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梁武帝蕭衍為什麼那麼相信侯景?

讀史坊


公元547年的一天晚上,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建立者,在位已經四十六年;潛心修佛;時年八十四歲的梁武帝蕭衍做了個夢,夢中所呈現的盛況是“中原盡平,舉朝稱慶”。

這對於一個自詡:“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承平若此,只欠統一”的大梁天子來說,那自然是非常高興啦。於是乎就把這個夢告訴了寵臣朱異,並喜滋滋地說:“吾生平少夢,夢必有實”。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梁武帝蕭衍因是在南齊的宗族皇權鬥爭中逐漸壯大起來的,而後廢了齊和帝蕭寶融稱帝。因齊末多年的內戰導致了生產力破壞嚴重,蕭衍執政初期國家非常貧弱,為了改善這種現狀,蕭衍對宋、齊以來的多種弊端加以改正。

同時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寬待宗室,授諸王以實權。採用了排除異己、任用親信,胡蘿蔔和大棒並行的策略。一改宋、齊對門閥世族打壓的政治方針,最大限度的給予了他們尊崇的地位;一時間魏晉遺風再次盛行,各界大佬皆好玄談。

經過多年的發展,梁朝時已臻於鼎盛,史稱梁武帝的這一執政時期是“治定功成,遠安邇肅”“三四十年,斯為盛矣”。但在蕭衍執政的晚期,隨著年事增高,開始怠於政事,篤信佛法,縱容邪惡,進而四次捨身同泰寺出家,而後又讓朝廷出資數億贖金贖回。都下的佛寺更是數百所之多,僧尼多大十餘萬人。對此佛教的興盛狀況,後來唐朝的大詩人杜牧曾有詩曰: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然而,表面上的繁榮終究掩蓋不了逐漸加深的社會矛盾。原因是這些重新崛起的士族門閥們日趨腐朽墮落,過著醉生夢死一般的生活。平日裡不務農桑,空談彼岸,競談玄理,不習武事,儼然已成為社會的寄生蟲。

再加上受到皇帝侍佛的影響,社會風氣日漸消極,佛學和清談更是充斥著每個家庭。與此同時為了供養士族門閥和臃腫的政府官僚機構,老百姓的負擔逐年加重,進而出現了大批的農民淪為奴婢,百姓難以自存的狀況。

對於這一現狀,已經不理朝政多年的蕭衍是不清楚的,始終還沉浸在往年的輝煌當中。但這一點官居中書通事舍人的寵臣朱異是非常清楚的,以梁國現在的實力想要統一中原,是不可能的事情啦。


但可恨的是,這個朱異是一個深諳官場的老手,平日裡只管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竟然對蕭衍說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這是萬民的福分,是陛下你的誠心感動了上天,是國家要統一的預兆。”統一中原那是蕭衍多年以來的願望,有了這個天降預兆的夢,再加上朱異的這一番奉承,把個老蕭衍是樂得暈乎乎的了。

可巧的是呢,沒過多久,原東魏號稱擁兵十萬,專制河南的河南道大行臺侯景的降表送達了大梁的朝廷,這下可把梁武帝蕭衍給樂壞了。所謂天人合一,我乃當今天子,前不久老天爸爸已經託夢給我啦。

於是乎就召開了一場分享會,會議上樑武帝和諸位大臣們關於就侯景來降一事是餡餅還是陷阱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梁武帝和寵臣朱異認為這是天意,是上天給我們的餡餅,而以尚書僕射謝舉為首的大臣們一致認為這是陷阱。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分歧呢,原來這個侯景的投誠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啦,具體原因就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啦。

原來當時的背景是:此前和南梁相對的北魏在公元524年,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原首都六鎮地區的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和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引發了起義,這次的起義就像多米諾骨牌,戰爭不斷,最後竟導致了北魏的分裂。

這次投誠南梁的侯景是一個鮮卑化的羯族人,生於公元503年,天生左足有個肉瘤行走不穩,但自幼深受邊鎮剽悍好武風習影響,雖然有點跛腳但仍驍勇好鬥,不僅能騎射,而且頗有計謀。

被選為懷朔鎮兵後不久,就因表現優異提升為功曹史。在北魏發生六鎮叛亂時,率領自己的一小撮人馬投靠了權臣爾朱榮。後因在戰爭中俘虜了主子爾朱榮的死對頭葛榮,因功升為定州刺史。


但北魏內部各勢力之間的火拼接連不斷,原本是葛榮部的降將高歡在投誠後因實力不斷壯大,最後竟又打敗了新東家爾朱榮,一躍而成為了北魏的最大實權派,以大丞相控制了整個北魏朝政。

公元534年,權臣高歡逼走孝武帝,立傀儡元善見為帝,並遷都鄴城,史稱東魏。被高歡逼走的孝武帝西奔長安,投靠了宇文泰。結果,幾個月後就被宇文泰殺害,隨後立傀儡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但東西魏兩個政權之間仍是戰爭不斷,加上南方的梁,這就形成了政治意義上的新三國時代。

侯景因原來和高歡一起在懷朔鎮當過鎮兵,用今天話講就是戰友吧,而且還一同參加過六鎮起義。共同參加過戰鬥的情誼在軍隊中是很講究的啦,有了這層關係的侯景因而又率眾投誠了高歡。

革命的友誼是珍貴的,對此高歡也是一樣的感受。因此,候侯是深得高歡的重用,先是提升他為吏部尚書,不久又官封濮陽郡公。

有一天,二人又把酒言歡聊開了,隨著酒精的刺激,侯景開始心情高漲,不免勾起了往日征戰的回憶,得意起自己的軍事才能,於是乎就對高歡說道:“不多,我只要手下有三萬將士,就能縱橫四方,打過長江去擒住那南梁的老皇帝蕭衍。”

可哪知這酒桌上的豪言,這個高歡聽後竟然當真了,不久侯景的這個戲言還真是實現了。由原南道大行臺升任河南道大行臺,統兵十萬餘眾。其實高歡的這個決定還真不是什麼酒後一時高興做出的,他深知除了他最能統兵外就是這個侯景和慕容紹宗了,讓侯景出任河南道大行臺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禦西魏和南梁啦。


高歡對於侯景來說不僅有知遇之恩,更是一對好基友啦,於是侯景在臨行前不無深情的對高歡說道:“我即將出外駐守,為防發生不測,請你在給我寫信時務必略加幾個點,以防被奸人利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外放的侯景不免野心一天天的開始膨脹了,上司高歡的權勢和榮耀他都是看在眼裡的。但出於高歡的自身實力和勢力,侯景對高歡不能怎樣,但他對高歡的兒子高澄卻是始終沒把他放在眼裡。

一次曾對身邊的親信說道:“如今高王在位,本行臺服氣,自然不會有什麼二心。但將來哪一天高王over了,本行臺終不能還聽命於這個鮮卑小兒吧!”。(高家雖是漢人但已鮮卑化)

公元547年,時年五十二歲的高歡得了重病,人生大限將至。此時高歡的兒子高澄已有了多年的歷練,深知老爸死後政治格局會有一些震動,有其是侯景多年以來隱約的已經顯露了將來不服他管束的尾巴。

為防突如其來的不測,高澄就模仿了老爸的語氣寫了一封信給侯景,要他及早回京商量統一大事。其實質當然是想在侯景回京時趁機解除他的兵權進而殺之,但信送出後這個侯景到底會不會來京還是個未知數,由於有了這些思慮,臉上也就難掩些許的愁思了。

但他的這些寫在臉上的表情卻沒有瞞過臥病在床的高歡,於是就對兒子高澄說道:“你老爸我雖然病倒了,但看你滿臉愁容,就知道你肯定是有心事的,你是怕侯景謀反吧?”。

事情到了這一步,高澄也就只好一五一十的和老爸說起了給侯景寫信一事。高歡不免嘆道:“侯景做了十四年的將軍,暴戾囂張,我還能鎮住他,但你卻管不了他。朝中只有慕容紹宗能制住他,你以後一定要善待慕容紹宗。”


結果,沒過多久,高歡就去世了。而侯景在接到高澄的信後,通篇檢查了好幾遍也沒有找到事先約好的那幾個點,這就無形中讓侯景有了不祥的預感,那就是京城裡的高歡一定出事了。

待派去京城的探子回來後,方知高歡已經去世,這封信一推理便知是高澄所寫,這就讓侯景更加小心提防了。侯景自知高澄是不會長期容他的,時間長了二人之間必有一戰。於是在高歡去世後不久,侯景就趁機反叛了。

這個老奸巨猾的侯景深知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一道理啦,於是,首先向高家最大最恨的敵人,西魏的丞相宇文泰投誠,說什麼高澄小兒不容他,我要把轄內的河南十三州都獻給西魏。

宇文泰可不是個可以隨便就能被忽悠的人,可以說是政治漩渦裡的老甲魚了,何等的精明,再加上又非常清楚侯景本就是為人奸詐的,誰知你葫蘆裡賣的是良藥還是毒藥,今天你能反高家明天你就會反老子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便假意接受了侯景投誠的請求,並加封了官職。

緊接著就採取了派出幾路兵馬把侯景所獻的土地接管了,然後,讓候景解除兵權到長安覲見皇帝,再任新的職位。這一系列招數打了個侯景措手不及,此時的侯景意識到,這要是真的到了京城,後果搞不好是凶多吉少啦,如此這般,侯景也就沒有去京城長安的打算了。

而老東家東魏的高澄在得知侯景的叛亂消息後,立即派慕容紹宗帶兵前去討伐,與此同時高澄還用上了輿論宣傳攻勢,命人寫了大量的傳單散發到侯景的原管轄區域。而此時的西魏深知和東魏的實力差距,為了避免和東魏有軍事上的衝突,就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支持侯景,採取的是一個冷靜謹慎的態度。

這就搞得侯景是腹背受敵,內外交困,大為不安,原來的老部下也是走的走,逃得逃,也就是在這種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被逼選擇了派人給梁武帝蕭衍遞上降表,並請求蕭衍派人過江接他,至此也就出現了前面所講到的老皇帝蕭衍和寵臣朱異所謂夢境將成為現實的原因。


接下來老皇帝蕭衍不顧群臣的反對,欣喜地認為這是統一天下的契機。馬上接受了侯景的投降,並對他委以要職。接著又派軍攻打彭城(今天的江蘇徐州),以分散東魏的注意力,策應侯景。

在高澄知道蕭衍派兵救援侯景的情況後,同樣,為了避免同時和西魏、南梁兩國衝突,想到先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就令秘書魏收寫一篇《為侯景叛移梁朝文》勸告蕭衍,不要救助侯景,應該把他移交給東魏,以免雙方發生諸多的不愉快。但是移文送出去後,卻沒收到梁朝的任何回應。

東魏的策略是:一邊採用外交的辦法,一邊為防止外交不成就採用武力解決的方式。按當時的國家實力,東魏是最強大的了,所以高澄便命被譽為侯景剋星的慕容紹宗率軍隊向南進發,以防南梁的進犯。

沒曾想在剛到達彭城郊外十八里的寒山堰時,竟然偶遇了蕭衍派來接應候景的兵馬,於是乎大戰一場,原本此時的南梁國內就沒有一個善於用兵的人,這次領兵的是蕭衍的侄子貞陽侯蕭淵明,他哪是軍事才能一流的慕容紹宗的對手,結果是梁軍幾乎全軍覆沒,蕭淵明也成了俘虜。

擊潰梁軍之後,慕容紹宗又繼續征討侯景。此時,侯景手中還握有四萬大軍,據守著渦陽城,數次擊退了東魏軍的進攻。兩軍一直僵持了幾個月,而後在侯景的軍中斷糧的情況下,慕容紹宗趁機發起總攻,最後,侯景只帶了八百餘人逃到了梁朝的壽陽。

從這樣的結果來說,老皇帝蕭衍不僅沒有得到想要的大片國土,而且還損失了一大批人馬和成了俘虜的兒子,只得到了帶著八百人來投誠的侯景。

其實老皇帝之所以不顧與東魏的交惡也要接受侯景的投誠,不僅僅是為了土地啦,他更深知的是,此時的梁朝國內沒有真正有能力的統兵之人,他之所以接受侯景,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需要侯景這個統兵的人才啦。


所以雖然侯景幾乎是以一人身份投誠的南梁,但依然得到了蕭衍的重用,被委以南豫州牧的身份鎮守壽陽。侯景也沒有因“嫁妝”太寒酸而低聲下氣,反而是在入梁後不久,就請梁武帝做媒要娶王、謝兩戶大家之女,但最終被梁武帝因其門第不對而給拒絕了,這也就無形中給後來反叛時大肆屠殺王謝等世家大族增加了仇恨。

東魏對侯景是念念不忘的,他們是深知侯景野心的,為防止他在藉著南梁的機會翻身給東魏帶來麻煩,所以東魏的高澄是始終沒有斷了置侯景於死地的念想,於是在侯景入南梁雙方剛結束戰爭後不久,東魏就派來了使者提出要用俘虜蕭淵明交換侯景的建議。

哪知這是東魏設下的一個計謀,不僅和朝堂的皇帝蕭衍提出了這個要求,與此同時還把這件事情假裝無意中透露給了侯景,這下就造成了侯景和朝廷的相互猜忌了,再加上老皇帝蕭衍原本就是一個非常念及親情的人,這就加大造成了侯景認為蕭衍要把他作為籌碼交換的可信度了。

於是就上書,並幾次提出了東魏此舉不可信任的建議,但結果是始終沒有得到肯定的回應,這心就要天天提到嗓子眼了,心天天懸著怎受得了。於是乎一不做二不休,先拉攏了蕭衍的養子,久蓄異志的臨賀王蕭正德,許諾事成之後輔佐他登基。

而後又利用內部的各種矛盾,廢除了南梁長期以來用以盤剝百姓的市場稅和田租,秘密大量徵召兵員,還經常以抵禦北方的東西魏為名向朝廷索要武器和錢財,這就使他的兵力和實力得到了增強。

要說這侯景謀反一事難免會搞出一些動靜,就沒人發現,沒人向朝廷舉報嗎?呵呵,還別說,真有,還不只一次,是多人多次向梁武帝蕭衍舉報過侯景有反叛的舉動,但結果是都被老皇帝蕭衍以:“景孤危寄命,譬如嬰兒仰人乳哺,以此事勢,安能反乎?”之語給擋回去了。

沒過多久,侯景竟找了個讓多數人信服的理由,那就是被侯景下了套的皇帝身邊的寵臣朱異等人,要說這些人還真是政敵頗多的佞臣,於是候景就以誅殺寵臣朱異等人為名起兵了。在反叛戰報剛傳入朝廷時,蕭衍對此還是嗤之以鼻的。


結果是,在平亂的梁兵還沒殺到時,侯景就使了個聲東擊西之計,率兵直接殺往京城建康,而後和想過一把皇帝癮的蕭正德里應外合,再加上南梁各王之間的相互推諉,各保實力等小九九的情況下,如此狗血的事情再加上多日的苦戰,侯景竟然真的打下了建康城。

有著暴虐基因再加上如今手裡的權利,侯景把南梁搞的是一個底朝天,上演了一系列令人乍舌的舉動。先是把過了剛過了一把皇帝癮的蕭正德廢掉,後又處死,再立傀儡皇太子蕭綱繼位,史稱簡文帝,而後餓死老皇帝蕭衍,自封宇宙大將軍。

沒過多久又把簡文帝蕭綱毒死,立豫章王蕭棟為帝,四個月後,再次逼迫蕭棟搞了個禪讓的形式主義,自己登基為帝,國號漢。為了鞏固統治,進行了大肆屠殺門閥士族,打壓各地反對者,把個錦繡的江南蹂躪的是屍骨滿街,千里無人煙。各種殘像我們可以從親身經歷過此叛亂,時任東宮學士庾信的一篇《哀江南賦》中可見一斑。節選幾句:

哀江南賦(並序)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日,大盜移國,金陵瓦解。餘乃竄身荒谷,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於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於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

如果通讀整篇我們可以體會到這是一篇自傳體式的史賦,庾信不僅把自身的家事和國家的歷史相結合,而且還將個人的遭遇與民族災難融匯在一起。縱觀歷史,有哪一次國家的覆滅個人會有好的結局,傾巢之下焉有完卵,這也是今天的我們該警醒的吧。

所謂惡事做盡,終有惡報的時候。公元552年,南梁諸王內訌的勝出者蕭繹在能臣武將陳霸先、王僧辯等人的輔佐下,成功把侯景趕出了建康城,蕭繹繼位,史稱梁元帝。敗逃的侯景隨後被部下殺害,屍體被送到京城暴屍於市,城中軍民爭相食用。

侯景的叛亂雖然最終被平定了,但他對南梁的整體實力卻造成了空前的毀滅,大片的國土被北方的東魏和西魏趁機佔領。原本整體實力不如南梁的西魏在侯景之亂平定沒幾年後攻破了建康城,皇帝蕭繹先成為俘虜後被殺害。


而原南梁的各方勢力在爭鬥中,陳霸先最終勝出,徹底結束了南梁的蕭氏政權,建立了陳朝,即歷史上所稱的南陳。

南梁的滅國和侯景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似乎是由老皇帝蕭衍一人造成的,但皇帝身邊的重臣也是有一定責任的。皇帝任用什麼樣的人做秘書,對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是不無關係的。

從這次侯景的叛亂中不難看出,如果不是朱異等人的一味順從討好,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當然這也是有歷史的侷限性吧,但這雖然是舊時代的特有現象,但作為歷史經驗和教訓,還是有汲取的必要,以引起後人的深思和鑑戒!

一個人可以使國家或民族興,也可以衰。這衰敗的原因有時自己是不知道的,但太多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哪一個人神,更沒有哪一個統治者在行使手中的權利時可以保持始終都是對的,所謂日月有盈昃,人生亦如此,哪有什麼永久的輝煌,人生至小滿時就該警醒了,正所謂:人生需有度,過猶而不及。



軒轅說文史


《梁書》《南史》《資治通鑑》都把梁武帝納侯景歸於朱異,這其實都是誇大了朱異這個“奸臣”的作用。

梁武帝蕭衍以雍州刺史的身份戰勝了東昏侯蕭寶卷,在登基稱帝后,蕭衍在長達四十多年的在位時間裡,始終對地方武將非常提防。終梁一朝,每次北伐,領兵統帥都是蕭衍的子侄,能幹的武將,都只處於從屬地位。有梁一朝的北伐,是南朝歷朝中最不成功的——但梁朝實際上是南朝中最富庶的王朝——鍾離之戰,梁軍戰勝了北魏名將中山王元英和楊大眼的聯軍,為“百年未有之大捷”,但這一仗的勝利,是在蕭衍的弟弟臨川王蕭宏指揮的北伐失利之後。此前由於蕭宏的膽怯,梁軍大規模潰敗,失去了戰略要地壽春;而鍾離之戰的勝利,恰恰是由於沒有了來自王室宗親的掣肘,韋睿等地方將領可以充分發揮作用,才終於取得大捷。北魏末年爆發六鎮之亂,北魏王朝陷入混戰之中,本是梁朝北伐的大好時機,但梁武帝只給北伐將領陳慶之七千兵馬,儘管陳慶之英勇善戰,但最終敗於兵少,只能單身逃回南方。

在這種對武將的壓制之下,梁朝興起溫柔奢靡之風,上下不知武事。《顏氏家訓》稱當時梁朝首都建康的“建康令王復性既儒雅,未嘗騎乘,見馬嘶歕陸梁,莫不震懾,乃謂人曰‘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這種環境下,除了韋睿、陳慶之等少數軍事家之外,梁武帝一朝培養出來的戰將極少。

因為缺少本土出來的戰將,梁武帝一朝有一個風氣,就是大量招收北朝叛將為自己作戰。在侯景之前,成功被梁朝招募的北方戰將很多,比如著名的大將羊侃、王神念、還有前面提到的氐族名將楊大眼的兒子楊華,以及北魏的宗室元法僧、元樹、元顯達等等。所以,接納北朝叛將,到梁武帝末期,已經成為了慣例。

而且,相比於之前的那些人,侯景無論在軍事能力,官職還是知名度上都要大得多。在叛東魏之前,侯景已經是北方名將,擒葛榮、戰勝爾朱天光都有他參與其中。東西魏大戰中的河橋之戰,侯景憑自己一部擊潰了宇文泰的主力,名震北方,叛變時,侯景已經是河南大行臺——行臺是北魏政權的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在名義上等同於宰相,也就是說侯景在名義上地位與高歡平級——這樣的人,梁武帝沒有理由不接納。

事實上,也不能說侯景從一開始就想顛覆梁朝。梁軍以蕭淵明為統帥大軍北伐時,侯景作戰是非常積極的,也是真心與梁軍合作的,因為他想要的是自己在梁朝支持下成為河南王,與東魏西魏分庭抗禮。只不過由於蕭正德無能,梁軍迅速失敗,侯景在東魏西魏夾擊之下才不得不退守壽春。之後,梁武帝措置不當,才最終引發侯景叛亂。

此外還要說一句,就是梁武帝招募的北方將領,除了侯景之外,大多數都是為梁朝作戰很賣力的。大將羊侃為梁朝平定過陳稱、吳滿叛亂,在侯景之亂中成為守衛臺城的主將,多次大敗侯景,他病死後侯景才攻陷臺城;羊侃的兒子羊鵾,最終親手殺了侯景;平定侯景之亂的功臣大王僧辯,是北來大將王神唸的兒子。元法僧的兒子元景隆為廣州刺史二十餘年,對開發嶺南作出了貢獻。所以,梁武帝招募北方將領的政策總體是成功的。梁朝的失敗,根源在於內部文恬武嬉,極度腐敗,而且內部勾心鬥角。侯景能迅速過江攻克建康,關鍵蕭正德作為內應放侯景過江;侯景能殺死梁武帝,也是由於前來救援的梁軍各懷鬼胎,不能同心協力作戰。


航空世界


據說在梁武帝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正月十七,梁武帝做了一個夢,這個夢沒有什麼花頭,就是夢到中原牧守投降梁朝,所謂中原牧守,無外乎就是北朝佔領地區的州郡長官。梁武帝時刻盼望著能夠北伐中原一統天下,做這樣的夢也算不上奇怪。不過樑武帝已經85歲了,他對於一統天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希望早點變成現實。他向群臣表示,自己很少做夢,一旦做夢,應該會應驗。而他的寵臣朱異則對梁武帝百般奉承,梁武帝也非常高興。湊巧的是,侯景由於和北朝的高澄、宇文泰都有矛盾,於是決定投降梁朝。梁武帝看到這個夢居然成了現實,其自信心也達到了頂點,所以試圖利用侯景的投降發起北伐戰爭,則大事可成。當然,梁武帝也不是真心相信侯景,只不過是因為侯景當時握有重兵,必須將其妥善安置。不過樑武帝還是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他沒想到梁朝迎接侯景的軍隊那麼不經打,而且更有甚者,侯景自己的部隊也被打光了,變成一個光桿司令。發生這樣的狀況就太尷尬了。梁朝損失了大量兵力卻迎來一個無兵可用的侯景。對於梁武帝來說,這時候的侯景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頂多就是一個談判的籌碼。他這種心態實際上對於敏感的侯景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侯景才會用計試探梁武帝的真實意圖,當他發現梁武帝打算用他來交換之前被俘的梁朝皇族兼將領的蕭淵明的時候,他徹底暴怒了,於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大意覺迷


首先亮觀點,梁武帝不是相信侯景,是想兵不血刃滅了侯景,只是沒想到後來玩脫了。

侯景當初以治下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欣然接受,還派了十萬大軍去策應侯景,但是沒想到侯景這麼不爭氣,幾個月就被擊敗,河南丟了不說,還連累梁朝在寒山之戰損失了十萬精兵,皇侄蕭淵明被俘。

再看侯景,一點事沒有,率領八百殘兵優哉遊哉的退到梁朝國境,還在叛徒的幫助下佔了軍事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

從侯景來到梁朝的第一天,他就變成一個燙手山芋。梁武帝之前厚待侯景,是因為他手裡有地有兵,梁武帝希望藉助他的投靠,能一舉蕩清中原,最次也能拿下河南之地,為與東魏的爭鬥中贏得緩衝之地。

現在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光河南沒了,還搭進去一個壽陽,這可是蕭衍與幾代北魏皇帝鬥智鬥勇才贏回來的壽陽啊,所以看到侯景就氣不打一處來。

那既然這麼恨侯景,派人去剿滅不就行了,反正他不過才八百兵馬。但蕭衍不能,因為侯景沒有錯。

當初梁武帝做了一個夢,夢到“夢中原盡平,舉朝稱慶(梁書·朱異傳)”,他告訴朱異,朱異說這是天下即將統一的徵兆啊。說完沒多久就接到了侯景要投降的消息。

梁武帝聽了高興的像個孩子一樣,但此事畢竟非同小可,為慎重起見,他還是要群臣商議一下。群臣商量之後一致反對接納侯景,理由有二,侯景就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從爾朱榮到高歡,很是信任他啊,那麼大個河南,說給就給他了,現在他又來投奔我朝,三姓家奴啊這是;其次,咱們跟北魏、東魏打了好幾十年仗,好不容易這幾年緩和了,現在侯景不光是自己來,還帶著那麼大個河南投奔過來,東魏本來就只有北魏的半壁江山,剩下那麼點又被他帶來半壁,東魏可就剩北魏四分之一吶,陛下想想要是現在有人帶著淮南去投奔高澄,咱不得跟東魏拼命,反之高澄也是一樣啊,而且河南四戰之地就是拿下來也不好守,為了這塊地方跟東魏鬧僵了不值當的。咱們還不如固守疆界,讓他們打個兩敗俱傷,到時候再坐收漁翁之利。

群臣給的理由讓梁武帝無法反駁,但是這麼大塊肥肉(梁武帝本人吃素)到嘴邊不吃,太難受了。

想到這,不甘心的梁武帝又跟朱異說:“大梁江山固若金湯,就是有人來砸場子咱也不怕。你看天上那塊雲像河南嗎?”要不怎麼說朱異是梁武帝肚子裡的蛔蟲啊,當場表示,侯景來降正是上天要讓陛下混一天下啊,真理總是掌握著少數人手上的,機不可失,陛下趕快乾綱獨斷吧。

八十多歲的梁武帝接納侯景是想把握最後的機會,青史留名,只是沒想到最後偷雞不成蝕把米。侯景佔據壽陽之後,梁朝群臣就建議,以前侯景投降咱們沒做正確決定,現在侯景孤身(只有八百親兵)來降,不如趁他病要他命,還能與東魏修好,順便把蕭淵明換回來。

侯景賴上了梁朝,蕭衍卻不能趕他走,因為當初侯景稱臣是蕭衍同意的。當年人家兵強馬壯還有地盤,你就迫不及待,現在落魄了,你就一腳踢開?

這不是蕭衍的作風,菩薩皇帝怎麼能做這麼上不來臺面的事呢,那蕭衍是個什麼作風呢?

蕭衍在位的後半段,正趕上北魏動亂,其後又分成了東西兩魏,高歡、宇文泰雙雄對峙,亂糟糟的好幾十年,這期間不少北方英豪流落南朝,羊侃、賀拔勝、獨孤信,當然還有大隋太祖皇帝楊忠,這些當世之人傑都投奔過樑朝。對這些人,蕭衍是以禮相待,願意留下來的,如羊侃,蕭衍賜以高官;想走的,如賀拔勝、楊忠,禮送出境。甚至如元顥這樣的北魏宗室,想要北上爭奪帝位,蕭衍也親派陳慶之護送北方,但只派七千人,在表面上告訴世人自己對北魏是沒有私人領土要求的,當然主動歸順的就不在此列了。

蕭衍的形象包裝大獲成功,在南朝與北朝之間蜚聲國際,乃至賀拔勝北歸之後,再不射殺南飛的鳥兒,以此來報答蕭衍的恩情。蕭衍厚待四方人士為他爭得了人心,乃至高歡無不感嘆中原正統全跑他那去了。

《資治通鑑·梁紀十三》“江東復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陳慶之當年到洛陽後,被人譏笑江南“上慢下暴”,使得陳慶之感慨“衣冠士族並在中原”,這個時候正統又被梁武帝奪回去了。梁武帝的策略成功,使得梁朝在與北朝的爭鬥中,佔盡了道德上的制高點。

既然厚待降將是梁朝的基本國策,那就不能出爾反爾滅了侯景,否則以後誰還敢來投奔梁朝啊,泱泱天朝的博愛、仁信還怎麼能令使人信服,自己菩薩皇帝不殺生的戒條不就破了嘛。不能使有志歸順大梁的北朝士人寒心,侯景不能就這麼簡單殺掉。

除了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還有一個不能說的原因。什麼原因,蕭衍不說,朱異也不說,但有大臣卻說了出來。

《梁書·蕭介傳》“臣抱患私門,竊聞侯景以渦陽敗績,只馬歸命,陛下不悔前禍,復敕容納。”

什麼是“前禍”,接納侯景是梁武帝獨排眾議,一手拍板決定的,當時滿朝都勸皇帝,告訴老大說你別信侯景。結果朱異兩句話,你就變了?雖然以後史書可以為帝王修飾,說這都是朱異的鍋,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朱異要是不瞭解皇帝的心思敢這麼說,要知道朱異所以被稱為佞臣,不是貪汙弄權,而是因為他順著皇帝說話

《梁書·朱異傳》:“當今天子聖明,吾豈可以其所聞幹忤天聽。”

所以當初接受侯景投降,是皇帝的決定。現在如果就這樣殺了侯景,就是告訴天下,當初皇帝的決定是錯的。錯了,會有什麼影響嗎?

錯了會削弱老皇帝的權威,梁武帝作為南朝罕見的長壽皇帝,一口氣活到86歲,在位48年,南朝其他三位開國皇帝在位時間加一塊都沒他零頭多。蕭衍的長壽給梁朝帶來超長的穩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也在不斷積累,蕭衍治國厚待權貴,苛刻百姓,導致梁朝宗室的權力越來越大,到了蕭衍晚年,地方宗王已經是尾大不掉了,他們一個個都貪婪的盯著皇位,就算沒有侯景,蕭衍死後,梁朝也會大亂。

蕭衍的子侄都在盼著老皇帝歸天,但老皇帝依舊頑強的活著,雖然他已經不像當年可以御駕親征了,但憑藉四十多年積攢下來的權威,勉強可以壓住梁朝這座火山。一年前寒山大戰十萬中央軍已經全軍覆沒,現在如果皇帝的權威削減,那火山會不會提前噴發,蕭衍不敢想也不願去想。

侯景暫時不能殺,至少不能是自己殺。

蕭衍是古今少有的全能帝王,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在翻檢史書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對付侯景的好方法。從前有一位君主的弟弟一直想造反,手下都勸君主及早下手,但君主卻沒有聽從,相反卻越來越放縱弟弟,最終弟弟反了,哥哥派人平叛,後世多數人認為弟弟之所以落得這樣的下場,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相反君主哥哥就很得人稱頌。

侯景沒讀過書,不知道這個典故,蕭衍卻知道“鄭伯克段於鄢”。

蕭衍雖然老了,但是思維依舊敏捷,他找到了既可以除掉侯景,又能堵天下悠悠之口的辦法。

侯景在壽陽盤踞了一段時間後,招到了八千人馬,有了人侯景想造反,但是沒有裝備,於是問蕭衍要,蕭衍給了。

《資治通鑑·梁紀十七》:“又啟求錦萬匹為軍人作袍,中領軍朱異議以青布給之。”

侯景又跟北魏宗室元貞密謀造反的事,元貞害怕跑回建康告訴蕭衍,蕭衍不聽。

《資治通鑑·梁紀十七》:元貞知景有異志,累啟還朝。景謂曰:"河北事雖不果,江南何慮失之,何不小忍!"貞懼,逃歸建康,具以事聞;上以貞為始興內史,亦不問景。

侯景又邀請北朝投降過來的羊鴉仁一起造反,奪了梁朝江山,羊鴉仁把侯景的使者捆起來送到建康,蕭衍還是不聽,不光不聽,還送去禮物告訴侯景好好安心在梁朝待著。

《資治通鑑·梁紀十七》:景邀羊鴉仁同反,鴉仁執其使以聞。異曰:"景數百叛虜,何能為!"······上使朱異宣語答景使曰:"譬如貧家,畜十客、五客,尚能得意;朕唯有一客,致有忿言,亦朕之失也。"益加賞賜錦彩錢布,信使相望。

侯景還不死心,又拉攏對蕭衍有怨恨的臨川王蕭正德,這次終於成功了。

《資治通鑑·梁紀十七》:臨賀王正德,所至貪暴不法,屢得罪於上,由是憤恨,陰養死士,儲米積貨,幸國家有變;景知之。正德在北與徐思玉相知,景遣思玉致箋於正德曰:"今天子年尊,奸臣亂國。以景觀之,計日禍敗。大王屬當儲貳,中被廢黜,四海業業,歸心大王。景雖不敏,實思自效。願王允副蒼生,鑑斯誠款!"正德大喜曰:"侯公之意,暗與吾同,天授我也!"報之曰:"朝廷之事,如公所言。僕之有心,為日久矣。今僕為其內,公為其外,何有不濟!機事在速,今其時矣。"

侯景要造反造的是人盡皆知,特別拙劣,但梁武帝就是不聞不問,放縱侯景。

終於一件事情堅定了侯景造反的信念。侯景造反之前,得知了一個消息,高澄派人來與蕭衍議和,高澄議和,是因為高歡死後東魏實在是太亂了,既要忙著安撫元老,又要策劃篡位,他不想再節外生枝。他讓蕭淵明寫信告訴蕭衍,只要把侯景送回,高澄就會把蕭淵明送回去,從此兩不干擾。蕭衍沒有表態,他還是徵詢群臣意見,大家都同意議和,蕭衍心裡踏實一點,這是你們要求議和的啊。但沒有立刻鬆手同意議和,而是回了封信,說了些不痛不癢的話。

蕭衍沒說什麼,侯景坐不住了,要是兩國議和,自己被送回東魏,那還能活。於是侯景立刻上書反對,一連上了三次書反對議和,說的話也一次比一次難聽,最後更是威脅蕭衍,一旦議和,自己可能直搗建康。

蕭衍沒有理會侯景,只說讓他安心。

《資治通鑑·梁紀十七》:"朕為萬乘之主,豈可失信於一物!想公深得此心,不勞復有啟也。"

侯景越來越猜不透蕭衍到底怎麼想的,於是偽造一封高澄的書信試探蕭衍,正式提出兩國議和,交換戰俘。蕭衍接到這封假的信之後只回了八個大字“貞陽(蕭淵明)旦至,侯景夕返。”同意議和。

當然這封回信,高澄是看不到了。侯景看到心都涼了,蕭衍是鐵了心要拋棄他了,滿口仁義道德的菩薩皇帝殺人不見血,高歡、宇文泰的心計跟他比起來差了一大截啊。從這一刻開始他鐵了心的要造反。

蕭衍終於逼反了侯景。

蕭衍知不知道那封信是侯景偽造的,沒人知道。但在蕭衍看來高澄的求和書到底是不是真的,並不重要,如果是真的,侯景又沒反抗,那把侯景送回去皆大歡喜,反正滿朝文武也同意議和,不能讓皇帝一人背鍋。況且自己只是送侯景回東魏,這樣沒有違背自己不殺降將的誓言,至於回到東魏侯景怎麼樣,那是高澄的事了。

如果信是假的,而侯景又不甘心束手就擒,他一定會造反,要造反他就會做準備工作,這可不是一時半會能完成的。果然侯景要造反,問蕭衍要這要那,同時由於他太高調了,搞得好多人去向蕭衍高密,但是蕭衍一概不信,蕭衍這麼做就是要向世人表個態,我是十分信任侯景的,連他造反的消息也不信。但是,要是哪天侯景真的造反了,可跟朕沒關係。

何以見得,蕭衍在逼侯景造反。蕭衍對侯景造反的消息,雖然嘴上不信,但卻沒做出啥具體表示來向侯景表面自己對他的信任,什麼都沒有說,沉默有時候比刀劍更能刺痛人心。侯景在壽陽的官職是豫州牧,州牧是古代官職,三國以後已經幾百年沒使用了,現在將這樣一個官職給侯景,梁朝有二百多位刺史,卻只有他這一個州牧,明擺告訴侯景,你根本不屬於梁朝的正式編制,侯景從來的那一天就沒有得到過真正的信任。

一方面逼人造反,一方面又假裝對侯景好。梁武帝兩面三刀耍的是爐火純青,最終逼得侯景不得不反,而自己又不用揹負罵名。

侯景在梁武帝的安排下,反了,得知侯景反了,梁武帝很高興,因為終於有名正言順的理由消滅侯景了。梁武帝開心的說道:侯景能成什麼大事,我折根樹枝就能打得他屁滾尿流。

梁武帝認為侯景就算反了也是在掌握之中的,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江左夢華錄


梁武帝蕭衍其實,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一個人物,我們,最記得的是梁武帝蕭衍在80多歲年紀的時候,速度出家,將自己典當給了寺廟,二期後國家再出大量的錢,從寺廟當中,贖回梁武帝蕭衍,所以梁武帝蕭衍其後,的人生是非常悲催的,他最終在侯景之亂當中被困,而最終生生的被餓死。


梁武帝這樣的一個人卻難得的,對於侯景友的異乎尋常的信任,最主要的原因是,侯景在梁武帝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恭順的態度,侯景在梁武帝面前,從來都是言聽計從,對於梁武帝所說的一切,侯景都是滿口的答應,甚至是,權力的執行,作為這樣一個聽話的人,一人取得了兩畝地的絕對信任,而梁武帝在這方面也對侯景,是投桃報李,對不斷的對他有所恩賜,甚至在於風尚等方面,侯景遠遠的要高於其他人


但是,梁武帝萬萬沒有想到的事,也就是這個侯景最終送了自己走上了絕路,侯景之亂,是南北朝時期影響巨大的歷史事件,因為侯景之亂讓我們的歷史進程又大大的跨進了一步,但是侯景之亂所造成的深刻影響是巨大的,因為侯景之亂造成的社會破壞力以及影響力是極其惡劣的,而這一切,都是梁武帝養虎為患所造成的,在這一方面,梁武帝蕭衍其實難辭其咎,而他最終,被侯景生生餓死也是屬於命運使然。


侯景作為少數民族的存在,其實對於我們中原王朝來說,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我們會收納了他們,卻給予他們無限的權力,但最終他們卻,反是造成對中原王朝的傷害,而這種情況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但無論如何,也就是在這種碰撞和撞擊當中,民族大融合出現了積極的一面,所以有創痛就必然會有融合,所以,侯景之亂,最終的結局其實還是作為我們漢民族,將,少數民族的五胡時期,全部融合。


蜜汁166


沒想到侯景會叛變他

他了到侯景肯定沒多少實力叛變,認為不敢反叛。

但是偏偏主要是高估自己了,沒想到侯景一叛變就出現一邊倒的情況。

侯景叛變就原因 ,是打算拿他換人,侯景沒辦法不想死只能放手一搏。

叛變開始的時候就幾千人跟著起兵,這點實力根本不算什麼。

但是沒算到倆點

一是當時統治太腐敗了,一起兵底層人跟著相應一下滾雪球一樣壯大。

二是當時為爭奪皇位,有實力的人都按兵不動,坐看他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