民国16年,29军军部驻扎三台县城,29军对县城进行维修,扩建了街道,修建了中山公园和围城马路,并修路直上琴泉寺。此时城东万年堤已湮废,城南凯江河堤建成。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四合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拨地而起。城区面积由1平方公里,扩大到20.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万多增加到20余万,街道数量不断增加,沿街高楼矗立,绿树成荫,高速公路出入口改造工程、绿化亮化工程、引水入城工程,滨江公园等工程全面竣工,生态宜居之城完美呈现。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院墙)


久居浮世繁华地,难觅一处度清幽,漫步老街巷,耸立的城墙城门和蜿蜒的南外街、江西街、广东巷、萧公巷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像这样被烙上历史印记的三台,令人心神向往的最是那悠远的古朴风韵:舟船往复,红霞满江,酒楼茶坊,瓦舍勾栏,行人客商,脚夫车马…… 这些场景栩栩如生,恍若梦回千古,一切如昨,殊不知,如今这里依然还能触摸到曾经的余温:车水马龙,廊桥卧江,青砖黛瓦,木门轩窗,商店铺货,琳琅满目……。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古巷)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美食)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美食)


潼川古城——每个三台人心里都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古城美食)


文:史志三台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