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梁武帝如此聰明之人,為什麼導致亡國?

華夏曆史品讀


前言:梁武帝蕭衍屬於最典型的前期英明、後期昏庸的封建帝王。

蕭衍(公元464——549年)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朝的建立者。他前期以英明神武著稱,後期卻怠於政事,崇信佛教,在軍國大政的處理上昏招迭出,終於招致了“侯景之亂”。

侯景的叛軍攻陷了建康,梁武帝蕭衍在囚禁中飢餓而死。

梁武帝蕭衍早期聰明過人,洞悉政事,明瞭天下大勢。

1.輔佐肖鸞,出謀劃策,幫助肖鸞登上帝位。

在肖鸞成為齊明帝以後,為了酬謝蕭衍的謀劃之功,對蕭衍提拔重用,使蕭衍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漸提高起來。

2.分析朝廷形勢,勸誡豫州刺史裴叔業不要投降北魏。

齊明帝死後,其子東昏侯蕭寶卷登基後,為了鞏固權力,大肆濫殺朝廷大臣。弄得大臣們人心惶惶。

豫州刺史裴叔業與時任雍州刺史的蕭衍商議對策。

裴叔業認為:與其等死,不如投降北魏;這樣,既可以自保,還可以作個河南公。

蕭衍對裴叔業的提議很不贊成。他分析形勢,對裴叔業指出:一旦投降了北魏,北魏政府必然會派兵前來接管;裴叔業所想的河南公,那是絕對當不成的。

蕭衍勸告裴叔業不如放手一搏,發兵直取建康,一舉平定天下。

裴叔業沒有聽從蕭衍的勸誡,還是投降了北魏。結果,正如蕭衍所料,北魏政府果然派兵接管了裴叔業的地盤;裴叔業悔恨交加,一病不起,就此死去。

3.勸告哥哥蕭懿平定叛軍之後,要麼進行廢立皇帝的大事;要麼立即返回駐地,以免招惹殺身之禍。

裴叔業降魏後,朝廷命崔慧景率軍前去討伐。

崔慧景並沒有出兵攻打裴叔業,反而是回師攻打建康。東昏侯蕭寶卷急忙調蕭衍的哥哥、梁州刺史蕭懿來救援建康。蕭衍馬上出兵,在臺城被圍十二天之後擊敗崔慧景叛所部軍,殺死了崔慧景。

蕭衍得到哥哥蕭懿救援建康的消息後,立即派人勸他,得勝之後,或隨即廢立,或回師防地,千萬不可以留在建康。

蕭懿不聽,受東昏侯任為尚書令,沒有多少時候,便被毒死。他的兄弟侄子除一人被捕殺外,其餘都避匿在百姓家裡,逃過了殺戮。

4.起兵為兄復仇,以梁代齊,建立梁朝。

蕭衍在東昏侯濫殺大臣的時候,就開始暗中儲備輜重軍械,以備不測。當他聽到哥哥蕭懿被殺的消息之後,蕭衍立即起兵,進攻建康。

東昏侯被殺,蕭衍在穩定了朝局之後,於公元502年即位,以梁代齊,建立梁朝。蕭衍於是成為了梁武帝。

梁武帝在位期間,實行寬政,以致“五十年中,江表無事”。

但是,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加,梁武帝開始變得怠於政事,處事昏庸起來。並且他還大搞封建迷信,沉溺於佛教之中。由此,梁朝開始走下坡路了。

梁武帝後期的昏庸之舉

1.寬待梁朝宗室,使其大肆斂財。

梁武帝建國之後,對自己家人非常優待。致使宗室極為放縱不法。他的弟弟蕭宏貪婪成性,斂財無數,光是儲藏金錢的倉庫就有幾十間。有人懷疑蕭宏是儲備軍械,準備謀反。梁武帝親自去查看,發現倉庫裡面都是金錢。於是他非常高興地誇讚蕭宏“真會過日子”。

2.篤信佛教,大建佛寺;四次出家,都由朝廷大臣湊集鉅款將其贖出。

梁武帝晚年沉溺於佛教之中,他對僧人極為尊重,大建寺廟,以致“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梁武帝對佛教極其沉迷,竟然四次捨身出家;每次都是朝廷大臣們籌集鉅款,捐給了佛寺,才把他從佛祖那裡給贖了出來,繼續當皇帝。

梁武帝晚年整天鑽研佛經,更加沒有精力來處理政務,致使一些奸邪小人乘機在朝堂上興風作浪,危害天下。

3.昏庸不明,坐失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

公元528年,北魏大亂,許多人投降梁朝。白袍將軍陳慶之率七千梁軍,橫掃中原。

陳慶之請求梁武帝派兵增援,以鞏固收復的中原地區。可是梁武帝昏聵不堪,聽信讒言,沒有派兵去作為陳慶之的後援。結果導致陳慶之後勁乏力,遭到北魏軍閥爾朱榮的強力反擊,大敗而歸。收復中原的大好機會就這樣白白浪費過去了。

4.引狼入室,接納侯景進入梁朝。

東魏高歡死後,大將侯景發動叛亂,失敗之後,同時向梁朝和西魏投降。西魏宇文泰對狼子野心的侯景並不信任,因此侯景只得往南投奔梁朝。

梁武帝不聽勸諫,接納了侯景的投降。但是,梁武帝在對待侯景的問題上,處理非常不當。甚至打算用侯景換回被東魏俘虜的侄子。這種行為激怒了侯景。於是,著名的“侯景之亂”爆發了。

結果就是已經太平了五十年的江南被戰火燃遍,侯景攻入建康,囚禁了梁武帝。

梁武帝氣恨交加,在囚禁中死去,據說是被餓死的。

結語:梁武帝前期作為與後期昏聵,判若兩人。真是讓人遺憾。由於梁武帝後期的昏庸,梁朝從此走上了滅亡之路,不久之後,就亡國了。


品茗讀史


公元549年,大將侯景率領十萬叛軍公婆了南梁首都建康,並將梁武帝軟禁在臺城。幾十天侯,這位叱吒一時,統治王朝長達48年之久的皇帝便被活活餓死,為何曾經英明神武建立南梁王朝的一代帝王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梁武帝蕭衍,出身蘭陵蕭氏,跟南齊皇室是本家,他博學能文,精通音樂、書法、在年輕時曾與謝眺、沈約等名士一被譽為“竟陵八友”,是當時文化界名人。登上帝位侯,他在執政前期曾創造了相當亮眼的政績。

但這位皇帝,他的信仰,怎麼說呢?相當虔誠。南北朝時正是佛教大興時期,而我們的梁武帝也深受佛教的影響,成為了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近乎苦行僧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據史書記載,他是一位徹底的素食主義者,在重大的祭祀和宴會場合也禁止的素食主義者,在重大的祭祀和宴會場合也禁止食肉,甚至每天只吃一頓粗米飯;穿也只穿布衣,床上掛的詩木棉做的黑賬字,被子幾年才換一次,他甚至不喝酒,不聽音樂,不近女色,幾乎可以算得上中國歷史上最簡樸的皇帝了。

不過到了這位皇帝晚年時期,他的這種信仰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開始大興佛寺廟,並且於公元519年,他在寺院受菩薩戒,從此被稱作“菩薩皇帝”。更荒唐的是,為了顯示自己對佛祖的虔誠,公元527年,身為一國之君的梁武帝到同泰寺做法事時,竟突發奇想地宣稱要捨身於此,甘為寺奴。

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讓他趕緊回宮,大臣們只好按照他的旨意籌集了一萬萬錢把他“贖”回。四天後,心滿意足的額梁武帝才還俗回宮。令人啼笑皆非的詩,他後來又曾三次上演了同樣的鬧劇,逼得大臣們每次只好花錢去把他贖回來。

如果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除了在各地大興寺廟這一點比較勞民傷財,以及佛教徒過多不事生產,圈佔土地給國家經濟帶來打擊以外,其實梁武帝也不至於落得那麼慘的下場,偏偏這位皇帝信了佛之後,他的菩薩心腸,使得他失去了政治上的基本判斷。

梁武帝有個六弟叫蕭宏,被封為臨川王,這個人腐敗墮落,無惡不作,但因受到皇帝哥哥的嬌縱,總是能逃脫懲罰。公元506年,梁武帝派蕭宏與北魏交戰,由於蕭宏臨陣退縮,梁軍慘敗。事後,梁武帝竟然沒絲毫責備他,飯呢人體貼入微地安慰她,並且在一年之後對其加官進爵。如此賞罰不明,又如何服眾!

由於長期受到縱容,蕭宏有恃無恐,竟然異想天開做起帝王夢來。公元518年,蕭宏聽說梁武帝將要到建康城郊的光宅寺舉行佛事,便派人埋伏在必經之路準備行刺。不料事前被人告發。結果梁武帝只是痛斥了一番,說這個弟弟沒人性,完事免了他官職,然令其閉門思過。

不久之後,梁武帝聽到手下的報告蕭宏又有謀反的跡象,派人去查,結果查到蕭宏把搜刮來的財寶秘密存放近百間庫房,因此而被人懷疑是藏了兵器。粗略估計,蕭宏藏得金銀錢兩,接近3億萬以上。

做賊心虛的蕭宏以為貪汙勒索的罪行敗露,非常惶恐,誰知梁武帝見狀反而笑著說:“阿六,你可真會營生啊,家當不小!”隨後便拉著蕭宏回去喝酒了。經過這次突擊搜查,梁武帝認為蕭宏只知道囤積私財,,沒有政治野心,又下令恢復了他的官爵。當時的王公大臣們見朝廷鉅貪蕭宏都沒什麼事情,於是南梁王朝的吏治迅速崩壞。

又過了幾年,蕭宏又與梁武帝的親生女兒永興公主勾結起來陰謀刺殺皇帝,這一次當然沒有成功,這一次,梁武帝依然沒有處罰蕭宏,只是斬首了兩個脅從,然後把女兒永興公主趕走,但蕭宏沒多久就被嚇死了。梁武帝還追封他為侍中、大將軍、揚州牧,並以隆重的葬禮為他發喪。

蕭宏有個兒子叫蕭正德,其德行跟他爹一個模樣。當初,梁武帝沒有兒子,於是便把蕭正德過繼為嗣子,以備繼承帝位,後來由於梁武帝生了兒子,又把蕭正德給還了回去。蕭正德因為做不了太子而懷恨在心,竟然在522年投降了敵國北魏。由於沒有受到北魏的重用,一年之後他又悻悻而回。面對這樣的不肖子孫,梁武帝又是哭著訓斥一番,然後照舊予以重任。後來,蕭正德被任命為南兗州刺史,沒幾年的功夫,蕭正德便把該地治理得滿目荒涼,百姓相食的人間地獄。當被連無敵罷免了官職後,蕭正德又其他模仿他父親,尋找機會造反。

這個機會一直等到了公元547年,東魏大將侯景前來投降,侯景反覆無常的名聲已經傳播到了各地,因此都不接納他,但走投無路的侯景前來南梁投靠時,貪圖小利的梁武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接納了他,並封其為大將軍、河南王。

沒過多久,為了解救被東魏俘虜的另一位侄兒蕭淵明,梁武帝準備與東魏講和,侯景聽到這一消息後,為求自保,便立刻聚兵造反了。

面對洶湧而來的叛軍,實際上也沒有多少人。糊塗的梁武帝竟然派遣有前科的蕭正德統帥軍隊。梁軍對壘後,侯景派人誘騙蕭正德說,只要他肯做內應,在推翻梁武帝之後,就擁戴他做皇帝。於是,蕭正德秘密派了幾十艘大船,幫助侯景度過了長江,還親自帶領叛軍帝國秦淮河,可惜他沒等到美夢成真就被侯景給殺了。侯景攻入建康侯,將梁武帝居住的臺城包圍起來,而那些平日受到梁武帝嬌縱的王公貴族,儘管手下有幾十萬兵馬,卻都選擇了袖手旁觀,坐觀成敗。就這樣,梁武帝被活活餓死在了臺城。


江畔初見月


這裡就不詳述梁武帝的生平了,但這種前期英明,後期昏庸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不算少見。比如漢武帝、唐玄宗、幹隆帝等。

這些皇帝有一大特徵,就是年少英明,到了老年時,就開始怠政。其實說穿了,就是年老力衰,身體已經跟不上繁重的日常政務,心裡在知道自己沒幾天可活的情況下,就整天就想玩樂放鬆,發展自我興趣。

其實這種心態是人之常情,但整個帝國的決策都在這些皇帝的身上,整天想著自己好玩,自然難以好好管治。加上,越是英明的皇帝,越喜歡集權,在年少時,都把權力決策放在自己身上,到老來,連個幫扶的人都沒有,不出事才是怪事,所以英主太長命,很多時是一個國家的不幸。





我行異


梁武帝是一個聰明的人,他多才多藝,文武雙全,有著優秀的政治軍事才能。史書稱他:“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梁武帝作為皇帝,在位時間長達48年,因此他活了八十多歲。他作為政治家,在位前期還是很英明的,有一定的作為。他即位後採取一系列政策維持統治階級內部穩定,造成國家相對的繁榮局面。但是到了他統治後期,個人認為他像很多老人一樣,隨著年齡的變老而越來越糊塗了,由一個英明的皇帝逐漸而成為昏庸的皇帝,這就導致朝政日非,國家也由盛而衰。再有他還輕信。他輕易地就相信了東魏叛將侯景,封他為河南王,任南豫州刺史,並給他兵仗,最終造成侯景之亂。最後梁武帝憂憤成疾,飢餓而死,梁朝也在他死後不久亡國。



眼高手低


南朝是改朝換代如同家常便飯一樣的時代,一個一個皇帝如走馬觀花一樣上臺下場。但在南朝皇帝中,有一個人在位時間最長,即使是放在大一統王朝裡也能排得上號,此人就是梁武帝蕭衍,他在位時間長達48年。

梁武帝年輕時簡直可以說是開掛的人生。他出身於蘭陵蕭氏,跟蕭齊皇室是同宗,年輕的時候文采飛揚,號稱竟陵八友,竟陵八友裡面有著名的大詩人“小謝”謝朓、史學家沈約,可見沒有真才實學是進不去的。

除了文學之外,蕭衍還是文武全才,兼資文武。北魏孝文帝率軍南征,蕭衍獻策大破北魏軍隊,被世人所知他還是一名軍事天才。三十歲的時候,蕭衍就已經是雍州刺史,展現了自己的政治軍事才華,手握一方重鎮了。

而時代又把蕭衍繼續推向了更高的地方。東昏侯蕭寶卷倒行逆施,一年之內把所有的顧命大臣都殺掉了,又把所有能打的宿將先後全部逼反。等東昏侯殺了蕭衍哥哥準備對蕭衍動手時,蕭衍舉兵順流而下,一舉改朝換代,建立了蕭梁!

鑑於前朝劉宋和蕭齊都是宗室內亂,自滅滿門,才給了蕭道成和蕭衍改朝換代的機會。蕭衍試圖扭轉這種局面。然而,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方法卻是錯誤的。

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宗室相互殘殺、天下分裂日久,政權更迭頻繁。高門大族為了門戶私計,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多為了保全自身,踴躍加入了政權更迭的政治投機。

這些現象和宋齊兩代的宗室殘殺自滅滿門,高門士族袖手傍觀冷眼觀興敗的事實直接反映了一個現象:儒家的忠、孝崩潰了!

同時,在廣大底層人民人人不知明日,只求今世免受困難,奢求來生富足之時,佛家的輪迴因果就此大盛!作為皇帝的梁武帝蕭衍,敏銳的感覺到了時代的脈搏,老謀深算梁武帝理所當然的崇尚了佛教!

他真心崇尚佛教的同時,利用了佛教作為思想教化的統治工具。但他的做法太過火了,他興修了大量的佛寺,廣建寺廟,重金資助,從而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興盛局面。

不僅如此,梁武帝傾巨資支持佛教事業的發展,經常請大批和尚到宮中講解佛法,一住就是幾個月,期間連朝事也不再過問,甚至親自出家做和尚,潛心研究佛法。四次捨身,花費億萬,反倒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梁武帝的時代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當時北方正好趕上北魏內亂,陳慶之的七千白袍軍輕騎入洛。這是自宋武帝劉裕以後,南朝唯一一次的軍事力量深入北方腹地,收復故都洛陽。

可到了晚年,一代雄主蕭衍沉溺於佛教不能自拔,侯景之亂爆發了。侯景本是北朝叛將,是北齊高歡的手下部將,高歡死後,不服高澄起兵反叛,結果被打的丟盔棄甲。想要投奔西魏,可西魏宇文泰深知侯景狡猾難信,拒絕收留,侯景無奈只能過江投降蕭衍。

梁武帝不聽眾人勸阻,執意接受侯景投降,並授侯景大將軍、封河南王,並都督河南諸軍事。豈料侯景並不信任蕭衍,扭頭就起兵造反,一舉攻破了建康。後來,傳說中蕭衍被囚禁中缺少食物,被活活餓死了。

但也有人說蕭衍並不是被餓死的,資治通鑑上記載,建康被攻破後,侯景曾經去見了一次蕭衍。蕭衍神色自若,對侯景說:“卿在戎日久,無乃為勞。”讓人帶他到三公的座上。侯景非常惶恐,渾身被汗打透,說不出話來。等出去後,才對左右說:“吾踞鞍臨敵,矢石交下,未曾怖畏,今見蕭公,使人畏懼不已!”也就是說侯景攻破皇宮見到梁武帝時非常恐懼,被梁武帝的從容自若鎮住了,蕭衍畢竟是五十年天子,其霸氣氣勢讓常年出生入死的侯景也不由自主下跪。

侯景於是便把梁武帝軟禁在臺城,不敢再去見他。後來侯景派王綸給蕭衍送去了幾百粒雞子讓他吃,因此梁武帝不可能是餓死的。但畢竟是八十多歲的老人,身體虛弱,病氣交加,一命嗚呼也是正常的事。

侯景之亂也讓蕭梁滅亡了,蕭衍最後的一句: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也只能算是自嘲了。


勇哥哥品影視劇


梁朝的滅亡不只是一個國家的滅亡,實際上是整個南朝政權的敗亡。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梁朝門閥士族並不是時代的正確走向。

一、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這首《江南春》為我們當時揭示了南朝崇佛的盛況,其實後來我們發現杜牧所說的"四百八十寺"已經是打了折的了。

據《法苑珠林》記載,南朝宋時有寺院1913所;齊時有寺院2015所;梁時有寺院2846所,僧尼人數82700人;陳時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人。

南北朝時期是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梁武帝在位時,是南朝佛教發展的巔峰,相傳,梁武帝晚年沉迷於佛教,曾多次捨身同泰寺,朝中大臣多次用大量錢財將其贖回來,南朝國力虧空,最終導致了侯景之亂、梁朝的滅亡和梁武帝佞佛有極大的關係。

二、立儲危機導致梁朝內耗

梁武帝早年沒有子嗣,為了能夠讓家業傳承下去,於是過繼六弟蕭宏的第三子蕭正德為自己的嗣子,如果梁武帝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那麼蕭正德日後便是太子了。但是沒想到梁武帝建立梁朝的前一年,小妾突然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蕭統。

一個是兒子、一個是侄子該怎麼選?權衡之下,梁武帝最後決定將蕭正德送回給六弟蕭宏,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年僅兩歲的蕭統被立為太子。仇恨的種子在蕭正德的心中已經種下,為了太子之位,蕭正德不惜跟侯景勾結,謀逆叛亂。

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蕭統突然病逝,年31歲。蕭統的突然逝世徹底打破了梁武帝的計劃,太子死了,該立誰為新的儲君, 隨後發生了為了爭奪太子之位的侯景之亂,這使得梁朝內部大部分土地被迫丟失。

由此觀之梁朝的滅亡實在是梁武帝和梁朝宗室自己作死,而侯景之亂只是一個導火索,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侯景之亂梁朝攪得梁朝天翻地覆,除了有蕭正德這樣的內奸,還有侯景手上有一支強大的叛軍。

梁朝的滅亡和梁武帝有莫大的關係,以上只不過是最主要的原因。


公元前


梁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長壽皇帝,他活了八十五歲,在位五十多年,可以說在他迷信佛教之前,還是非常勵精圖治的,堪稱一位文武兼修的明君!

但是自從迷信佛教以後,他同時也迷失了自我!

由於晚年梁武帝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事業中去,所以朝廷的實權便落入一些善於諂媚的奸佞之徒手中。但是日漸年邁的梁武帝已經不再像年輕之時那樣執著於治國安邦。對於動盪的政局,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據每逢有宗親謀逆,梁武帝總是苦口婆心地用佛教經義來教化他,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試圖感化對方,可見其昏聵的程度。或許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與其執著於政治權謀,不如多弘揚佛法,以求死後在六道輪迴中有個好的來世。

  

  在梁武帝的“無為而治”政策下,梁朝的國運急轉而下。到了梁武帝統治後期,國庫日漸空虛,通貨膨脹嚴重;朝臣不務實業,玄談成風;地方宗親勢力膨脹,北方政權虎視眈眈……而面對此情此景,昏庸的梁武帝只知手持念珠,虔誠祈禱菩薩保佑。

  

  在此內憂外患之際,東魏的叛將侯景乘虛而入。他先是用重金收買了梁武帝身邊的佞臣朱異,然後假裝歸降梁朝。面對侯景昭然若揭的狼子野心,梁武帝本應扼殺其於搖籃之中。可是老邁昏庸的梁武帝卻偏聽偏信,在奸臣蠱惑下,接受了侯景的假降,引狼入室。其後,侯景不斷用錢財收買人心,擴張勢力。而對於侯景的謀反跡象,雖然有忠義之士屢次提醒進諫,梁武帝依然充耳不聞,漠不關心。此時的他早已身在空門,不在乎家國天下了。即便是當叛軍攻下了都城建康,梁武帝被囚於臺城,國破家亡之際,他也只是漠然地說了一句“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完全無視守城將士的犧牲,無視黎民百姓的生死去向,真是昏聵之極,令人髮指。最終,拜侯景所賜,梁武帝得以脫離現世苦海,直奔西天去實現自己的“涅成佛夢”。

  

  由一代開國英主淪為昏聵無能的亡國之君,梁武帝的轉變之大簡直可以說是判若兩人,而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他過度痴迷佛教,最終迷失了自我,以致身死國滅為天下人恥笑。


野史共享


梁朝全盛之時,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以至當時的諺語說:“能上得去馬車而不摔下來的人就可以當著作郎;能提筆寫日常問候的書信的人就可以做秘書郎。”這些貴族子弟一個個以香料薰衣,修剃臉面,塗脂抹粉;他們外出乘長簷車,走路穿高齒履,坐在織有方格圖案的絲綢坐褥上,倚靠著五彩絲線織成的靠枕,身邊擺的是各種古玩,進進出出,悠閒安逸,顯得派頭十足,遠遠看去就象神仙一般。等到要參加明經考試的時候,就僱人頂替自己去應試;在三公九卿列席的宴會上,他們讓別人來幫自己做詩。在這時候,他門裝模作樣倒也像個優秀人物。等到動亂來臨,朝廷變革,考察選拔官吏時不再任用過去的親信,在朝中執掌大權的,再也見不到舊日的同黨。這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們想靠自己,而自己卻毫不中用,想在社會上謀生卻又沒有任何生存的本事。他們只能身穿粗布衣服,賣掉家中的珠寶,失去華麗的外表,露出無能的本質,呆頭呆腦像段枯木,有氣無力像條即將乾涸的河流,在亂軍中顛沛流離,最後拋屍於荒溝野壑之中,在這種時候,這些貴族子弟就成了實實在在的蠢材。有學問有手藝的人,走到那裡都可以站穩腳跟。自離亂以來,我(顏之推)見過不少的俘虜,有人雖然世代相傳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於懂得《孝經》、《論語》,還可以給別人當老師;有些人,雖然是世代相傳的世家大族子弟,但由於不會書寫,最終還得給別人耕田養馬。由此看來,怎麼能不勉勵自己努力學習呢?如果能夠熟讀百卷經書,就永遠不會淪為平民百姓。

在那個時代,二代、世家子弟是未來南梁各級政權的接班人,但梁武帝竟然把他們“培養”成了這樣一種人。

南朝政權普遍優待、重用世家大族,但也總是有一定的原則,但像梁武帝這樣不分良莠地縱容卻少見,其結果就是這些人渣面對侯景就像秋天的落葉一樣脆弱。

除了這些世家大族,梁武帝還特別溺愛自己的親族,也是不分良莠、不分有才無才,大肆重用。但這些人對梁武帝卻沒什麼感恩之心,為了自己能順利奪位,手握重兵的他們活活看著侯景餓死梁武帝而無動於衷。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梁朝的覆滅就來自梁武帝的這種無原則地溺愛。


大白說歷史ii


"侯景之亂"看似來得兇猛,但要知道侯景是當時在已經北朝已經混不下去了,被連續擊敗,這才率領殘兵敗將來到了梁朝。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敗軍之將竟然能將梁朝搞得天翻地覆,不是很神奇嗎?

侯景之所以能將梁朝攪得天翻地覆,除了有蕭正德這樣的內奸,和坐山觀虎鬥的梁朝宗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侯景手上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有多少呢,據侯景後來與蕭衍的對話可知,侯景剛渡江的時候不過千餘人馬,但是等到圍攻建康(今南京)的時候已經有了十萬大軍。

這些兵馬哪來的,肯定不是侯景在江北的時候招募的,因為侯景自己說了自己剛過江的時候只有千餘人馬。那就證明這些軍隊絕大部分是過了江之後才招募的,而且就在建康周圍,因為侯景渡江之後直奔建康,哪都沒去。侯景是後來打下建康之後,才急著去奪取江南其他地方的。

建康周圍能招到這麼多兵嗎,問題應該不大,據統計梁朝極盛時期(大約在梁武帝晚年)建康人口超過一百萬,如果加上建康周邊的一些村落,招募個十萬軍隊還是可行的。但這裡透露出一個可怕的事實,當兵必然是青壯年,而建康百萬人口中除去老弱婦孺,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的青壯年都參加了叛軍。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東晉是門閥執政的年代,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享受特權。然而進入到南朝以後,隨著皇權的復甦,門閥士族在政治上持續走下坡,只好將目光轉到經濟方面,就是撈錢,在古代撈錢的最好辦法就是土地兼併。而兼併土地的狀況在梁武帝時代達到了巔峰。

梁武帝本人出身世家大族的蘭陵蕭氏,在起兵之際得到過士族的幫助,所以梁武帝一上臺,扭轉了高門大族持續衰落的趨勢,開始有計劃有目的的扶持這些暮氣沉沉的士族,但梁武帝積極爭取門閥士族的支持,只是為了用來裝點門面,實際政治權力還是由梁武帝任用的寒門庶族掌握。

既然政治權力不給,總得給一些補償吧。所以蕭衍對士族兼併土地的行為不僅不抵制,還默許支持,這種情況下樑朝的土地兼併遠勝前朝。到梁武帝晚年的時候真的是做到了"

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階級矛盾空前激化,普通百姓活不下去並不是一句空話。這就是他們為啥鋌而走險跟隨侯景的原因,賭一把或許還有能活下去的機會。

其實南朝土地兼併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百餘年內屢見不鮮,但為何到了梁武帝卻如此嚴重。要知道梁武帝之前不少南朝的所謂昏君都能將官逼民反做到這個地步,這其實還是與梁武帝本人有關。

中國古代但凡新朝建立,由於之前長時間的戰亂,國家必定地廣人稀,基於此國家可以分配土地,鼓勵生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人口激增,而隨著經濟的恢復,地主階級開始兼併土地,農民土地越來越少,逐漸活不下去,農民起義爆發,最終推翻前王朝、新王朝建立,由於戰亂人口大為減少,國家重新分配土地,然後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循環。

不過在南朝時期這一循環裡面少了一環,由於南北朝代特別平穩,所以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新建立的朝代需要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因而相當一部分士族地主不受朝代更迭的影響。這就使得南朝土地兼併不受朝代更替的影響,所以南朝的土地兼併速度較之普通朝代,要迅猛的多。加之南朝時期,南方的土地開發還不似後來那麼廣闊,所以很容易就佔完了。

梁武帝之前,唯一可以抑制這種病態兼併的辦法就是統治集團的內耗。南朝宋齊兩代皇族廝殺不斷,每一次的廝殺都是政治勢力的一次大洗牌,而在這種情況下每一次都會有不少的地主(包括皇族地主、士族地主、寒族地主)因為戰隊失敗而人頭落地,他們的家產大多會被重新分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土地兼併的步伐

而梁武帝上臺後,江表五十年無事。不得不說梁武帝政治手段真是很高,南朝無止境的殺戮在他當政這幾十年,硬是被他叫停了,又由於他的大力倡導,統治集團內部保持著難得的和睦,一改南朝近百年的腥風血雨。看上去很好,但統治階級暫時不內鬥了,那就槍口一致對外了,這就使得他們吸血的速度比前朝要快的多,儘管梁武帝五十年治世,成果斐然,但

依然不夠權貴們瓜分的

梁朝的滅亡其實也就是南朝的滅亡,因為後起的陳朝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無力與北朝抗衡,被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梁武帝如此聰明之人,為什麼導致亡國?

梁朝的滅亡有很多原因,究其主要原因是階級矛盾變得尖銳不可調和,加上皇族內部的皇位爭奪喋喋不休,最終導致內憂外患,梁朝的滅亡也預示著整個南朝的覆亡。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階級矛盾的尖銳突出

人說南朝的滅亡自梁朝之後就已衰敗不堪,此話原也不假。梁朝自梁武帝蕭衍晚年時期,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老百姓幾無立錐之地,所以導致階級矛盾頻發,已經嚴重威脅到皇室統治。

眾所周知,梁朝亡國的導火線是“侯景之亂”。侯景在北朝沒有自己的政治地盤之後,才率領千餘殘兵敗將來到梁朝。那麼按照當時梁武帝的實力,還是很容易應付侯景的,可為什麼偏偏沒有成功呢。據史料記載,侯景之亂時,侯景大軍規模已經有十萬餘眾,而且多半都是從建康(南京)周邊招募,可見當時的青壯年但凡能參加叛軍的,都已加入到反叛行列,所以一時間侯景一呼百應,應徵者無數。由此可見,老百姓已經站在生存危機的邊緣,所以紛紛揭竿而起、鋌而走險。

可以說,門閥制度帶來的嚴重掣肘,雖然蕭衍用鐵腕結束了各門閥的戰亂紛爭,可另一方面也導致他們把矛頭一齊對準梁朝皇室,所以一時間瓜分梁朝也成了他們的政治目標。

二、皇族內部的權利爭奪

話分兩頭,面對梁朝的外部反叛,內部皇權爭奪也在持續上演,凡此種種加速了梁朝的滅亡。

立儲,一直是皇家大事和內部事務,這件事在歷朝歷代如果處理不好都會引起腥風血雨之後患,梁武帝蕭衍也不例外。

蕭衍一開始並無子嗣,所以他便過繼兄弟的兒子給自己,並理所當然地立為太子,這位太子是蕭正德,如果說蕭衍日後沒有子嗣的話,蕭正德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可事有不湊巧,蕭衍的小妾生了一個兒子蕭統。

在兒子和侄子面前,蕭衍最終作出了選擇——易儲。天監元年(502年),兩歲的蕭統被立為太子。這讓蕭正德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蕭統的太子之位一直坐到31歲,因為一場大病他撒手歸西。這不禁讓蕭衍悲痛萬分,一方面親兒子死了,另一方面精心栽培多年的太子死了,這讓蕭衍始料不及,他又不得不考慮立誰為太子的問題。

自古以來,無嫡立長。蕭統死後,擺在蕭衍面前的有兩個選擇,要麼選擇蕭統的兒子,即自己的孫子為太子,要麼選擇太子的兄弟為太子。蕭衍擔心如果立幼皇孫為太子,那麼勢必很難與這些叔叔們相抗衡,更怕江山不穩,權衡利弊之後蕭衍作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他決定立昭明太子蕭統的同母弟晉安王蕭綱為太子。此舉帶來兩個大矛盾,一個是蕭統的兒子拉仇恨,雖然他們現在年齡尚幼,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肯定會對爺爺作出的選擇而憤恨。另外,這一次易儲再一次傷害到了侄兒蕭正德。

三、朝代更迭的不可逆轉

立儲事件風風雨雨,到頭來老皇帝蕭衍還是沒有擺脫亡國的命運。蕭統的三個兒子後來揚言要在蕭衍死後集體反叛,蕭衍認為自己愧對三個皇孫,非但對他們的肆意妄為沒有嚴加管教和制止,還一味的封爵和縱容,為梁朝覆滅埋下了隱患。

果不其然,老皇帝蕭衍活到了86歲,也熬死了幾位兒孫,但等到自己死後,兒孫們還是爆發了激烈的內戰,加上蕭正德與侯景的勾結,梁朝很快滅亡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佛音瀰瀰,香火鼎盛。這其中就有一位僧人皇帝蕭衍。他曾幾度出家,皇室也是幾度花費巨資,將其贖回。這是信佛的皇帝,卻沒有濟世安邦的君主之範,冥冥中也註定了梁朝的滅亡。

(對於梁武帝亡國的問題,您有何高見呢,歡迎關注@山城小哲,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