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喜看新桃換舊符:春聯與道教桃符的淵源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且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演化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如送灶神、放鞭炮、貼門神、年畫和春聯等慶祝儀式和民俗活動,其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寫春聯、貼春聯是寒冬臘月中最溫馨的記憶。寫春聯、貼春聯是寒冬臘月中最溫馨的記憶,春聯寓意祛邪消災、迎福納祥,象徵吉祥喜慶,既是對過去一年的回顧,對新一年的展望,也是對家人朋友的祝福和激勵,又是對社會和國家的關心和祝願。

喜看新桃換舊符:春聯與道教桃符的淵源

現在記錄最早的春聯原型是出現在五代時期的後蜀。據北宋·張唐英《蜀禱機》記載:"蜀未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私令學士辛寅進題桃符板於夜門,以其詞(非)工,命筆自題雲:'新年納徐慶,佳節號長春'蜀平,朝廷以呂徐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名也,其符合如此。"這說的是趙宋在平定後蜀之前,後蜀主孟昶在年歲除舊之日,命人在桃符板上題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楹聯,而後這幅對聯的後兩字剛好對應著治理成都的呂徐慶和宋太祖的誕節名。雖然宋人有編造故事戲謔亡國之君的嫌疑,但後人一般都以"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聯,而這裡寫對聯用的桃符在歷史上就和上古道教有關。"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淮南子 ● 詮言訓》說"羿死於桃棓",高誘注:"棓,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桃棓可以擊殺羿,因此就具有很強的鎮邪驅鬼作用。桃木上面畫畫和寫字,就變成了桃符。

喜看新桃換舊符:春聯與道教桃符的淵源

據《後漢書 ● 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神荼"、"鬱壘"傳說是能捉鬼的門神。《黃帝書》記載: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又據漢代王充在《論衡 ● 訂鬼》中引《山海經》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喜看新桃換舊符:春聯與道教桃符的淵源

由此可知,桃符是隨桃木、桃人、桃板發展演變而來,功能是驅鬼辟邪,而且春聯、門神皆起源於桃符。直到宋代,春聯還稱為"桃符"。王安石《元日》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喜看新桃換舊符:春聯與道教桃符的淵源

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寫,從而成為年俗之一,則是明朝的事,桃符那時才改稱為"春聯"。明末清初陳尚古《簪雲樓雜說》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始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朱元璋頒佈聖旨以後,寫春聯、貼春聯之風開始在民間迅速流行起來,貼春聯習俗便沿襲至今。總之,春聯萌芽於先秦兩漢,成長於六朝,成型於唐宋。至於作為流行的習俗,則是明代以後的事。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春聯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它記錄了中華民族普通民眾的生活,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精神需求,它也是當今人們傳承傳統文化的紐帶。春聯既是一個思想和文化的載體,更是一種美妙的藝術形式,精湛的書法技藝正是是春聯重要的組成部分。

喜看新桃換舊符:春聯與道教桃符的淵源

春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國文字和書法結合的獨特藝術形式。春聯講究音韻和諧,不僅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也相應,天然成趣,好的春聯真能給人美的享受。

然而隨著工業文明的來臨,一項頗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財富正在逐漸消失。刷版春聯成為了人們的首選,手寫的春聯難覓蹤影;內容上也大量重複,"福祿、壽喜、招財、進寶"之類,缺乏意境和創新,更缺失了字斟句酌的情趣。淡淡的墨香慢慢散去,阻塞了手寫春聯個性創作的源泉。更有甚者,有些人家把春聯的順序都貼錯了,原來的春聯內涵就喪失掉了。

喜看新桃換舊符:春聯與道教桃符的淵源

其實在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耕讀傳家"一直是大部分家庭的家訓。一副好春聯既能夠彰顯個人的文化品位,同時又能教育子女,寄託希望,充滿了人情的溫馨和新年的祝福,寫春聯、貼春聯既然是必不可少的新年傳統,那為什麼不自己書寫呢?不管寫得怎麼樣,最好的春聯是自己寫的,有創意有個性和文化內涵的春聯,將是我們同傳統文化對話的良好契機和給新年的美好慰問。

更多書畫內容請關注V信“信達瑞泰文化藝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