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代學者考證顏魯公大義盡忠於汝州龍興寺,這與寶丰有關聯嗎?


明代學者考證顏魯公大義盡忠於汝州龍興寺,這與寶豐有關聯嗎?

《新唐書·德宗紀》:“貞元元年八月丙戌李希烈殺宣慰使顏真卿。”同書《顏真卿傳》雲:“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乃拘送真卿蔡州……希烈弟希倩坐朱泚誅,希烈因發怒,使閹奴害公……遂縊殺之,年七十六。”據此,原唐朝淮蔡屬地,現今確山、汝南、上蔡諸縣之民眾,以及國內外學者皆認為魯郡公顏真卿殉節於斯地,並建祠廟、肖像以祀。但據筆者考證,唐代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殉節之地並非蔡州,而在汝州龍興縣之龍興寺內,即今寶豐縣城西北四十五里之北龍興寺。

一、顏真卿臨危受命大義赴死

顏真卿,唐朝名臣。開元二十二年(734)進士,登甲科。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曾兩次升任監察御史,後任殿中侍御史。因受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平原(今山東陵縣)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拜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顏真卿一生秉性正直,忠於社稷,從不阿於權貴。雖一生仕途坎坷,卻為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世人敬仰。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十五萬叛唐,河朔等地均被攻陷,唯顏真卿率平原將士堅守不降。期間顏真卿聯絡十七郡合兵三十萬抵抗叛軍,被推為盟主。至叛亂平定,顏氏一門三十多人為國捐軀,被玄宗帝譽為“卿之一門,義冠千古。”

安史之亂平定後,各地藩鎮勢力大漲,囂張跋扈,不臣之心屢見不鮮,終於在德宗年間爆發了建中之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按捺不住謀反之心,公開叛唐。據《新唐書·本紀·卷七》載: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六月……癸巳,淮寧軍節度使李希烈為漢南、漢北兵馬招討使,以討梁崇義……李希烈為諸軍都統。”次年,李希烈擁十四州兵馬叛唐,“陷汝州,執刺史李元平。”


自建中三年十二月李希烈起兵叛唐至貞元二年四月伏誅,淮蔡之亂歷時三年四月餘。凡戡除叛臣之役達十七次,多以汝州、襄城、許州為核心。如李希烈攻佔許州,再以許州為大本營攻陷汝州;哥舒耀克汝州;李希烈戰潁橋、寇鄂州、戰安州敗張伯議;寇襄城、戰扈澗、陷襄城、汴州、鄭州;戰應山、滑州、陳州;克汴州,戰泌河等。僅在汝州、郟縣、龍興、襄城、許昌等地發生的激戰就有八次之多,說明李希烈的反叛活動是以中原為核心區域。李希烈稱帝於大梁(開封),國號大楚,建元武成。與西京朱泚之亂遙相呼應,對唐王朝造成極大威脅。建中四年,德宗帝採納宰相盧杞建議,詔太師顏真卿為淮寧軍宣慰使。顏魯公臨危受命,不顧個人安危,孤身入許州宣詔,被李希烈拘禁,“遂送真卿於龍興寺……興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閹奴與景臻等殺 真卿。”(《舊唐書·顏真卿傳》)

二、明代學者考證顏魯公大義盡忠於汝州龍興寺

明萬曆《汝州志·藝文志》記載,河南按察司兵備道汝州分部觀察使王昂於嘉靖十四年(1515)守汝州。其間,王昂遊覽屬地龍興寺時,目睹《神道碑》記述顏魯公被害始末,心生感慨,遂撰《顏魯公死節傳》。節錄如下:

“唐德宗貞元已醜(785)秋八月三日盜殺太子太師魯郡公顏真卿於汝州龍興寺。有明嘉靖丁亥(1537)夏五月,汝人新公廟於城東肖像祀之。……建中四年(783),淮寧節度使李希烈以一十四州叛,襲陷汝州,執刺史李元平歸蔡州。杞乃言於帝曰:‘顏真卿四方所信,遣往喻之,可不勞師而定。’帝然之。詔公為淮寧軍宣慰使,公卿皆失色。李勉以為失一元老。貽朝廷羞表留,不可。公馳驛至東京,河南尹鄭叔則謂希烈反狀著明,要公止之。公答曰:君命可避乎?至許州,見希烈宣傳詔旨。希烈親兵一千餘人,號為養子,拔刀爭進,諸將皆嫚罵,將食之,公顏色不變。希烈以身捍麾其眾退。乃就館逼使上疏雪已罪,公不從。乃遣公兄子硯與從使數輩詐為表奏,自誇強盛,請汴州者數十,上德宗不報。希烈遣李元平說公,公厲聲詫曰:‘爾受國委任,不能致命,我恨無兵戮汝。尚說我耶?’希烈性兇惡,感公大義,心竊敬畏,將還公復命。置酒大會其黨。召公宴餞,使娼優斥侮朝廷。公怒曰:‘公,人臣也,奈何如是?’即拂衣去。希烈大慚。時朱韜、王武俊、田悅、李納諸使者皆在坐,謂希烈曰:‘聞太師名德久矣!欲建大號,而太師名其天乎?求宰相孰先太師者?’公叱曰:‘若等聞顏常山否乎?被執祿山,詬賊不絕口,是吾兄也!吾年且八十,官至太師,知死守吾節而已,豈受若等誘脅耶!’諸賊皆失色。李元平慚憾,密為危言以震希烈。希烈意變,乃拘公於館舍,守以甲士,掘坎方丈,傳令將坑之。公曰:‘死生分定,但於一劍,汝即決矣!何多為哉?’張伯議敗,希烈令齎旌節首級示眾,公慟哭投地,憤絕良久乃甦。自此,不復與人言語矣。及哥舒耀收復汝州,希烈乃遣其黨周曾、康秀林等領兵二萬來襲哥舒耀,曾與秀林行之襄城,共謀反兵殺希烈,欲奉公為節度使以歸順。先一日事洩,希烈遣騾子軍二千奄至襄城殺周曾等,遂送真卿於龍興寺。是時,公囚辱已三年矣!自度必死,作遣表、墓誌、祭文,指寢室西壁下曰:此吾殯所也。希烈潛稱帝,使問儀式,公不對。貞元元年(785),王師復振,賊慮變,遣將卒景臻。安華至公所,積薪於庭曰:不能屈節當焚死。公趨赴火。景臻等止之。會希烈弟希倩坐朱泚事誅,希烈怒,使閹奴等害公。曰:有詔。公再拜奴曰:‘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使人何日長安來?’奴曰:‘從大梁來。’公怒罵曰:‘乃逆臣賊爾,何詔雲?’奴縊殺之,年七十六。嗣曹王皋聞之泣下,三軍皆慟哭。淮蔡平,子頵碩護喪還,帝廢朝五日,贈司徒,諡文忠。汝人即龍興寺祀之。

“已復,與潁考叔並祠城西。至是(汝)州守江君銳乃新其廟於州城之東。吉水王昂曰顏魯公死難,綱目嘗處事直書矣!……《新唐書》謂公死蔡州,今書汝州何?曰:龍興寺《神道碑》之言也。碑撰於令狐峘,而勒石者李崿也。令狐峘,公之僚友也;李崿,公之屬吏。時人之言,信史也。故前書薨於蔡州之難。志其事也。後書遇害於汝州之龍興寺,紀其地也,慎之也。……新廟既成,因傳公死汝之概,勒石以詔後雲。”


明代學者考證顏魯公大義盡忠於汝州龍興寺,這與寶豐有關聯嗎?

以上文字記錄的是,明嘉靖十四年,汝州兵備道第六任觀察使、吉水舉人王昂,依據汝州龍興寺神道碑記為藍本,撰寫的唐朝太師顏真卿殉節於汝州龍興寺之始末。他認為令狐峘作為唐史官,又與顏真卿同朝為官,所言是可信的。據此可以確認,顏真卿死難地在寶豐店頭西三里龍興寺。

三、顏真卿殉節於汝州龍興寺見之於唐史

《舊唐書·德宗紀》雲:“貞元元年正月癸丑始聞太子太師魯郡王顏真卿為希烈所害,追贈司徒,諡號文忠。”又《舊唐書·顏真卿傳》雲:“會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初見希烈欲宣詔旨,希烈養子千餘人露刀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於庭曰坑顏真卿……後其大將周曾等謀襲汝州。因廻兵殺希烈,奉真卿為節度使,事洩,希烈殺曾等,遂送真卿於龍興寺。……興元元年,王師復振,逆賊慮變,起蔡州乃遣其將卒景臻、安華至真卿所,積柴庭中,沃之以油,且傳逆詞曰:不能屈節當自燒。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遂止之。復告希烈。德宗復宮闕,希烈弟在朱泚黨中,例伏誅。希烈聞之怒。興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閹奴與景臻等殺真卿。先曰:有勅,真卿拜。奴曰:宜賜卿死。真卿曰:‘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不知使人何日從長安來?’奴曰:從大梁來。真卿罵曰:‘乃逆賊耳,何勅耶?’遂縊殺之,年七十七。及淮泗平,貞元元年,陳仙奇使護送真卿喪歸京師。德宗痛悼異常。廢朝五日。諡曰文忠。”而《新唐書·德宗紀》則謂:“貞元元年八月丙戌(24日)李希烈殺宣慰使顏真卿。”與《舊唐書》所記“興元元年八月三日使閹奴與景臻等殺真卿”相悖。

從《舊唐書·顏真卿傳》中,李希烈殺周曾等人後,直接把顏真卿送往龍興寺囚禁,並不在蔡州。興元元年八月三日才從蔡州派遣景臻、閹奴至汝州龍興寺縊殺顏真卿。貞元元年,由陳仙奇使護送真卿喪歸京師。這與《舊唐書·德宗紀》中“貞元元年正月癸丑始聞太子太師魯郡王顏真卿為希烈所害”的記載相符合。李希烈是“陳仙奇令醫人陳仙甫置藥以毒而死,妻男骨肉兄弟共一十七人並誅之。”《舊唐書·李希烈傳》中說,陳仙奇者,起於行間,性忠,果自(置)希烈死。朝廷授淮西節度使,頗竭誠節。未幾為別將吳少誠所殺。贈太子太保。賻布帛米粟,有差喪事官給。這些記載是當時歷史事實的寫實。

《舊唐書》始修於後晉天福元年(937),成書於開運二年(945),由後晉張昭遠、賈緯等撰,宰相劉昫、趙瑩監修。距唐朝滅亡的907年僅30餘年。其原始史料皆抄錄《唐書》《國史》及唐朝諸帝《實錄》原文,史料可靠豐富,尤為可貴。由此推知,顏真卿於興元元年(784)八月三日被害於汝州龍興寺,至貞元元年(785)正月十七日由陳仙奇使護送喪歸京師。這期間,其遺體靈柩曾在汝州龍興寺內存留五個月。汝人及官汝者因陋就簡設祠於龍興寺內祀之以禮。是符合當時戰亂背景的。而新唐書則說:“淮蔡平,字頵碩護喪歸京師”顯然與舊唐書記載不同,應是修改過的歷史。

另據《舊唐書·令狐峘傳》貞元中(785~804),令狐峘召拜右庶子,史館修撰。與史官吳兢、韋述、於休烈、柳芳等合修《唐書》,峘主修紀、志、傳。是時,峘為僚友顏真卿撰寫《傳即》載入《唐書》,併為汝州龍興寺撰《神道碑文》,記載顏真卿死節事蹟,由真卿屬吏李崿勒石立碑於汝州龍興寺。明嘉靖年間此碑尚存,故而斯時守汝者王洙、王昂、江銳、朱維京、張維新、楊三聘、方應選及御史中丞艾穆等官汝學者睹而考之,紀之於萬曆《汝州志》。

四、汝州龍興寺即寶豐之北龍興寺


萬曆《汝州志·寺觀》記載汝州所轄汝、魯、寶、郟、伊五縣內共有寺觀98座,其中有三座龍興寺。一為郟縣龍興寺,在縣東南封家保,明洪武初建。唐代並無此寺;另二座龍興寺皆在寶豐縣境。1927年《河南省志寶豐縣採訪稿》記載:龍興寺,一在城東南四十五里曹鎮北,為南龍興寺;一在城西北四十五里店頭西三里許,為北龍興寺,即今訓狐寺。

關於南龍興寺,清嘉慶《寶豐縣志·寺觀》雲:惠升撰《汝州龍興寺重修記》:“創建於(宋)景佑三年(1036)。今汝州志載曹皇后奉敕建為龍興寺。至正年間(1341~1368)俱號原額。宣德丁未(1427)智公住持此寺,補蓋正殿。天順二年(1458)孟冬立。”又該志《金石志》載:“龍興寺造像記,存碑正書開皇五年(584)十一月,在曹鎮。”又“龍興寺造像記:存碑正書開皇五年(585)二月,在曹鎮街西北龍興寺。”上述史料說明,南龍興寺位於寶豐縣東南四十五里曹鎮西北,始建於隋初。唐代應有此寺,唐末、五代毀廢。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重建,元、明、清數修,民國時尚存。


明代學者考證顏魯公大義盡忠於汝州龍興寺,這與寶豐有關聯嗎?

關於寶豐北龍興寺,明天順五年(1461)中庵撰《重修龍興禪寺記》雲:“後漢名曰龍興,自宋以來廢墜。洪武二十四年(1391)前住持鳳公重建大殿。”乾隆《寶豐縣志·古蹟》雲:“蘇文忠貼,蘇子由守汝州,以百縑新龍興寺,東坡以詩記之,寺有吳道子畫。坡詩云‘遺墨留汝海’是也。”寶豐北龍興寺始建年代不詳,“後漢名曰龍興”說明建寺時間很早。隋、唐、北宋時期香火興盛,寺院規模很大。南宋間廢墜。清代以前曾六次重修續建,上世紀五十年代尚具規模。

史料記載的寶豐縣南、北兩座龍興寺在唐宋時期俱稱“汝州龍興寺”,明、清時期幾經修葺。而在汝州本部所屬境區明代共有38座寺觀,並無一座龍興寺。說明史書記載的“汝州龍興寺”即指今寶豐北龍興寺,唐代稱龍興縣之龍興寺。故而說,唐朝太師、一代忠烈魯郡公顏真卿殉節之地在寶豐龍興寺。

(王丙乾、韓志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