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問達摩,達摩為什麼侮辱梁武帝?

西風r


蕭衍是個瘋狂的佛教徒,他以當年的印度阿育王為楷模,幾乎傾盡了整個江南的財力和政治力量來捧佛教,使得佛教在江南的推行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各地紛紛修建寺廟,不停地有百姓出家為僧,連蕭衍自己本人都數次“捨身同泰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描繪的就是當時寺廟遍地的場景。

也正是這個時候,佛教的戒律開始變得極為嚴格,早期的佛教徒其實是吃肉的,吃的是“三淨肉”,所謂“三淨肉”是指沒看見、沒聽見、不是特意為自己殺來吃的肉。但是從蕭衍開始,禁止佛教徒吃肉,並且吃素也不是什麼素都吃,有“五葷”禁止吃,“葷”在古代指的是帶有刺激性氣味的蔬菜,並不是今天意義上的葷菜,今天意義上的葷菜在古代叫“腥”,“五葷”的說法不一,但基本都有蒜和蔥。

蕭衍掏空國力地崇信佛教,為他帶來了八十六年的陽壽,是僅次於乾隆的長壽皇帝,然而也為他帶來了災禍,在他的任期內,南朝爆發了“侯景之亂”,江南一片塗炭,其本人被侯景活活餓死在深宮之中。

蕭衍當皇帝的時候,從海上飄來了一位印度高僧,這位高僧所開創的宗派將對後世佛教格局及思想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就是達摩。

達摩的到來使得蕭衍非常興奮,派人專程前往廣州迎接,可是達摩與蕭衍話不投機,於是悄悄渡過長江(“一葦渡江”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來到了北魏境內的洛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創立了“禪宗”——也就是說達摩並不是少林寺的創立者,也不是少林武術的發明人,在達摩之前,少林寺已經有本土武術了,只不過是到明清時期才真正揚名。

達摩為何對梁武帝蕭衍這麼崇佛的人不對付呢?因為梁武帝篤信的是南傳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而達摩是大乘佛教,所以達摩和蕭衍是不可能聊得到一起去的,在佛教內部,大乘與小乘勢同水火,其矛盾比和異教的矛盾還要尖銳。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大器晚橙”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梁武帝蕭衍,可以說是印度阿育王的一個翻版。梁武帝蕭衍對於佛教來說,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致力於興建寺廟、剃度僧人;二是禁止吃肉。

這兩項舉措,對後世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這些影響都是負面的影響。第一項舉措,大肆興建寺廟,加重了像法時代的弊端,使佛教逐漸流於形式。第二項禁止吃肉。佛教只是禁止吃葷,沒有禁止吃肉。蕭衍禁止吃肉之後,不僅沒有培養出人們的慈悲心,反而使人們對於食物又多了一重分別心和取捨心。那麼禁止吃葷,不也是對食物有了分別心和取捨心嗎?吃葷對於修行的妨礙確實太大,所以必須要禁止。禁止吃葷,是佛教經過長期修行總結出的經驗。而蕭衍只是片面的以為,禁止吃肉就可以達到佛教禁止殺生的目的。

梁武帝蕭衍崇信佛教,除了長壽之外,結局也是很悲催的。侯景之亂後,蕭衍被活活餓死!

梁武帝蕭衍如此大力崇信佛教,結果卻落得如此下場。以後佛教還怎麼推廣?所以這個漏洞就必須要把它補上。所以就有了達摩和蕭衍的一段對話,填補漏洞當然就是要把蕭衍的功德給抹去。

《壇經·決疑品》是這麼記載的: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梁武帝蕭衍“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是沒有功德的。因為梁武帝蕭衍所做的這些,是以給自己求福為前提去做的,都是帶著有所回報的目的去做的。

這段話其實也談不上是侮辱梁武帝。一是彌補了一個漏洞,二是解釋了一下帶著功利心去佈施是沒有功德的。

那麼從蕭衍的佈施來看,怎麼佈施才算是功德呢?只有積累陰德才會有功德!什麼是陰德,淺白的說就是做了好事不留名。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默默地幫助他人,這就是陰德。

捐了一點錢,就到處宣揚,唯恐天下不知,這些都不是陰德,是沒有功德的。尤其是假借慈善之名,行苟且之事的,不僅沒有功德,而且還給自己種下了惡果!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我不去正面評價梁武帝這個人,只講一些基本事實。

1:梁武帝蕭衍這個人被後世佛教徒評價極高,說他是菩薩皇帝,他為佛教沒少花錢,當然他花的是民脂民膏,貴為帝王,他有這麼做的能力和權力,如果只以物質條件的投入來看待貢獻,他確實比普通老百姓對佛教的貢獻大。

2:他醉心於所謂寬厚和仁慈的好名聲,對皇親國戚和士大夫的罪過基本都不予追究,而對平民犯罪,一定要株連九族。

3:以天下之主,反覆無常,失信於侯景,導致侯景之亂,最終被侯景餓死,他是中國歷史上三位被以餓死做為懲罰的君王,其他兩位分別是趙武靈王趙雍和齊桓公姜小白。

秦始皇位登大寶以後最大的願望是做神仙,幻想長生不老,才有了派徐福東渡之荒唐事,蕭衍和達摩話不投機也僅僅是出於達摩認為他為佛教所作所為並無功德,看來求佛求仙之道一定與世俗之道相違背,如果果報成正比,為何替佛教做了那麼多‘善事’的菩薩皇帝會落得個被餓死的下場。



莊勝男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因為梁武帝沒有理解佛教的本意。

佛門又稱之為空門,看空世間一切的意思。佛陀曾曰:世間一切皆為虛幻。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們就要回到佛教創始的本意中來。

實際上佛陀在他成年之前,一直都是無憂無慮的,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因為難產而死,他的父親給他找了個算命特別準的大隱士給他算命,結果是,要麼是英明神武的國王,要麼是宗教創始人。他的父親作為國王,當然希望他能夠成為一位英明神武的國王,於是從小就把他圈養在宮殿中,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後來等到成年,他出了宮門,才發現時間是如此之多的苦難,實際上,這對於一位從小就過慣了富貴生活,不食人間煙火的王子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衝擊。因此他才開始苦苦思索人生的問題,他要解決的就是人為什麼苦的問題。

最終,他認為人的苦有七大苦,即生、老、病、死、愛憎會、生離別和求不得。為什麼會苦?是因為貪、嗔、痴,如何解脫痛苦?修行。如何修行?先從聞、思、修開始,也就是研讀佛經,理解佛經,到戒、定、慧,從而達到覺悟,佛就是覺悟者的意思,而覺悟的人會發現世間一切皆為“空“,實際上世間的一切都不必執著,只有達到了“空”的境界才算是覺悟圓滿,從而解脫痛苦。

對於功德來說,在佛陀看來,佈施分為三種:法施,財施和無畏施。

財佈施:分內財、外財。譬如佈施你的體力,幫別人勞動就是內財佈施;佈施掉你的錢財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外財佈施。

法佈施:講經、印經並結緣給他人、記錄講經說法的碟片結緣給他人、勸人學佛等均是法佈施。

無畏佈施:無畏佈施就是讓眾生不再感到畏懼。最簡單的,吃素就是無畏佈施(因為你不吃它們了,它們就不會因為我們的口腹之慾而死亡)。放生也是無畏佈施。

財佈施是最低級的佈施,他把財佈施的功德比作恆河中的一粒沙子,把法佈施、無畏佈施比作整個恆河,就可以看出如果只是錢財上的佈施,功德實際上很少。佛的本意是自己覺悟,然後引導他人覺悟,自己脫離痛苦,然後引導他人脫離痛苦,而引導他人脫離痛苦,就需要通過傳播佛法,所以,傳播佛法才是最大的佈施。

我們回到問題中來,因此當梁武帝見到了達摩,問達摩的時候,說道,我修建瞭如此多的寺院,請問我的功德有多少?達摩才會回答,沒有功德。實際上,達摩沒有侮辱梁武帝的意思,他只是實話實話而已,就是所謂的出家人不打誑語。


老威觀史


達摩實無有侮辱梁武帝。

達摩大師乃開悟覺醒之人,為一代大成就者,換句話說,其已成佛。

因佛乃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故其所言皆為真實不虛。

公案如下:

梁武帝: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達摩大師:並無功德。

武帝驚問道:何以並無功德?

達摩大師: 陛下所求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實功德?

達摩大師: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

武帝再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大師:廓然無聖。

梁武帝:對朕者誰?

達摩大師:不識。

大部分這裡就不解釋了,本處僅就最後一句貌似侮辱的這句進行說明。

何為“不識”?

說白了,即不識“真面目”者。

眾生愚痴,皆以為有個“我”,有“我”即有“他人”,有“我”有“人”即有眾生,有“我”即有“壽”。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世尊曰:凡夫之人,認自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

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明悟自己,無生實性,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

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因此梁武帝雖為凡夫,然心親近佛,而達摩大師心生慈悲,欲以此句使其明心見性,奈何梁武帝終究機緣不到,悟性不足,未能開悟。佛家講緣法,既無緣,多說無益,不如速去!


無知先生


他沒有侮辱梁武帝,他說的都是大實話。作為一個佛,他與真理是合二為一的,就是說不可能存在他真心說假話或者侮辱他人這種,不然他就不是佛了。唯一的解釋就是他說的就是真相,然而大家並沒有理解。

我也覺得他說的都是真相,不知道為什麼樓主會覺得是在侮辱梁武帝。梁武帝自己覺得自己信奉佛教,自己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有很多功德,那是他的角度說的,說明他對佛法的理解還在很淺層的地方。看人有無德,並不是看行為,而是看心,看動機。那他的動機就是為了自己好,還覺得行善積德,所謂上德不德,真正有德的人不會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好事的。這個現在很多佛教徒不理解了。

但不代表就不是這樣。

就是說,當你覺得你救濟窮人、幫助別人是”為了“積累功德的時候,你已經沒有功德可以累積了。真正的大德做這些善事(且不論這些是不是真的善事)是沒有動機的,就是事情來了順手一做,也沒覺得有啥。

一個付出就想著回報的人,不是真正的付出。

真正的付出,是付出本身就是回報。並不需要額外的什麼東西來肯定。這個付出本身就構成了他的存在。那他對於這個宇宙來說就始終是一種正向的存在,德就是累積起來的。

那你好不容易做了一樁事,姑且先算它可以積德,心裡一想著我要積德,就相當於問天道要了份回饋,那就來回平等,啥也沒有了。

這個我們可以聯想,在一個家庭裡,現在我們經常碰到,有老人,有夫妻,有小孩。老人經常帶小孩。我們以老人為例。如果老人不斷付出,但是不計回報,本身覺得帶孩子就很開心,家庭氣氛就很好,老人可以一直在這個家庭裡存在下去,因為這個家庭需要他。那如果這個老人帶孩子,心裡想著是你看我給你帶孩子,我多不容易,這種心態很快就會變成索取,就是向夫妻索取感恩、報答,如果沒有就會怨恨。這樣的老人,在這個家庭裡能待很長時間嗎?家庭關係是不平衡的,如果老人的索取心很重,怨氣很重,夫妻會寧願自己帶。那老人就是因為自己的心讓自己失去了在這個家庭的合理地位。同樣的帶孩子,心不一樣,是完全不一樣的。

更多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問道之修論壇。


無涯無涯亦無涯


梁武帝蕭衍是南梁朝的開國皇帝,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頗有政績,不食肉,不飲酒、不聽樂、不近色,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好皇帝。梁武帝深受佛教影響,是一名狂熱的佛教徒,在位期間花費大量公款,興建了大量佛寺。並在寺院受菩薩戒,從此被稱為“菩薩皇帝”。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為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又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十二月圓寂。

達摩到中國以後,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洗塵,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我在江南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度出家人幾十萬人,三次捨身佛寺為佛教界捐了這麼多錢,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搖頭:並無功德。兩人話不投機,達摩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開創少林。

達摩祖師的本意為:一個人的功德是無意間的善念而引發,為了功德而心懷善念,刻意而為的人,就算幹了再大的事情,也沒有公德。梁武帝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梁武帝餓死於臺城,享年八十六歲。


睜眼看西安


中國南北朝時,有個皇帝叫梁武帝,他在位期間不遺餘力推廣佛教,廣修寺廟,大設齋飯,自己亦曾三次出家剃渡,不過三次又為朝臣請回,佛教由於這位超級粉絲的狂熱在中國得到了空前發展。當時恰好中國禪宗之祖,佛教第二十七代傳人印度達摩大師來前到傳教,粱武帝知悉後將其請入京師,兩人有了一次著名的對話。

面對佛祖傳人,武帝躊躇滿志地問:我可有功德?面對一個表功討讚的皇帝,達摩心如止水,平靜作答:實無功德。話不投機半句也多,皇帝的臉立馬就拉了下來,而真正的佛教大師自然去了適合自己的地方,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重要分支:禪宗。

那麼,今天的的吃瓜群依然好奇,梁武帝為什麼會碰那麼一鼻子灰?禪宗的第六代傳人惠能大師,在廣洲傳法時,也有人問到他這個問題,他在《壇經》裡是這樣回答的。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廟,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簡單地說,有求而為只有福,無求而為方有功。武帝既然自詡佛之弟子,所作便都是份內之事,他不明白根本反而洋洋得意地告訴達摩說自己如何如何,完全一個高高在上的施主狀態,怎麼不被達摩鄙視?況且你所做一切,不過是把利用手中的權力動用國之財庫所作所為,既便有功德也當屬於貢獻財富的全國人民,而且你身處大廈的最高位置卻看不到支撐大廈者的痛苦艱難,不想怎麼為他們謀取福利、減輕禍患,哪怕修再多的寺廟、塑再多的佛像,也背離了佛教自身的本意,不僅給國家社稷埋下了隱患,也勢必將禍亂波及到佛教。作為旁觀者的達摩,已經預見到你的未來,他讓你碰壁就是冒著觸怒帝王招來殺機的危險想讓你醒悟,奈何你病入膏肓醒不來了,達摩只好遠走他鄉,以求自保。

果然,不久後梁朝內亂,武帝被囚,佛教也被波及,遭遇滅頂之災,寺院財產被充公,僧眾或強迫還俗,或丟失性命,而此時高瞻遠矚的達摩可能正在少林寺一個少有人知的巖洞裡,為無數慘遭牽連的佛家弟子唸經超渡……



ii小小孩


要談為什麼,需要先辨別有沒有。

其實,所謂達摩侮辱(或者說是懟或者也可說是實話實說)梁武帝的事情非常大的可能本身就不存在。

梁武帝和達摩的對話比較完整地見於《六祖壇經 決疑品 第三卷》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丈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究其實,這是一個禪宗藉以表法的公案,不是佛教史上的事實。

本人曾經在一次閒聊中出於好奇請教魏查理教授(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的佛學家、漢學家。曾經擔任比利時根特大學中文系主任,泰國國際佛教大學校長);

為什麼漢魏許多西來高僧的法號通常在本身梵名之外會有對應的漢譯,比如鳩摩羅什是童壽、菩提流支意譯為道希,等等,而唯獨菩提達摩不叫覺法?

魏教授說:根據他的研究,達摩本人可能不諳漢語,而比較大的可能在他周圍也始終沒有熟悉古代印度或西域語言可與之交流的人。

由此引申,達摩見過樑武帝,與梁武帝交談過這件事,大概率是不存在的。

再談一談達摩故事中的反派問題

除了梁武帝,達摩系列故事中還有菩提流支等反派,據說菩提流支曾經下毒害他。

菩提流支是大乘瑜伽系佛教學者,博通經、律、論三藏,又熟悉剛剛興起的密宗教法。他志在宏法,於北魏永平元年(508)經西域來到洛陽,受到魏宣武帝的優禮,提供優越的條件讓他從事譯經工作。

菩提流支與中國淨土宗的傳承有密切的關係,是一代高僧。

即使不是站在佛教徒的立場,純按世間法柯南邏輯推理,一個受朝廷優禮的享受國務院津貼外國專家出於嫉妒(?)去死命追殺一個民間外教,其可能性是很低很低的。

總之,達摩的傳說大多是傳說,很多關於他的故事也是層累造成的,達摩本人也是一個典型的箭垛式的人物。

箭垛式的人物出自胡適先生的定義:

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上古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後人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只好都歸到黃帝的身上,於是黃帝成了上古的大聖人。中古有許多製作,後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誰創始的,也就都歸到周公的身上,於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聖人,忙的不得了,忙的他‘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這種有福的人物,我曾替他們取了個名字,叫‘箭垛式的人物’;就同小說上說的諸葛亮借箭時用的草人一樣,本來只是一紮乾草,身上刺蝟也似的插著許多箭,不但不傷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談古論金


心中不覺悟,穿金戴銀如同乞丐,即使修建十萬廟塔,但一心想求功德,其實就是毫無功德可言,只是得了迷障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