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民营企业不能承受之痛:“出身歧视”卷土重来!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可惜这句话用在如今的金融市场,则变成了“企业要看出身”,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草根巨人”,民营企业正经历着新一轮“出身歧视”的寒潮。

据报道:5月21日,东方园林2018年计划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10亿元,而实际发行规模却仅有0.5亿元。有媒体称其为“史上最凄惨失败”。AA+的评级,北京民营上市公司前六强,PPP明星企业,居然债券发不出去,这个市场怎么了?

同样,因为发债失败而深陷债务漩涡的还有浙江盾安环境。5月3日,盾安集团取消了原定的6亿元新发债券计划,其实际原因一样因为发不出去。由于新债发行搁浅,导致盾安5月9日到期的债券出现兑付危机,由此引爆了整个盾安集团的债务危机。

民营企业不能承受之痛:“出身歧视”卷土重来!

本轮民营企业面临的债务危机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禁让人联想到2012-2015年之间的浙江民营企业债务危机。——每一轮金融收缩中,最受伤的总是民营企业。

08年之后,由于4万亿的影响,民营企业高歌猛进,纷纷扩大债务。扩大债务进行投资的结果是产能过剩,面临调控。从2011年开始,金融尤其是银行开始收缩。当时银行贷款规模陡然收紧,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过度投资导致债务高企的企业,而银行最先压缩贷款规模的,就是民营企业。2012至2015年间,因为债务危机而倒闭的民营企不计其数。

当时笔者还在银行工作,银行信审部门做审查时,完全就是拿有色眼镜来看授信企业:只要授信企业是国有的,审查部门基本统统放行,连企业的审计报告都不需要;而只要是民营企业的,不但需要第三方审计报告,还需要上门查账。同时,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在做续授信时,基本都是被砍一刀,即授信额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削减三分之一。如此,造成了恶性循环:银行收贷导致民营企业无力继续还贷,而民企无力还贷的情况又造成了银行加速抽贷。

上轮的金融收缩后果还历历在目,现在又迎来了新的一轮去杠杆。不过本轮的特点是爆雷的都是上市公司,爆雷的直接原因变成了发债失败。

民营企业不能承受之痛:“出身歧视”卷土重来!

在笔者记忆中,2015年开始,公司债和企业债大行其道,由此银行投行业务做的风生水起。其中有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非标投资,股权质押融资等,其主要客户都是有评级的上市公司。而上市民营企业因为成本承受能力较强,尤其受到银行的追逐。——当时,东方园林和盾安环境都曾是笔者所在银行津津乐道的成功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的典型!

这些上市民企犯了和上一轮草根民企同样的错误:以为低成本资金可以无限制地拿,因此债务迅速扩张。实际上,本轮去杠杆最受伤的,就是使用了各种投行融资工具,资金链紧绷的上市民营企业。因为去杠杆,市场资金收缩,而因为出身歧视的原因,民营企业是收缩中最先受到影响的。有些人说这些企业过度负债,我认为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深层原因。那么多国企央企负债率也很高,为什么仍然有很高评级,很多金主愿意购买?深层原因实际就是出身歧视。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已经深入到金融机构的骨子里。事实告诉我们:市场资金泛滥的时候,民营企业是香饽饽;而当资金紧缩时,首先遭殃的必然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不能承受之痛:“出身歧视”卷土重来!

所以,空谷寒潭还是奉劝诸位民营企业家:悠着点,要居安思危,须知金融市场是有周期的,千万不要被金融机构追逐的假象所迷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