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莊周夢蝶”是怎樣一個故事,莊子為何會有這麼古怪的想法?

詩夜城主


莊周為什麼夢到的是蝶而不是其它動物?莊周夢蝶中的生死觀和物化思想其實都是脫胎於蝴蝶,蝴蝶的生命有個蛻變的過程,破繭成蝶從舊我中誕生新我。而莊周夢蝶這個偉大的思想實驗,正是通過夢的進行了一場蛻變。當然不同的是,蝴蝶的蛻變是單向的,而莊周化蝶是雙向的,這是莊周的天才之處,從蝴蝶出發而未囿於蝴蝶。

回到莊子的文化背景中,我們或許還能更深地瞭解蝶文化之於莊子的重要性。莊子是楚人,苗楚文化同源,而春秋戰國時期苗人是有蝴蝶崇拜的。這就使得莊周夢蝶並不僅僅是一場思想實驗那麼簡單,而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或是群體無意識的顯現。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夢是潛意識的顯現,它最大的意義是夢者願望的實現。苗楚同源,苗文化中有對蝶的崇拜,因此可以猜測蝶文化本身在莊子的心中佔有一定位置。同時可以進一步推測,莊子當年真的做了一個關於蝴蝶的夢。

於是在《齊物論》中,莊子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以夢為起點,但關注的核心並非是夢本身,而是夢中之蝶與夢外之莊周的界限。蝴蝶的生命蛻化只有一次,即從繭化為蝶。而莊周之夢卻有兩次蛻化,一次是從莊周蛻變為蝶,另一次是從蝶蛻變為莊周。按照世俗的一般理解,夢裡夢外是完全對立的兩種狀態,一個是真是的,一個是虛幻的。但按照近代心理學的解釋,夢和現實的界限其實並不是那麼的清晰。夢的形成是潛意識的變態演繹,而夢又容易對意識造成暗示。

在莊周夢蝶這個寓言中,莊子以道包容萬物來解釋夢裡夢外,得出了物化這樣一個生成與轉變的結論。其實,這與莊周的生死觀也是契合的。死生宛如夢裡夢外,並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能夠相互轉換的。取消生成與毀滅之間的界限,是莊子思想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夢蝶的故事中,其實也是有所體現的。





文學之新


“莊周夢蝶”是怎樣一個故事,莊子為何會有這麼古怪的想法?

“莊周夢蝶”是怎樣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當年莊周做了個夢,化身蝴蝶。栩栩如生,並且自得其樂,發自內心的感覺到愉快和愜意,根本不記得莊周這個本體了。突然間醒過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這個故事短小精悍,卻充滿了莊子的浪漫哲思。他通過對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發生的一個做夢的場景的描繪和思考,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

正因為這個故事的普及性和背後哲理的高妙,“莊周夢蝶”這個典故歷來為文人所喜愛和引用。比較有名的就是李商隱的《錦瑟》: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辛棄疾《念奴嬌·和趙國興知錄韻》詞:

怎得身似莊周,夢中蝴蝶,花底人間世。

李白還曾經專門寫過《古風·莊周夢胡蝶》:

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

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

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即使是對於這些歷史文人來說,“莊周夢蝶”的典故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固定意象,用於形容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的浪漫情懷。

莊子為何會有這麼古怪的想法?

並非莊子才有這種情況發生,我相信每個人都曾經做過類似的夢。只不過不一定是化身蝴蝶罷了。而莊子正是抓住了這種日常會發生的現象,通過自己的哲學思考,放在他的著作中,用以佐證他的立論。

如果是一位心理學家,做了個化蝶的夢,也許會從人類心理學的角度去判斷。如果是一位醫學家,做了個化蝶的夢,可能會從精神疾病角度去考慮。像我們普通人,做了個化蝶的夢,覺得新奇有趣,估計醒來不久就忘了。

而莊子是道家,是一個思想家。他善於的就是思考,並闡述自己的思想理論。

這個故事是在《逍遙遊》之後的《齊物論》中講出來的。我們以前說過,莊子的內七篇中,第一篇《逍遙遊》說的是莊子思想的核心,這裡確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對人格自由追求的最高境界。第二篇《齊物論》,是為“逍遙遊”這個目標提供理論依據,就是要怎麼樣看待整個世界和自我。

《齊物論》講的是“物我一齊”的道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不僅僅是“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平等的一部分”理念,更深刻的涵義是“物和無沒有區別,物和我也沒有區別”。

莊子在《齊物論》中用“莊周化蝶”的故事所闡述的與我們後世文人的引用、假想、引申用意是有不同的。《齊物論》中的觀點更類似於佛家的“萬物皆有佛性”,即所謂大空之境。佛家的“萬物皆有佛性”,其實是否定萬物的自性,如果把這種“沒有自性”作為一種性態,那倒是萬物唯一的共性,就是“沒有自性”。而佛家又把這種“沒有自性”也稱為“自性”,又稱為“佛性”。

而“物我一齊”,則不管有無“自性”、什麼“自性”,反正大家都一樣。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靡滅了萬物之間的區別。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從行文來讀,好像莊子的意思是,莊周這個人和蝴蝶是肯定有區別的,這就是大道的不同形態。而實際上莊子的意思呢?他們都只是道的不同形態。

莊周也好、蝴蝶也好,到底有沒有區別呢?是沒有的。這才是莊子的“齊物論”。

你看,這就是思想家思考問題和我們作為純讀者思考問題的區別所在。

而這個故事的重點其實根本就不在於莊子和蝴蝶有沒有區別,因為“物我一齊”是通篇的理論所在,莊周化蝶的故事只是用來佐證,而並非對這個基本觀點做出質疑,讓大家討論。

莊子是告訴我們要如何做到“物我一齊”,也就是要怎麼樣看待整個世界和自我。我們認識世界以及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法,就是“喪我”。

《齊物論》的核心不是齊物,而是“喪我”。

莊子所認識到的“我”,也並不是我們的肉身,而是寄居在我們這個肉身的精神上的“我”,也正因為是精神的,是可以自由離開肉體的,才有可能達到“逍遙遊”的最終狀態,讓我們在精神上完全自由,在認識上上升到普通人達不到的境界——得道。

黃庭堅《雜詩七首》詩云: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是對莊子靈肉分離、物我一齊的深刻理解。

不管是什麼形態,都要切記“物我一齊”,擯棄“我”的特殊的、高貴的、不同的之類的妄念。“喪我”,就是“忘我”,要在精神上靡滅“自我”與萬物的區別。這樣才能與鯤鵬一樣,逍遙御風。

“莊周夢蝶”,並不是要讓大家搞清楚到底是真是夢,也絕非後世文人附加的各種浪漫故事。

莊子是提出一種精神思考,傳授給我們一種認識論。

認為他這種想法古怪,是完全沒入道家的門。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莊周夢蝶”,是一個漢語成語。說的是莊周在睡夢中變化為蝴蝶,在天地間暢遊,樂在逍遙,後來竟不知誰是莊周了。清醒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周。這個成語後來比喻人生變幻無常。

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在《齊物論》中: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原文意思:以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和愜意啊!卻不知自己原來就是莊周。突然醒過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莊周呢?而莊周與蝴蝶是有區別的。這就叫作物化。

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在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為莊子,這實在難以分辨。

莊子在用一個最簡單的寓言來說明一個人類最沉重的疑問,即人的生死問題。他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的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

這則故事很短,卻滲透了莊子哲學思想的精粹,成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同時它也包含了莊子浪漫的思想情感和對人生思考。


D東哥


莊子為什麼會夢到蝴蝶,而不是夢到豬?

莊周夢蝶的故事,歷來流傳已久,這個本來是個哲學命題,但是自從李商隱的無題詩出來以後,莊周夢蝶似乎又成了愛情的詩篇了。

在那首詩中,朦朧的李商隱,朦朧地寫道: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莊生曉夢迷蝴蝶這句話,就是來自於莊的夢蝶的故事。我們不知道李商隱到底在說什麼,就是覺得美。這就是詩歌中語言和意境的作用。莊周夢蝶,這是中國哲學中最美妙的隱喻,莊周為什麼會夢到蝴蝶,為什麼不夢到豬,不夢到狗?而偏偏要夢到蝴蝶?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問題。

莊周夢到蝴蝶,這其實與他的哲學思想有關。莊子的哲學,是建立在老子的無為哲學的基礎上,莊子也強調無為,強調無用,只有無用才是大用。但老子的無為其實是有為的另外一種說法,老子其實強調的是有為。莊子才是真正強調無為的。莊子更加強調人的精神的自由,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不自由的,人的生命是人存在的悲劇的根源,因為,人是不自由的。一個自由的靈魂,就應該是擺脫一切的形役,擺脫一切物的限制,我們能駕馭萬物,而不受萬物的奴役,這叫做物物而不物於物,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人才能真正自由而走向逍遙之境。

在莊子看來,蝴蝶起碼看起來是自由的,在春天的暖陽中,在花香鳥語中,蝴蝶翩翩起舞,這起碼看起來是美的,是自由的,他代表了莊子追求靈魂美麗和自由的境界。所以,莊子寫道,自己夢到了蝴蝶,而不是豬狗一類的動物。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飛舞著的一隻蝴蝶,感到多麼愉快和愜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起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我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莊子說自己做了個夢,自己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但是醒來之後開始思索自己和世界的關係,那麼自己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呢?是自己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自己?這聽起來很滑稽,但實際上,這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考,他思考的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莊周是一個人,而蝴蝶是物,按理說 ,人與物是不同的,是有千差萬別的,他們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但是如果我們從道的角度來看,人與蝴蝶也無非是物,是體現道的具體實在,按照大的類別來說,人與蝴蝶又都是動物,這樣人與蝴蝶就取消了差異性,而變得同一起來。其實這就是莊子哲學的核心思想——齊物論。既然萬事萬物都是一樣的,從人生哲學來看,你的富貴,我的貧窮是一樣,你的春風得意,我的幽憂戚戚也是一樣的,你現在起高樓,你將來樓塌了,你現在生龍活虎,你以後化為黃土,所有的結果都是一樣,你又何必悅生而惡死?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

在這篇寓言中,莊子說自己和蝴蝶,已經完成了合二為一。人的生命和精神,完全融入了世界,這個時候,人不再受到物的影響,而是與自然同在,這就是物化。物化的人,變成了靈魂自由的人,這種境界叫逍遙!


好玩的國學


這個問題我研究的比較透徹,寫過好幾篇研究莊子的文章,既然看到了,就回答一下。首先從一部電影看開始,這樣比較好理解。

電影的名字是《香草天空》,說的是一位花花公子大衛•阿姆斯(由湯姆•克魯斯主演):他家境優越、高富帥的代表。無數女性為他迷倒,他也以獵豔為樂。甚至連好友的女朋友也不放過,不過代價總是要付出的,在和前女友茱麗乘車出行之時,茱麗開車撞向大樹,企圖與之同歸於盡。這場車禍使大衛的人生跌入谷底,而更為詭異的卻仍在前面等待著他……影片以一場噩夢開始,以一次徹底的覺醒結束,而且夢中有夢,美夢裝換成噩夢,夢中有釋夢,而釋夢的場景則成為另一次釋夢的素材。 整個夢境的一個明顯的結構性元素,那就是個低沉的女聲在呼喚:“open your eyes。”它分別兩次出現在片頭中,一次出現在影片最重要的戲劇轉折時刻,爾後出現在尾聲中,成為影片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

這部電影提出了一個疑問:到底現實是夢境,還是夢境是現實呢?現實和夢境的問題的確值得探討。於是我想起了《莊子》裡面寫的“莊周夢蝶”。

《莊子•齊物論》中有一段: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其大意就是莊子一天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莊子,所以問題來了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在這裡,莊子提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哲學問題是人如何認識真實。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有沒有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這個問題往小了說是談現實與夢境,往大了說是莊子提出了一個人類最沉重的疑問,即生死問題。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後面的內容很多,歡迎關注“文史詩詞說”,我會在裡面發文寫完。謝謝。


文史詩詞說


由此可見,莊子是一個開悟的人。莊子是老子哲學的繼承和發揚者,深諳道的內涵,其實道就是萬物之源,佛家管它叫如來,夲性,真如,道家稱之為元神,無極,道,真人,炁……其實都是一個東西。老子悟的道和佛陀悟的道無二無別。釋迦牟尼說諸佛入世是為一大事因緣故,即令眾生入佛知見,所謂入佛知見,就是讓眾生認識這個東西,只要認識了它,當下成佛!

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團,由無數一模一樣的量子構成,這便如同佛家所說的空和道家的無,人的意念加進去,瞬間產生了我們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這個世界,所以說世界是一個相,如同海市蜃樓,如同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那麼萬物都是我們的心(念頭),幻化出來的,萬物就沒有區別,看到區別是因為我們沒有透過現象看到夲質,打個比方,孫悟空變出一個五彩斑瀾的世界,那孫悟空即是這個世界的整體,也是這個世界中的每一樣東西,每一樣東西同時又是另一樣或另幾樣東西……

萬物共一個本體,任何一樣東西都是整體,一粒種子包含整棵大樹,一個人即宇宙整體,這即全息論。

所以,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是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就是整個大海,整個大海就是一粒塵埃……萬法都是我一念,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在這種境界下,莊子和蝴蝶,誰不是誰呢?!



楊硯舟


道家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念就是物化

莊子藉助這個故事,傳遞物化的觀念

南懷瑾老人介紹說,道家有一本專門講物化的書,比如化蛹成蝶,這是我們耳熟能詳,也司空見慣的。物化書裡記載的海里的魚經過多少年以後可以上岸變成鹿,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很多事情,在大自然是真實存在的。只是以我們的認知,覺得太神奇了。

莊周夢蝶是《齊物論》篇最後一段,只有把全文誦讀下來,才能對這個故事傳遞的精髓有所領悟。

我陪五歲閨女誦讀完了《莊子內經》七篇,錄製了部分誦讀視頻,其中就包括莊周夢蝶,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寫的。共1.7萬字左右,如果加上外篇和雜篇,共8萬多字

《莊子》做為道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對華夏兒女的影響,延續了幾千年。


陪菡寶讀古典


導讀

莊子寫的故事為我們打造了最生動、最有想象力、最有趣的一個世界。

這個有趣既是莊子講故事的一個本事,同時又是他自己哲學特點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

“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康震為你講、克里斯叮為你唱《莊周夢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e06e0002a4ae6983a2cb\

四方國學


這個故事反應了古人對世界的探尋。古人和現代人一樣,也很恍惚,不知道是自己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自己。也就是說自己只是別人的夢。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實的,不一定,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是被設計出來的。被更加高級的文明。像遊戲那樣,我們的命運有可能早就被註定,我們不過是遊戲裡的npc。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一束光,聽到的只不過是某些特定的振動,聞到的只不過是某些化學生物反應。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人為設計出來的。比如以現在的科技完全可以通過腦電波讓一個人達到性高潮,在不用外國任何刺激的條件下。所以,這個世界可能是虛擬的,像某些科學提出的一樣。這個世界存在一維,二維,三維,也可能存在四維,我們都生活在三維空間裡面,那麼比我們更加高級的東西可能就生活在四維空間裡面,比如我們說的神。而我們只不過是實驗的小白鼠,小白鼠實際上是不知道自己是實驗體的,那麼他們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我們也可能不知道我們自己就是實驗體。先有蝴蝶還是先有我們,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千百年來孜孜不倦探討的話題。


讀書思考筆記


首先莊子的這個想法對於我們來講很古怪,但也不奇怪。老子不是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各位想想自己屬於哪一種?如果想三言兩語就把聖賢所悟之道講清楚,恐怕會誤了自己,也誤了別人。

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體悟,超越自己認知極限的理論,即便是真理也可能成為毒藥,傷害我們自己,說了我們也不相信(這就是下士大笑之之因)。但是我們也不能畫地為牢,得少為足,固步自封,要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而無限接近聖賢,到那時候可能就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