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2019碎片,越南刷新了我的认识

2019碎片,越南刷新了我的认识

2019年,胡志明市,中央邮局

2019年春天的时候,去越南玩了一趟。胡志明市(旧称“西贡”)旁边的古芝地道,是计划中的景点。

古芝地道位于胡志明市西北,距离不过40公里。在越战时期,这里是著名的“胡志明小道”的终点。看看地图就知道,越南的地形如同一根细长扁担挑着南北两个箩筐。当年为了阻止北越增援越共,美国在越南中部进行了地毯式轰炸。

2019碎片,越南刷新了我的认识

面对如此猛烈的轰炸,大量的北越战士选择通过老挝、柬埔寨前往南越,位于越南-柬埔寨边境的古芝地道就是他们“冒头”的地方。

不了解越南战争的人大概会有疑问,既然大量增援通过老挝、柬埔寨,为何美军不轰炸老挝、柬埔寨呢?

实际上美国当然也轰炸了老挝和柬埔寨,但是是秘密进行的。冷战中的热战,大多都有“戴着镣铐跳舞”的色彩,越南战争也是如此。柬埔寨虽然为北越南下提供了方便,名义上仍然是“中立国”,轰炸柬埔寨在道义上说不过去。

此外,所谓的“越南战争”主要是在南越范围内展开,所以美国空军要不要越过南北越分界的北纬17度线,也一直是颇具争议的敏感话题。故而有人说,如果美国在越南放开手脚,像二战那样打,未必会输。这话可能有道理,但毕竟时代不同,文明在进步,“全面战争”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

到胡志明市的第二天,我们就参加了预定的古芝地道参观团。因为之前曾经专门看过不少和越战相关的纪录片和书,所以我对越战还算有所了解。路上还给同车的加拿大朋友解释了导游提到的一些名词,比如Agent Orange(橙剂)和Napalm(凝固汽油弹)。毕竟越战已经过去许多年,如果不是对当年的战争有了解,不知道这类玩意儿也很正常。

本来我以为,到了古芝地道,是亲眼见证在书上和视频里看到的内容,留下一些感性记忆而已。但真的到了现场,震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之前我对“地道”的了解,全部来自我国电影《地道战》,以为地道应该是四通八达的,在里面可以很灵活地打击敌人。但是越南的地道,和我想象的大相径庭。

因为战事紧急,加之美军轰炸猛烈,地道的掘进当然不能“满打满算”。即便当时的越南战士普遍身材矮小,地道仍然低矮狭窄,一俟进入,逼仄感扑面而来。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导游的解说,实地听讲解,我才知道“地道战”在战争中的惨烈情况,之前完全无从想想。

地道不是单纯在地下挖洞就可以,如果没有空气流通,这样的地道是不能用来作战的。然而空气流通也存在风险,因为地道被美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旦地道的气味散发到地面,就会遭遇灭顶之灾。当时的越南资源奇缺,根本没有鼓风机等设备,只能土法上马,以草丛树叶盖住地道的通气孔,以避免被发现。

不久美军就觉察到这一点,不再肉眼巡查,而改用军犬巡逻。如此,即便视觉伪装再巧妙,也无法逃脱美军的魔掌。

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越方改换策略,在地面通气孔附近放上一些辣椒粉。因为气味足够辛辣刺激,军犬不愿靠近,美军一时束手无策了。

然而美军也很快想出了应对的办法,就是训练军犬对于辣椒粉的敏锐感觉。如果遇到辛辣的辣椒粉味道,军犬不会靠近,但会大叫报警。如此,通气孔又暴露了。

再次付出惨重代价之后,越方发现了美军的策略,并不断摸索,终于找到了办法:收集战场上的美军尸体,将尸块和美军军服碎片分散放在通气孔附近。战场上尸体遍布,军犬对美军军服的气味也很熟悉,因此不会觉察异常,通气孔终于避免了被发现的命运。

大概也是因为美军的搜索太过细致,一旦被发现损失太过惨重,所以越共的报复也异常残忍。在现场我参观了不少陷阱,也刷新了我的认识。

之前设想的“陷阱”,其实是“陷坑”,充其量里面有一些尖桩、倒刺。现场参观过才发现,那些都太“小儿科”了。既然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越共在“土法”上动足了脑筋,各种机关令人叹为观止。

比如电影里常见的翻板陷阱,到现场看才知道,翻板绝不是穿在轴上的一块光溜溜的木板,而是在背面有多种方向的竹签倒刺。一旦踩上,尚未掉到陷阱底部,身体就已经被竹签向各种方向扎透。实际上,我甚至无法也不敢想象,中了这些机关之后的惨状——只有残酷的战争,才能逼迫人想出这样精巧残忍的机关。

参观的当天天降大雨,本来这不是好的天气,却让人更真切感受到当年战争的煎熬。

在热带的丛林里穿行,四下里都是茂密的丛林,能看到的距离不超过20米。雨水大颗大颗地滴落下来,似乎敲在人心里,脚下忽然成了湍急的小溪,稍不留神就会滑倒,雨衣之下,闷热异常。

我忽然就理解了,为何许多到越南参战的美军竟然有了精神问题,也理解了电影《铁血战士》的背景,更忽然理解了纪录片里说的,战争后期美军的士气异常低落,人人都在混日子,许多人竟然有“杀掉上级”的想法。在热带丛林里鏖战,对人的心理考验甚至远远大于一战中战壕僵持。

末了,导游说:今天我给你们讲的每一点变化,都是靠我们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或许你们看过了很多越战的影片,但我希望你们今天能换个视角,从我们的角度体会一下当年的战争。

我必须承认,我就是导游说的这类人。虽然看过不少越战的电影、文字、纪录片,回头想想,基本都是从美军角度展开的。在屏幕上反复看到橙剂,看到凝固汽油弹,看到遮天蔽日的直升机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战争的激烈残酷,看到的是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极少考虑去了解战争另一方的感受。

我也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Hello, Vietnam》会那么流行,对身在海外的越南人来说,歌词大概真实反映了他们对于“祖国”的无奈和苦涩:

Tell me all about this name, that is difficult to say

It was given me the day I was born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ies of the empire of old

My eyes say more of me than what you dare to say

All I know of you is all the sights of war

A film by Coppola, the helicopter's roar

One day I'll touch your soil

One day I'll finally know your soul

One day I'll come to you

To say hello Vietnam

我们经常说硬币有正反面,其实我们往往只看到正面,而不愿意也没想过,从反面来看,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番模样。你以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别人看来是异想天开,而这竟然是很正常的。

哪怕有时候满以为自己能“换位思考”,其实也只是凭空“按道理分析”,而不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如果要沟通,要达成共识,这样的“换位思考”是根本不够的。

就像我之前以为,自己看了好些关于越南战争的书和纪录片,应该很了解越南了。但是,实地旅游还是刷新了我的认识。而一旦刷新了认识,切身体会过,再和许多越南人聊天就容易多了,旅行中获得的帮助也多多了。

实际上,这正是我最近几年最深刻的感受。看得越多才越明白,世界上并没有一把能衡量万物的错误-正确-更正确的尺子,也很难找到统一的刻度。许多时候,万事万物就是那样广泛地平铺开去,弥漫到一片宽广的空间,甚至是你根本想不到的地方。所以,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东西”,哪怕真的是同一样东西,看待的方面、能牵动的经验也完全不同,还有时候,甚至根本就是除了名字相同其它都不同的东西。

许多时候,大家即便看到了同样的信息,同样的话题,仍然会有分歧和矛盾,甚至每一方都觉得“其他人不可理喻”。原因往往不是“其他人不可理喻”,而是大家看到的方面不同,大家之前的经验不同,观看时的联想不同。

想明白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再遇到矛盾甚至纷争的时候,我更愿意冷静下来,先直接问问对方“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很多次我发现,虽然大家讲的看似是同一个东西,其实前提意识完全不同,经验、感受、认知分明截然不同,所以根本谈不到一起去。每到这种时候,如果能意识到,放弃“他怎么这么傻”的想法,转而探寻更深层次的区别,直陈自己的理由,听取他人的感受和理由,许多矛盾就不复存在了,共识也就更容易达成。

拓宽自己的感受空间,多探寻“你是怎么想的?”,而不是质问“你怎么竟然会这么想?”,几乎一定会有好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